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中的人與器——古陶瓷收藏家金立言訪談

◆文 / 澤一乃柏•藍君


傳承中的人與器——古陶瓷收藏家金立言訪談

金立言

華人文化最講傳承,尤以奇珍雅玩之收藏為文化傳承載體,藏品既展示了藏家的文化趣味、審美情調、視野格局,還要講求“流傳有緒”。言及古董藝術品的鑑賞與收藏,與China同名的歷代陶瓷器,在收藏領域裡可以說是最受關注的門類之一了。而在我的眾多同好之中,古陶瓷收藏家、研究者金立言博士算是十分有特色的一位。其父金申老師是當今中國著名的佛像文物鑑定專家。作為文化的傳承人,金立言先生,畢業於日本慶應大學的藝術史博士,不但藏品頗豐,獨具特色,並且長於器物的研究整理,著作等身,目前任國內著名收藏家社團佳趣雅集的學術顧問。擁有“臺灣小故宮”美譽的臺灣著名藏家曹新誠先生如此評價他:“我和他自香港相識以來,多有交流,我發現立言不僅獨具慧眼,對陶瓷名品過目不忘,而且善於學術研究,難能可貴。”


傳承中的人與器——古陶瓷收藏家金立言訪談

在收藏圈裡,這位年紀並不算長的金博士卻可謂閱遍古陶瓷器無數,那麼他又是如何練就一雙“火眼金睛”的呢?

我們就請金博士來聊聊他的收藏經。

東方文化:金博士,圈內人都讚譽您年紀輕輕就在此領域建樹頗多、獨樹一幟,藏品體系也是脈絡清晰、結構完整。這一定離不開您深厚的家學淵源吧,那麼您最早是什麼時候發現自己對瓷器產生了特殊偏好呢?

金立言: 受父親的影響,我從上中學時就喜愛瓷器古玩。當時父親留學日本,母親攜我赴日探親,我插班進了家附近的日本中學繼續上學。記得每逢週末休息時,我們就去參觀博物館,兩年之間,去了上野公園的東京國立博物館、出光美術館、松岡美術館、戶慄美術館等處,看到了很多瓷器精品,覺得特別美。當時,父親在旁邊講兩句,耳濡目染,我就這麼愛上了瓷器。東京的文化氛圍不錯,神保町是出了名的二手書店一條街,每家鋪子都各有經營的專項門類,其中,源喜堂、風月洞、悠久堂、一誠堂等都是賣藝術類書籍的。有一次,我們在百年老店一誠堂門口的廉價處理品中發現了很多蘇富比拍賣圖錄,就把中國古董部分全都包圓了,當時我特別興奮,再三問人家還有沒有沒擺出來的。我清楚地記得,這些圖錄裡有好多本蘇富比香港八十年代的那種白底子加一張彩圖做封面的,包括後來進了玫茵堂的永樂青花大梅瓶的那一本。那段時間,我經常翻閱這些圖錄,慢慢地,感覺來了,我忽然間明白了官窯和民窯在外觀上的區別就是有沒有款、什麼是五彩、什麼是鬥彩……那段時光,我像著了迷一般在美術館及大小書店翻閱圖錄,在家附近的圖書館把《東洋陶瓷大觀》十二巨冊翻了個遍,平凡社出版的《陶磁大系》,我也像集郵一樣,把中國部分的十四本花了不短的時間終於湊齊了。從此以後,熟能生巧,豁然開朗,我有了一種從量變到質變的感覺!


傳承中的人與器——古陶瓷收藏家金立言訪談

在日本生活了兩年,我和父母回到北京,又到故宮、歷博、首博、北京藝博、炎黃藝術館等處看了不少東西,母親還多次帶我到文物專家程長新老先生家做客。記得當時從日本回京時路過香港,我們去了尖沙咀的香港藝術館、沙田的中文大學文物館以及位於中國銀行大樓裡面的徐氏藝術館。父親在大業書店買了很多瓷器圖錄,包括現在經常上拍的《天民樓藏瓷》兩巨冊一函,我如獲至寶,當時覺得欣賞圖錄是人生最幸福的一件事!我想,我愛上瓷器實際是從愛上精美的瓷器圖錄開始的。

東方文化:起跑就比常人早。那麼時至今日您還記得自己的第一件藏品是什麼嗎?

金立言:我自己“發掘”的第一件心愛之物是得自天津瀋陽道古玩市場的康熙青花山水筆筒。那時候,街上鋪子的大夥親切地稱我為“小不點兒”,我們一去就說“北京的小不點兒又來了!”街口一家店的名字現在忘了,高臺階,兄弟倆經營,經常有些讓人眼前一亮的明清好瓷器。中考前夕,我依然對他們給我看過的一件青花筆筒念念不忘,父親也讓我給磨動了,當時花了一萬塊錢買下。買到後就在瀋陽道他們店門口照了一張相片,美滋滋的心情洋溢在臉上。


傳承中的人與器——古陶瓷收藏家金立言訪談


傳承中的人與器——古陶瓷收藏家金立言訪談

這件筆筒的畫工好極了,展開圖更是美不勝收,雲山霧罩,層巒迭嶂,畫的正是文學名篇《桃花源記》。其實,這個題材並不是那麼容易就看得出,也許是因為當時語文課剛學過原作不久,沒花太大氣力,我就看出了主題,特別有成就感。而且,我認為神來之筆在於畫師對桃花源中和平安逸的理解,他用了一個不見於原文中的“掃地”的細節表現出來,可謂畫龍點睛!你想,要是兵荒馬亂,誰還有工夫掃地呀?

