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文化印記 鄉音呼親倍覺親

家鄉文化印記 鄉音呼親倍覺親

漣水五島湖風景(耕夫 攝)

世間之人,最親莫過父母,因此可以說,如何稱呼父母,實在事關重大。

在古代,父親的通稱是“父”,其他稱呼有“耶”“爺”“爹”“大”“翁”等語,其中“耶”是“爺”的古字(如杜甫《兵車行》裡的“耶孃妻子走相送”),“爺”是“爺”的繁體,“大”是“爹”的俗字。口語稱呼父親的時候,前面會加一個詞頭“阿”,

如《木蘭辭》裡的“阿耶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水滸傳》第一回《王教頭私走延安府九紋龍大鬧史家村》裡的“阿爹,休聽這廝胡說”。

古代這些對父親的稱呼都還保留在現代漢語裡,只不過原來的單音節詞變成了現在的雙音節詞,如父為父親、爹為爹爹。“耶”“爺”“爺”可說是三合一,我們漣水話對父親的稱呼,最普遍的用語正是這個“爺”。 《木蘭辭》是南北朝時期的作品,花木蘭和我們一樣,都跟父親叫“爺”,可見漣水人這樣稱呼父親還是非常有底氣的。

家鄉文化印記 鄉音呼親倍覺親

漣水五島湖風景(耕夫 攝)

“耶”“爺”古音相同,讀yá(牙),吳方言今天仍然都讀yá(牙)。“耶”在普通話裡讀yē,“爺”則讀yé。

這兩個字在漣水話裡的讀音就有意思了,“耶”保留古音,如耶穌說成“牙”穌,而爺呢,剛好來個折中,既不讀古音的yá,也不讀普通話的yé,而是讀yí,只不過在鹽河西口音裡開口稍微大一些。

當然,將“爺”說成yí,“爺”就容易和另一個稱謂“姨”搞混,大爺、二爺、小爺,聽起來就是大姨、二姨、小姨。不過,好在漣水人稱呼姨後面都帶“娘”字的,本地人也就不會誤會了。

家鄉文化印記 鄉音呼親倍覺親

漣水五島湖風景(耕夫 攝)

漣水人用單字“爺”叫父親的情況不多見,小孩這樣叫的居多。多數情況下,要在“爺”的前面加上人稱代詞,稱對方的父親叫“你爺”,稱不在場的旁人的父親叫“他爺”,稱呼自己的父親叫“我爺”。漣水人看到這裡可能要感到有點彆扭了,“你爺”聽起來沒問題,“他爺”“我爺”聽起來恐怕就不順耳了。因為在漣水話的口語裡,“他”有時是不說成“他”的,而是音變為“特”,就是開口要小一點;“我”則更是一律用“我”的方言發音來代替。

家鄉文化印記 鄉音呼親倍覺親

漣水五島湖風景(耕夫 攝)

那麼,漣水話裡的“我”怎樣發音呢?這個問題,我在《認識“我”自己(上)——漣水方言概說之十二》裡已經作過詳細介紹。簡單說,“我”在漣水話裡有四種發音,都發成第三聲,其中用得最多的是[ ?耷]和[m]。[ ?耷]的發音方法是舌根頂著上顎,發成後鼻音,後面不跟韻母,聲母本身單獨成音節,跟“嗯”這個多音字裡的一個讀音吻合;

[m]的發音方法是嘴完全抿起來,發成前鼻音,後面不跟韻母,聲母本身單獨成音節,跟“呣”這個字同音不同調。

一般來說,叫爺的時候前面用[?耷],叫媽的時候前面用[m]。但是,鹽河西有人在叫爺的時候,前面會用[m]而不用[ ?耷],這樣,“我爺”在連讀的時候就會形成合音,兩個音節縮成一個音節,[m]、yí就變成了mí(迷)。“爺”成了“迷”,“二爺”的處境跟著就不妙了,在快讀、連讀的影響下,“二爺”成了“賣爺”,鹽河西以外的人聽起來一定覺得很有意思。同樣是因為連讀產生合音的緣故,我們漣水人叫“我媽”,聽起來會像是在叫“我妹”,其實是“我媽唉”([m] māāi)的合音,“親媽媽唉”就變成了“親媽妹”,甚至音變為廣為傳誦的“秦媽梅”。

家鄉文化印記 鄉音呼親倍覺親

漣水五島湖風景(耕夫 攝)

