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搬家50公里,滿清暴政下居民躲藏不配合,官兵一妙計解決問題

滿清入關後,有不少勢力舉著反清復明的旗幟反抗著清政府,最有能力,最有代表性的抗清力量就是鄭成功義軍。胳膊始終擰不過大腿,推翻滿清不是一時半會的事情,鄭成功雖有數萬人的軍隊,卻沒有穩定的根據地,無法提供足夠糧餉來支撐大軍後勤問題,於是聽從部將河濱的建議驅逐荷蘭殖民主義者,收復臺灣。

康熙帝即位後,心中對鄭氏海軍頗為忌憚,雙方打得有來有回,誰也奈何不了誰,又是打又是談判,終究沒有個結果。臺灣這事一直是康熙心頭一根針,思來想去長痛不如短懂,決心從根本上削弱鄭氏海軍的實力。康熙頒佈“遷界禁海”令,讓濱海範圍(從瀕海三十里左右,到瀕海四十里、五十里、乃至到二三百里不等),設立界碑,乃至修建界牆,強制處在這個範圍內的沿海居民遷移,形成一個真空無人區,臺灣無法在從大陸補給。世界上海岸線最長的國家之一也因此變成了一個內陸國家。

3天搬家50公里,滿清暴政下居民躲藏不配合,官兵一妙計解決問題

沿海遷界

清政府給沿海居民搬家的時間只有3天,不是自己人不心疼。居民得知消息以為謠傳,軍隊鐵騎抵達當地才證明消息屬實。富人只能拋棄財富,普通人簡單收拾就開始趕路。剛踏出村口,家屋就被軍騎火箭焚燒,就連船隻也都付之一炬,官方說法:無資寇用。居民不願遷走慘遭屠殺,多數匆忙遷走居民靠海生存,離了海沒辦法維持生計,要麼賣妻賣子,要麼全家一起以飲毒或上吊的方式自殺。能走到最後的只有十之一二。

3天搬家50公里,滿清暴政下居民躲藏不配合,官兵一妙計解決問題

被驅趕的濱海居民

其中不乏勇士組織起來反抗,結果都被清政府暴力鎮壓;對海上情況熟悉的漁民紛紛設法逃亡菲律賓、越南、臺灣等地,後來再也沒有回來;也有躲進深山裡,企圖等待遷界結束後再出來的居民。深山裡找人成本巨大,不少地方官開始沒有心思去管,後來政府下嚴令,就算掘地三尺也要挖出來。清兵鋪蓋式搜索十分困難,就想了個辦法,散播出遷界結束的假消息,該出來捕魚的捕魚,建家的建家。深山居民信以為真,一個接一個走出深山,清兵讓他們從兵營中穿出去即可。可一個接一個,軍營中屠刀早已霍霍備好,居民有進無出,幾天下來屍橫遍地。

3天搬家50公里,滿清暴政下居民躲藏不配合,官兵一妙計解決問題

古代軍營

遷界令對清政府傷害也不小,荒蕪田地531萬多畝,廣東巡撫王來任的遺疏說該省“每年拋棄地丁錢糧三十餘萬兩”。既然清政府付出巨大代價,臺灣真的因此狼狽了嗎?

然而並沒有,被切斷物資資助的臺灣在鄭經的領導下走向自主自強的路線,勤政親民,軍民一心勤奮勞動,終於將臺灣經營成“人居稠密,戶口繁息,農工商賈,各遂其生”的寶島。康熙二十三年清軍收取臺灣時清軍收取臺灣時,統軍大將施琅也是十分佩服臺灣應有盡有,稱臺灣是富饒之區。

3天搬家50公里,滿清暴政下居民躲藏不配合,官兵一妙計解決問題

劇照康熙

遷界令給沿海居民造成了極大的災難,給清廷自身也帶來重重困難,對鄭成功父子領導的義師並沒有起到多大威脅作用。這件事在歷史上一筆帶過,想必康熙也是知道這是個失敗的政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