家乡文化印记 乡音呼亲倍觉亲

家乡文化印记 乡音呼亲倍觉亲

涟水五岛湖风景(耕夫 摄)

世间之人,最亲莫过父母,因此可以说,如何称呼父母,实在事关重大。

在古代,父亲的通称是“父”,其他称呼有“耶”“爺”“爹”“大”“翁”等语,其中“耶”是“爺”的古字(如杜甫《兵车行》里的“耶娘妻子走相送”),“爺”是“爷”的繁体,“大”是“爹”的俗字。口语称呼父亲的时候,前面会加一个词头“阿”,

如《木兰辞》里的“阿耶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水浒传》第一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里的“阿爹,休听这厮胡说”。

古代这些对父亲的称呼都还保留在现代汉语里,只不过原来的单音节词变成了现在的双音节词,如父为父亲、爹为爹爹。“耶”“爺”“爷”可说是三合一,我们涟水话对父亲的称呼,最普遍的用语正是这个“爷”。 《木兰辞》是南北朝时期的作品,花木兰和我们一样,都跟父亲叫“爷”,可见涟水人这样称呼父亲还是非常有底气的。

家乡文化印记 乡音呼亲倍觉亲

涟水五岛湖风景(耕夫 摄)

“耶”“爷”古音相同,读yá(牙),吴方言今天仍然都读yá(牙)。“耶”在普通话里读yē,“爷”则读yé。

这两个字在涟水话里的读音就有意思了,“耶”保留古音,如耶稣说成“牙”稣,而爷呢,刚好来个折中,既不读古音的yá,也不读普通话的yé,而是读yí,只不过在盐河西口音里开口稍微大一些。

当然,将“爷”说成yí,“爷”就容易和另一个称谓“姨”搞混,大爷、二爷、小爷,听起来就是大姨、二姨、小姨。不过,好在涟水人称呼姨后面都带“娘”字的,本地人也就不会误会了。

家乡文化印记 乡音呼亲倍觉亲

涟水五岛湖风景(耕夫 摄)

涟水人用单字“爷”叫父亲的情况不多见,小孩这样叫的居多。多数情况下,要在“爷”的前面加上人称代词,称对方的父亲叫“你爷”,称不在场的旁人的父亲叫“他爷”,称呼自己的父亲叫“我爷”。涟水人看到这里可能要感到有点别扭了,“你爷”听起来没问题,“他爷”“我爷”听起来恐怕就不顺耳了。因为在涟水话的口语里,“他”有时是不说成“他”的,而是音变为“特”,就是开口要小一点;“我”则更是一律用“我”的方言发音来代替。

家乡文化印记 乡音呼亲倍觉亲

涟水五岛湖风景(耕夫 摄)

那么,涟水话里的“我”怎样发音呢?这个问题,我在《认识“我”自己(上)——涟水方言概说之十二》里已经作过详细介绍。简单说,“我”在涟水话里有四种发音,都发成第三声,其中用得最多的是[ ?耷]和[m]。[ ?耷]的发音方法是舌根顶着上腭,发成后鼻音,后面不跟韵母,声母本身单独成音节,跟“嗯”这个多音字里的一个读音吻合;

[m]的发音方法是嘴完全抿起来,发成前鼻音,后面不跟韵母,声母本身单独成音节,跟“呣”这个字同音不同调。

一般来说,叫爷的时候前面用[?耷],叫妈的时候前面用[m]。但是,盐河西有人在叫爷的时候,前面会用[m]而不用[ ?耷],这样,“我爷”在连读的时候就会形成合音,两个音节缩成一个音节,[m]、yí就变成了mí(迷)。“爷”成了“迷”,“二爷”的处境跟着就不妙了,在快读、连读的影响下,“二爷”成了“卖爷”,盐河西以外的人听起来一定觉得很有意思。同样是因为连读产生合音的缘故,我们涟水人叫“我妈”,听起来会像是在叫“我妹”,其实是“我妈唉”([m] māāi)的合音,“亲妈妈唉”就变成了“亲妈妹”,甚至音变为广为传诵的“秦妈梅”。

家乡文化印记 乡音呼亲倍觉亲

涟水五岛湖风景(耕夫 摄)