鹽河西的人稱呼父親為“迷”,這個謎我以為已經就此解開了。不過,上次說到的那位方言研究專家,對“爺”之成“迷”卻另有一種解釋。他在接受淮海晚報社記者採訪時說——

又如作為父親稱謂之“禰”[mǐ],或“o”。《集韻》:“o,民o切。同o。齊人呼母曰o ,李賀稱母曰阿oo 。”《康熙字典》:“《公羊傳·隱元年秋七月注》:‘生稱父,死稱考,入廟稱禰。《疏》:禰字,示旁爾,言雖可入廟是神示,猶自最近於已,故曰禰。’”《漢典》:“禰,古代對已在宗廟中立牌位的亡父的稱謂。”

境內淮陰北部、漣水西部或北部乃至灌南南部部分地區,舊時多將父親稱之為“禰”或“o”。筆者就稱呼父親為“姆禰”或“姆o ”。其“禰”或“oo ”字,乃是典型的古音遺存之實例。

家鄉文化印記 鄉音呼親倍覺親

漣水五島湖風景(耕夫 攝)

這位專家在這裡把漣水鹽河西人對父親的稱呼 “迷”認定為“禰”,並說這是“典型的古音遺存之實例”,他的這個說法明顯缺乏根據。他上面引用的這幾條資料,都明確地言明,“禰”指的是亡父,而且是已經入廟立了牌位的亡父,既然如此,漣水人怎麼會把活鮮鮮的父親稱為 “禰”呢?須知,中國人最講究孝道,也最忌諱生死,把生父當亡父來叫,豈不是大逆不道?豈不是太沒家教?為什麼把生父硬當作亡父來叫?專家自己為什麼也曾忍心這樣叫?這些問題專家並未作出解釋。那麼,我們不妨用這位專家責問“漣水方言”這個叫法時說過的話也來問他一下:“你怎麼解釋?”

除了叫爺,漣水東部唐集、石湖一帶,人們會跟父親叫大(普通話的第四聲),或者叫嗲(發成普通話的第四聲)。

前面加“我”的時候“我”發成[n](第三聲)。這樣,說“我大”“我嗲”的時候,聽起來真的很嗲呢。我疑心“嗲”音正是“爹”的古音,就像“牙”音是“耶”“爺”“爺”的古音那樣。

家鄉文化印記 鄉音呼親倍覺親

漣水五島湖風景(耕夫 攝)

稱父親叫“大”,除了漣水東部唐集、石湖一帶,其他地方的漣水人也會這樣說,不過不是用語日常稱呼 ,更不是用於稱呼自己的父親,而是把它用於一般敘述性的場合,而且有固定的組詞格式。例如,說到乾爸,漣水人就不會說是“幹爺”,而會說是“幹大”或“ 幹大大”。再如,在帶著很強烈的情緒的時候,或是帶著戲謔、解嘲等語氣的時候,說到親父親母,會用“親大親媽”代替——

“你甚話對特那麼好?特是你親大親媽啦?!”

“老張原則性很強,就是特親大親媽求特開後門特也不睬。”

“遲早有一天,要叫你曉得嗯的厲害,不叫你跟嗯喊親大大不算手!”

家鄉文化印記 鄉音呼親倍覺親

漣水五島湖風景(耕夫 攝)

由此可見,“爺”在漣水最受待見,“大”也蠻吃香的。

至於對母親的稱呼,漣水話比較單一,通稱母親為“媽”,用單字,很少說“媽媽”,加在前面的“我”一律發成[m](“呣”),說起來非常順口、非常輕快,更是非常親暱。不過有一點例外,對於養母、後媽、乾媽和因為過繼關係而得來的媽媽,似乎有喊“娘”的習慣,起碼大東鎮是這樣。

家鄉文化印記 鄉音呼親倍覺親

漣水五島湖風景(耕夫 攝)

再回到對父親的稱呼上來。曾幾何時,我們受影視文藝的影響,跟著劇中人學洋腔,跟女朋友的父母不再叫“大爺大媽”,而是叫“叔叔阿姨”,甚至叫“伯父伯母”,聽起來顯得有點異樣。做父親的會讓自己的子女跟自己喊“爸爸”,認為叫“爺”喊“大”的顯得太土。在這點上,漣城鎮的一些美女似乎做得不錯,雖然生在城裡,工作在機關,但是在同事面前提到自己的父親,會很大方地以“嗯爺”呼之,不避土氣,非常爽氣,煞是如氣。


文:萬洪勇 圖:耕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