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父母:不允許孩子失敗,就別想他強大!

英國有一檔節目《天才兒童》,邀請了許多年齡雖小,卻智商超群的孩子同臺比拼,以爭奪“天才兒童”的稱號。

本該是兒童間單純的精彩對決,卻成了父母間的相互博弈。

當孩子答對,父母立刻歡呼雀躍;

當孩子答錯,失望和不滿全寫在父母臉上;

當同臺比拼的孩子出現失誤,另一方家長毫不掩飾興奮。

致父母:不允許孩子失敗,就別想他強大!


在這檔節目裡,經常聽到父母對孩子這樣說:

“如果你不成功,那便是失敗。”

“對對手友好並不會使你獲得任何獎勵。”

“我們以為你很聰明,但你讓我們失望了..”

“你需要的就是勝利,這個世界只有兩種人,勝者和其他人。”

不少家長為了孩子能獲得冠軍的榮譽,要求孩子起早貪黑的學習,連休息時間也要進行單詞拼寫練習。

還有父母在孩子10歲的時候就告訴他,將來必須上牛津大學。一個男孩因為表現不佳,面對父母失望的表情和眼神,在臺上默默流淚:

致父母:不允許孩子失敗,就別想他強大!


而節目中這些天才兒童,小小年紀卻沒有孩子該有的單純笑容。

周國平曾經在一篇文章中說過:

今天的普遍情形是,成人紛紛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標強加給孩子,驅趕他們到功利戰場上拼搏。

我擔心,在他們未來的人生中,在若干年的社會上,童年價值被野蠻剝奪的惡果不知會以怎樣可怕的方式顯現出來。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全天下的父母都一樣,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精彩卓越的人生。

但美好的願望是一回事,骨感的現實是另一回事。

前段時間有一則新聞是這樣的:

曾經的高考狀元因為大學掛科而不敢回家,竟然在外面流浪了十年,撿破爛為生。

乍一看這新聞,很多人都開始冷嘲熱諷,認為這位高考狀元心理素質太差。

仔細看完這條新聞的深度報道後發現,不僅僅是因為抗挫力差,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一直成長在一個不允許失敗的環境裡。

他考差了,首先父母會責罵他...

致父母:不允許孩子失敗,就別想他強大!

其次全村的人都會對他投來失望的目光:

致父母:不允許孩子失敗,就別想他強大!

總之,他是不可以失敗的。他怎麼能失敗呢?

他可是從小到大都是考第一名的人,是全家人以及全村人的驕傲。

有時候,不是孩子抗挫力差,而是父母不允許孩子失敗。父母越不允許孩子失敗,孩子就越害怕失敗。越害怕失敗,心理承受力就越差。

認為自己的孩子不普通,這本身就是很多普通人的想法。

殘忍一點說,有時候,正是因為我們普通,所以才會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讓孩子小小年紀就揹負著殷切的期許,過上壓抑的生活。

他們從小牢記: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然而當失敗真正來臨,心理防線變得不堪一擊。


真正優秀的父母,懂得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就從允許孩子失敗開始。

當孩子遭遇失敗了,你可以這樣說:

你考試考砸了?

沒關係,我不會怪你,但是如果你想讓自己變得更強、想得到老師的表揚,就總結這一次的經驗,付出足夠的努力和時間,爭取下次考好。

你比賽輸了?

不用難過,每個人都有失敗的權利,你以後還有很多機會,而且你從這場比賽學到了很多東西,不是嗎?

致父母:不允許孩子失敗,就別想他強大!


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父母的依附品。我們可以給孩子點亮路燈,但不能要求ta必須走哪條路。

家庭教育中最怕打著“為你好”的名義,越界干涉和決定一個孩子的一生,行著傷害之實。

父母干涉的越多,孩子就越容易變笨,因為他們沒有屬於自己的想法,一切都只能按照父母的安排來做。

有人說:《麥田裡的守望者》寫得最好的兩個字叫做“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

無論聰明與否,成績好壞,請相信: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種子。

有的花種,一開始就燦爛綻放;有的花種,需要漫長的等待。而父母要做的,就是激發、呵護、提高孩子對學習和生活的興趣

餘生很長,讓我們靜待花開。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