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杀死了你的设计方案!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建筑师的终极理想是什么?

通过设计向那些是素昧平生的人表达爱心,用自己的设计来争取世界的和平(弗雷·奥托)。 -知乎用户 : MsXii

终极理想是:遇到好甲方,服务按小时收费。 -知乎用户 : Ray049

甲方善解人意,业主财大气粗,设备专业吃苦耐劳,做建筑的我乐此不彼 -知乎用户: 一只疯喵

我的终极梦想就是能够挣到足够的钱,然后做一个真正的建筑师。 -by : 知乎用户星不星

小编最近身心疲惫,凌晨三点一刻终于交出去建筑方案第七轮修改意见调整,如果说我的终极理想就是:养家糊口!万丈高楼平地起,我们不是在做建筑做设计,而是在给资本运作做嫁衣。

------------------ 看不见的手 ---------------

“每个人都试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来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清楚增进的公共福利有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个人的利益,但当他这样做的时候,就会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达到另一个目标,而这个目标绝不是他一开始追求的东西。

由于追逐他个人的利益,他经常促进或损害了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正想促进或损害社会效益时所得到的效果还大。”

终于有一天当亚当斯密告诉我,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在把玩我的时候,我正在寒风里瑟瑟发抖。

想当初和金主爸爸称兄道弟,推杯换盏,一起眉飞色舞豪情万丈,要开发世界最大,国际一流、中国速度的xx项目,情绪一度被点燃到不能自已,微醺中仿佛看到自己的成名作近在咫尺,不用多久,我就会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旷荡恩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

结局想必大家都猜到了,饼画的太大,这双手就会扯你的蛋。

--------------- 方案流产是个病 ---------------

越是老油条,不,老练的设计人员,才越是能有平常心。方案流产家常便饭,房子盖到半截儿还能给整个烂尾,早些年的小心脏现如今都变成了大秤砣。尤其现在行业寒冬,自己手里方案的靠谱率、成活率能有多少,大家心里都有个数。说实在的,你看街上那一排一排五花八门,按建筑风格都没法归类的房子,但凡能建成的,不论面积多大多小,哪个没遭过大大小小磨难。

哪里有一把就通过的方案?就算有,哪里有一把就报过的手续?就算还有,哪里有一把就痛痛快快结的款?哪路都是神仙大仙儿,苍天饶过谁?

难道方案流产都是我们当妈的设计师的错么?爸爸们只怕也是一把辛酸泪。小鱼吃虾米,大鱼吃小鱼,能活着真是好......让我们含泪细数一下能导致建筑方案流产的原因吧。

甲方非说能争取指标,方案卒。

甲方换业态了,方案卒。

甲方拖欠设计费,方案卒。

甲方资金链断了,方案卒。

甲方换领导了,方案卒。

甲方领导进去了,方案卒。

甲方不懂孝敬,方案卒。

甲方为了炒地卖地,方案卒。

有关部门不给批,方案卒。

有关专家反对,方案卒。

设计标书错别字,方案卒。

设计投标失败,方案卒。

设计理念太超前,方案卒。

设计压价,同行方案卒。

规范变了,方案卒。

。。。。。。

讲真,如果是真枪真刀拼设计,那大丈夫死而无憾。然而不知道哪只蝴蝶扇了一下翅膀,设计就要挨刀。这一刀如果砍在各位看官熬夜虚脱的身子上,我就问一句疼不疼。

这双在暗处挥舞着刀的看不见的手,你想捉住它看看它的真相么?

是谁?杀死了你的设计方案!

--------------------- 真相 -----------------------

这几天才看了《一出好戏》。一个遗憾是人性考验的不够狠。还有一个感受,真相只被少数人掌握。

人类对于追求真相是有极大的情怀的,这也是人类的天性之一。历史上从来不缺真的猛士。死都要死个明明白白,更何况活着的时候了。你没法让一个年轻人糊糊涂涂的活,浑浑噩噩的活,得过且过的活,莫名其妙的活着。

电影里真相只是一个信息而已。掌握这个信息对他们重要么?太重要了,因为这决定他们是否能回归正常人的生活。掌握这个真相的人占有选择的筹码,才有机会去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均衡。别的人只是活在知道真相的人制造的假象里。

所以开个脑洞,建筑行业有所谓的真相么?如果有,那么是谁看到了那个真相?或者,谁是那个最接近真相者?

我想了五分钟,算了,这个脑洞够魔性的。我也不能纠缠了。

---------------- 经济/政治规律 -----------------

我们已经发现在建筑行业里只凭设计师的键盘和鼠标无法决定一个建筑的命运这一现象,并且确实能感觉到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在左右这一切的进程。其实大家都有体会,这双手就是钱和权力。即资本和政治。

建筑行业作为一项社会的集体经济活动,背后有着明显的资本和政治博弈的痕迹,自身的兴衰都符合经济学的基本规律。

行业兴,从业者必然享受其红利,行业衰,从业者必然也要承担其代价。

------------ 建筑经济的两个面向 -------------

第一个,满足建筑行业自身发展需要的技术经济。

国家对建筑的基本要求是适用、安全、经济、美观。其中经济主要指经济效益,包括

节约建筑造价、降低能源消耗、缩短建筑周期、降低运行、维修和管理费用等等。现在越来越严格的建筑审批流程,都在强调尽早的确定项目的结构选型、材料类型、施工工艺,一旦可研投资批复,以后谁也不想往枪口上撞。

建筑执业考试有一门关于建筑经济的科目,主要考察建筑的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等费用以及建筑材料费用的相关知识。

当然除了设计工作外,行业的前策划与后评估都是密切与经济学相关,具体表现在造价咨询、立项服务等方面。

反正盖房子就得和钱打交道,就要解决钱从哪来到哪去的问题。如今国家的钱都是烫手的山芋,花多了不行,不花也不行,打了水漂更是不行。所以让整个行业生态链能够科学合理的发展是有关部门的良苦用心。

第二个,需要建筑行业去服务的社会经济。

建筑行业作为支撑国民实体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必然要受到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导向的影响。比如我们今年总能听到的大基建、劳动力市场萎缩、总供需关系不平衡、去产能、搞环保、营改增,每一项都直接影响了建筑市场的活力。

为什么设计费常年不涨?

为什么现在人工费这么高?

为什么门窗产品创新力低下?

为什么存在低价中标的现象?

建筑设计行业从业人员饱和了么?

建筑行业乘着经济发展的浪潮发展至今,成果不菲,但荒诞的问题也不少。这可以说是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必然,但确实也是行业发展的负担。这些问题都可以一个一个细说,现在我也是盲人摸象,以后再做研究。

总之这个锅,从业者想不背都难。

-------------------- 结语 -----------------------

最后我想说的是,的确,就算知道了这些,平面还是布不出来,立面开窗还是丑、方案还是没概念。分析这些问题,反思背后的经济规律并不能提升你的设计能力但建筑设计是个手艺活,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技艺还是需要通过不断参与到一线的项目里,边思边学,最后形成自己的设计方法。但如果能突破思维定势,多维度的思考建筑行业的现象,绝对会有助于你理解建筑的本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