盐河西的人称呼父亲为“迷”,这个谜我以为已经就此解开了。不过,上次说到的那位方言研究专家,对“爷”之成“迷”却另有一种解释。他在接受淮海晚报社记者采访时说——

又如作为父亲称谓之“祢”[mǐ],或“o”。《集韵》:“o,民o切。同o。齐人呼母曰o ,李贺称母曰阿oo 。”《康熙字典》:“《公羊传·隐元年秋七月注》:‘生称父,死称考,入庙称祢。《疏》:祢字,示旁尔,言虽可入庙是神示,犹自最近于已,故曰祢。’”《汉典》:“祢,古代对已在宗庙中立牌位的亡父的称谓。”

境内淮阴北部、涟水西部或北部乃至灌南南部部分地区,旧时多将父亲称之为“祢”或“o”。笔者就称呼父亲为“姆祢”或“姆o ”。其“祢”或“oo ”字,乃是典型的古音遗存之实例。

家乡文化印记 乡音呼亲倍觉亲

涟水五岛湖风景(耕夫 摄)

这位专家在这里把涟水盐河西人对父亲的称呼 “迷”认定为“祢”,并说这是“典型的古音遗存之实例”,他的这个说法明显缺乏根据。他上面引用的这几条资料,都明确地言明,“祢”指的是亡父,而且是已经入庙立了牌位的亡父,既然如此,涟水人怎么会把活鲜鲜的父亲称为 “祢”呢?须知,中国人最讲究孝道,也最忌讳生死,把生父当亡父来叫,岂不是大逆不道?岂不是太没家教?为什么把生父硬当作亡父来叫?专家自己为什么也曾忍心这样叫?这些问题专家并未作出解释。那么,我们不妨用这位专家责问“涟水方言”这个叫法时说过的话也来问他一下:“你怎么解释?”

除了叫爷,涟水东部唐集、石湖一带,人们会跟父亲叫大(普通话的第四声),或者叫嗲(发成普通话的第四声)。

前面加“我”的时候“我”发成[n](第三声)。这样,说“我大”“我嗲”的时候,听起来真的很嗲呢。我疑心“嗲”音正是“爹”的古音,就像“牙”音是“耶”“爺”“爷”的古音那样。

家乡文化印记 乡音呼亲倍觉亲

涟水五岛湖风景(耕夫 摄)

称父亲叫“大”,除了涟水东部唐集、石湖一带,其他地方的涟水人也会这样说,不过不是用语日常称呼 ,更不是用于称呼自己的父亲,而是把它用于一般叙述性的场合,而且有固定的组词格式。例如,说到干爸,涟水人就不会说是“干爷”,而会说是“干大”或“ 干大大”。再如,在带着很强烈的情绪的时候,或是带着戏谑、解嘲等语气的时候,说到亲父亲母,会用“亲大亲妈”代替——

“你甚话对特那么好?特是你亲大亲妈啦?!”

“老张原则性很强,就是特亲大亲妈求特开后门特也不睬。”

“迟早有一天,要叫你晓得嗯的厉害,不叫你跟嗯喊亲大大不算手!”

家乡文化印记 乡音呼亲倍觉亲

涟水五岛湖风景(耕夫 摄)

由此可见,“爷”在涟水最受待见,“大”也蛮吃香的。

至于对母亲的称呼,涟水话比较单一,通称母亲为“妈”,用单字,很少说“妈妈”,加在前面的“我”一律发成[m](“呣”),说起来非常顺口、非常轻快,更是非常亲昵。不过有一点例外,对于养母、后妈、干妈和因为过继关系而得来的妈妈,似乎有喊“娘”的习惯,起码大东镇是这样。

家乡文化印记 乡音呼亲倍觉亲

涟水五岛湖风景(耕夫 摄)

再回到对父亲的称呼上来。曾几何时,我们受影视文艺的影响,跟着剧中人学洋腔,跟女朋友的父母不再叫“大爷大妈”,而是叫“叔叔阿姨”,甚至叫“伯父伯母”,听起来显得有点异样。做父亲的会让自己的子女跟自己喊“爸爸”,认为叫“爷”喊“大”的显得太土。在这点上,涟城镇的一些美女似乎做得不错,虽然生在城里,工作在机关,但是在同事面前提到自己的父亲,会很大方地以“嗯爷”呼之,不避土气,非常爽气,煞是如气。


文:万洪勇 图:耕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