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的成功离不开“借力打力”、“借题发挥”

米芾学了颜真卿的书法,为什么还要骂他?

米芾是一位很勤奋又善于思考的人,他对书法艺术有着自己的崇高理想,这些理想也是建立在一步一步对书法学习不断深入的基础之上,米芾自幼学习书法,从颜真卿的楷书入手,当然,这也是宋人学习书法的通用方法,米芾在《自叙帖》中说到:"余初学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见柳而慕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出于欧,乃学欧。"由些可见,米芾的书法起步是从颜真卿的楷书学起的。

米芾的成功离不开“借力打力”、“借题发挥”

图为米芾书法作品

但是米芾在他追求书法理想的过程中,尤其是在中年以后,他对书法认识的高度不断提升,加之米芾是一位极善思考的人,一边思考,一边学习,一边写字(这个方法成就了他对书法台阶的提升,学书者应当借鉴参考),随之,他发现颜真卿等人的书法存在一些诟病,是不利于书法的升华,他在《海岳名言》中写到:"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颜(真卿)皆一笔书,安排费工,岂能垂世!"这句话的意思是很明显的,他对上述五人的书法,尤其是楷书的书写不看好,认为都是巧意安排书写,这样的书法没有艺术价值,是不可能留在历史上的。

米芾的成功离不开“借力打力”、“借题发挥”

图为米芾书法作品

对于米芾的这种思想见解,不能片面的理解他对上述五人书法的看法,而应当从米芾的整个人生发展过程来看待。我们知道,米芾一生都与书画、诗词、收藏、鉴赏为伍,可以说他的一生就是生活在这些文化之中,他的见识是很丰富的,眼界是很开阔的,在他的艺术人生当中,对书法尤其是深研,而且是边学习边思考,理论与实践共同进步。米芾的书法功底也是十分深厚的,对诸体皆能,尤善行书。米芾忌俗字,反对在古人的作品中走出不来,没有自己的风格,但是米芾在年轻的时候,自己和别人都认为他的书法是"集字",意思是和古人的字一模一样,从这一点上来说,米芾就在临帖上是有很深的功夫的。既然米芾在书法功力上有如此能力,所以他就从中得到了书法艺术的个人见解,这是他的思考,也是他的性格,他不安于书法的现状,而是寻求其中的高古与平淡,他认为,书法应当在高处求古,在真中求淡,这些观点可能与宋人的时代观点基本相同,比如苏东坡的"萧散简远",黄庭坚的"意韵"等,都是一脉相承的。

米芾的成功离不开“借力打力”、“借题发挥”

图为米芾书法

米芾从颜真卿的书法中打下了基础,对颜氏书法能做到惟妙惟肖,但米芾终究是米芾,不是一般人,我们可以从他的行书书法中似乎看到颜真卿的用笔的和结体,但米芾是变了,而不是照搬,他变得更有神韵,更有个人风格,例如"门"的右半部门,出自颜体行书,颜的婉转、流畅,而米芾的则刚劲、有力道,反映了米芾的性格和书法态度。米芾是率真的人,因此他的行书作品都是很率真的,用笔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这一点影响了后世书法的学习,例如王铎、康有为等人都是从米芾书法中得到了益处。

我们大致分析米芾的书法路径,可以看到,他是在不断学习、不断否定中成长起来的,前文中米芾所言,刚开始是学习颜真卿的楷书,后来又喜欢上了柳公权的刚劲,后来又知道柳公权是学习欧阳询的,他又追学欧阳询,就这样一步一步向更古的书法足迹追寻而去,直到他对书法有更高的认识和境界之后,反过来再批评这五人的一笔书是俗书,因为这时的他似乎找到了理想,有了书法艺术的态度了。

米芾的成功离不开“借力打力”、“借题发挥”

图为米芾书法作品

从米芾学书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借鉴意义,这既是前人的经验,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学习书法必须要"取法乎上"。米芾的书法虽然是从唐人开始的,唐朝离宋朝的时间是不远的,他以唐人的书法为基,追寻前人的足迹,一直到了魏晋及以前。当今书法学习者大都走的是这样的路子。古人讲,书法要有古意,古意是反映学书者风格养成的一个关键问题,从古人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获得某种自然、率真、天趣的东西,这是从今人身上无法学到的。

学习书法要善于思考。一门心思地蒙头写字,不去分析、研究是不会写出高度的,米芾的学习方法是值得后世借鉴甚至效仿的,边学习,边分析、边书写,就是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性回归的学习方法。任何事情都是这样的一个道理,没有人不加强理性思考就能走出高度的,书法也是一样,要在实践中锻炼提高,还要在理性思考中不断成长。

学习书法要学会"借题发挥"。学习古人的书法,目的就是为了规范自己的书写行为,同时,也要从中引发个人的创造,最后形成自己的书写风格。"借题发挥"就是书法创造的好的办法,米芾对"门"字的改造(当然不止这一个字),是通过个人的思考、性情、学养等综合因素的构成,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这需要引起学书者的认真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