東方文化:有道理,的確是這樣啊。看來好的收藏不僅要有廣博的文化藝術背景知識作為綜合判斷的支撐,“穩、準、狠”的購買力,還需要恰當的機緣和及時的行動,真所謂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啊。話說作為一位資深藏家,您如何看待地攤貨和撿漏這件事?

金立言:在我的心愛之物中,有幾件我以“尚青悅白”為分類標題的韓國古陶瓷器。與韓國陶瓷的緣分就源自北京地攤。上高中時,有一次在潘家園用很便宜的價錢買到一件青花圓罐,畫意樸素,風格獨特。回到家後我就開始翻書,發現和朝鮮王朝的青花一個風格,尤其是折枝牡丹的畫法一模一樣。無獨有偶,還有一次地攤上與韓國古瓷擦肩而過的經歷,至今記憶猶新。那天,潘家園土坡上有人擺出不少東西,在我前面有個人手裡正拿著一件青花蘭草紋罐左看右看,現在回想起來,應該是十八世紀金沙裡窯所燒的“秋草手”一類畫意簡練的作品,甚為難得。說時遲那時快,僅僅六十塊錢,眼看著被別人捷足先登!


傳承中的人與器——古陶瓷收藏家金立言訪談

後來,我自己下功夫系統梳理了韓國陶瓷史,到日本留學後更選修韓文,還到高麗大學體驗了一段遊學經歷,頗有收穫。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我的韓國瓷器收藏多半得自日本。在琦玉縣古董早市,也是相當於國內的地攤跳蚤市場,買到的青花梅竹四喜圖瓶是李朝後期的分院官窯名品,我最為鍾愛的藏品之一。所以,無論是拍賣會還是地攤貨跳蚤市場,自己真正喜歡的,才是對的。

東方文化:您的故事和藏品真是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全新的角度瞭解和欣賞亞洲古陶瓷的魅力。去年底,在您的個人藏品展中,我看到除了韓國和日本的陶瓷器之外,還有很多非常有宗教文化特色的器物,這裡面有什麼特別的緣故嗎?

金立言:在上次展覽中,陳列了我取名為“釉彩清真”專題的一部分藏品。這應該算是有些特色的一個部分了,也對相關研究起到了填補空白的作用。家父金申雖然是研究佛教藝術的專家,但我家是回族,有濃厚的宗教意識和民族情感。小時候祖父金崇恩就帶著我去清真寺,大殿空曠安靜,寺內石榴垂地,古柏參天,那種悠揚肅穆給了我特別的歸屬感。


傳承中的人與器——古陶瓷收藏家金立言訪談

記得我當時已經會看些瓷器了,在北京東四清真寺的會客室裡,赫然看到一件青花阿拉伯文硯屏就擺放在正中的桌面上,兩邊還陳設了其它古瓷。寺內阿訇告訴我,屏上的阿文寫的是“清真言”——伊斯蘭教的核心教義。從青花髮色上看是典型的明代中期平等青的特徵,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此件青花硯屏連同木框寬約八十釐米,高約一米,瓷板本身長約四十釐米,寬約三十五釐米,厚約兩釐米,嵌在木質座屏內,甚為別緻。木框髹漆,四周上下鏤空雕刻了阿拉伯文讚詞共十段,如“真主是掌握仁慈者”等,文字刷金。青花硯屏內外三層紋飾,四角繪卷草紋,正中圓形開光書寫阿拉伯文,周邊繪纏枝蓮紋環繞一週,佈局緊湊,繁而不亂。阿拉伯文書寫清真言,即“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穆德是主的使者”。文字先勾輪廓再填寫飽滿,書寫流暢,渾厚有力。環繞在清真言周邊的纏枝蓮花亦具特色,每朵蓮花的花心填雜寶,分別有銅錢、珊瑚、方勝等藏在花心正中,別具一格。硯屏的釉面白中閃青,青花髮色淡雅,阿拉伯文彰顯時代風格,對比傳世和景德鎮出土的類似作品,可確認為典型的正德官窯器,保存在清真古寺流傳至今,彌足珍貴。


傳承中的人與器——古陶瓷收藏家金立言訪談


傳承中的人與器——古陶瓷收藏家金立言訪談

到日本留學以後,我發現海內外的各大博物館有相當數量的此類正德官窯。眾所周知,官窯瓷器不是用來外銷的,它反映的是當時的宮廷文化,而官窯瓷器上出現阿拉伯文或波斯文的裝飾僅見明代正德一朝,其它時代也有相關作品,但或用於外銷伊斯蘭世界,或針對國內穆斯林需求,用途截然不同。從日本回國後,我也盡力購藏此類帶有伊斯蘭元素的瓷器,彙集清代青花、粉彩等作品十餘件。我想,自己作為回族,有責任傳承並弘揚民族文化。隨著收藏數量的增加,我還寫了一篇論文專論此類正德官窯,得到香港中文大學林業強教授的首肯,收錄於收藏家鍾棋偉先生的藏品圖錄《機暇明道——懷海堂藏明代中晚期官窯瓷器》,還做了相關講演,得到了學界的關注。這些藏品是我收藏體系中因民族情感而珍藏進而研究,是頗具文化史價值的器物。

東方文化: 不愧是“識寶回回”傳統,活的傳承。感謝您的介紹。並祝吉慶康寧!。

藏家之藏,源於自性內心的熱愛,金博士傾心陶冶,藏庋埏埴,熟研於胸。

傳承之傳,來自家國民族的情懷,立言君用心良苦,聚珍一堂,迴流神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