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去世,享年94岁,如何评价他的一生?

沐凌竹


如何评价他的一生?不敢,也没有这个资格。只能说说这位大师究竟留给了我个人那些深刻的印象。许多人总以为盖棺可以定论,其实我不觉已然,一个时代理解的文化不一定在下一个时代是一样的,它可以是直取的,也可以是衍生的,甚至可以是颠覆的。因此任何评介一生的做法都为时过早,落在心中的感召都是真实的,每个时代的人们会有不同的答案。草草写上几笔,也算一个普通读者,对武侠大师的一点敬意吧:

金庸先生吸收了传统小说和武侠小说的精华表现手法。可以说信手拈来、挥就成文、章法自然、游刃有余。就像郭德纲把相声和与相声有关的精华,都吸收到说相声中去,除了逗捧,太平歌词、评剧、豫剧、京韵大鼓、甚至是京剧等等。这种表演手法可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把艺术表演或者说把故事情节,其氛围和艺术表现推到了一个令人十分期待的高度,可能有的金迷会反对这种举例佐证。换个例子,京剧的形成就是四大徽班进入北京后,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这种融合和发展,使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走上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境界。凡是中国小说中的诗歌、辞赋、琴棋、书画、武术、隐喻、轮回、道义、儒道佛等等,以及小说表现的几十种手法样样都有。

金庸先生是个理想主义者。许多金迷都知道他一生的爱怨故事和人生缺憾,这些经历造就了自己内心的乌托邦,离社会很远,离自己内心很近。武侠小说与现实主义小说是有很大区别的,现实主义小说源自生活高于生活,武侠小说就没有这些条条框框的,这就为他打开想象之门,同时为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创造了条件。这种特点没有高能的储备和优美的手法,是吸引不了广大读者的。纵横千里,叱咤风云,纵然一辈子都没有到过的地方,被他写的有声有色,来去自如。历史就是一个舞台,人生就是一面镜子,武侠就是一曲歌謡,困斗就是一片风云。人世间本来无恨,生生灭灭咎由自取;人世间本来有爱,爱来爱去自有因果。这些特点在金庸的小说里随处可见。

金庸小说展现了一种别致的语言美。小说的第一要素是情节,第二要素就应该是语言,小说是用语言撼动人的心灵的,为展开的故事铺垫、渲染、聚目。打开感知空间,它需要各种各样的美,如果叙述平铺直叙就成了喝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味。金庸曾经批评过近代小说中的一种倾向,完全按照外国小说的叙事方法,不紧不慢,想做皮里阳秋,喜怒比较隐晦,但这种手法要写出上乘的作品,对语言的功力和故事的结构要求可以说非常苛刻的,否则这种小说拿在手里像鸡肋。依笔者之见,想要做到沈从文、以及他的徒儿汪曾祺的简言极致、联想无暇、流露春风、字字千金,恐怕目前无人能及。金老先生的语言功力虽然缺乏这种高度,但行云流水、谈笑风生、玩世不恭、若隐若现,可以说一应俱全,这在侠风当道、铁骨柔情的武侠小说中表现的恰到好处。

名人在于“明事”,谦恭就是品德。金庸先生虽然是个影响世界的武侠大师,但从来没有听说他口出狂言,这与他小说中的主人公基本一致,谦卑是一种德行,明白事理是一种品格。有幸遇见过一次,始终见他淡淡地笑、谦恭的姿势、平白的语言,展现了无穷的人格魅力,绝不抢风、毫无凌驾之意,让人觉得非常舒服。肯定不像有些老不正经的“大学者”,张口闭口呼唤美女,稍不称心满口脏话,自恋情结妄自尊大,生怕人世间会忘了他似的……。当时就想,中国的士大夫在作品中的独自狂妄和在现实中的谦卑内敛,恐怕也就金老先生这样了。看得出是一种古高的品质和无争的态度。

金庸先生的小说影响了几代人。在那个可选小说不多、加上娱乐方式匮乏的年代,手捧金庸的小说在被窝、在旅途、在郁闷、在等待、在求索的时候,都是无话可说的感受或者是享受。它曾经安慰了您的心灵或者有了新的期盼、曾经让您从低谷中看到了自己往后的路途、曾经使您热泪盈眶有鼓起勇气好好走上一段新的前程。侠义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活法,可以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过不能没有道义。不是吗?


朱锡北


一个充满智慧的人。和二十世纪一样,传奇,波澜起伏。伟大的作家,杰出的报人,优秀的评论家。

我在南方周末工作的时候,曾经六次采访金庸,三次陪同金庸夫妇去过杭州西湖、湖南衡山、陕西华山。

回想起来,这几次采访金庸,都有一个共同的背景,就是“晚年金庸进大陆”。在香港、台湾、新加坡及东南亚时期,金庸小说和金庸影视热退潮后,金庸的文化产业在大陆找到了新的市场。

不管是三联书店还是广州版金庸小说文集,还是张纪中版带头制造的金庸影视剧热,还是大陆的高校合并出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参加马云召开的互联网产业“西湖论剑”,国内旅游开发的“五岳联盟”,陕西的“华山论剑”,最后的剑桥大学读博士的行为,都赶上了这些年的社会发展节奏和热点。

不管是金庸把小说版权授予中央电视台,一块钱出售《笑傲江湖》的版权,背景正值金庸在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影视热和武侠小说热退潮的阶段,张纪中找到了金庸。金庸看重的是中央电视台的影响力,一块钱买了电视剧版权。

金庸出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正值提出教育强国,内地的大学合并热潮;浙江四所大学大学合并,成新浙江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进军,原新华社长张俊生盛情相邀,金庸答应出任人文学院院长,成为新浙大最好的文化名片,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影响力和曝光率;

为了开发文化产业,湖南、山东、河南、陕西、山西等旅游管理机构,提出了借势营销,找到金庸,在湖南衡山召开了“五岳联盟”大会,打武侠文化和功夫文化,开发旅游文化产业,金庸先生带着夫人和小舅子也去了;

陕西卫视和华山管理局,专门搞了“华山论剑”大型文化论坛,全程电视直播。西凤酒赞助,华山北峰顶,竖起了“华山论剑”的石碑,还刻上了金庸的字,张纪中带着刘亦菲参加,来自国内外的学者作家在,在西安碑林庙里开了陕西作家学者对话金庸研讨会;还在华山山顶开起了金庸国际学术研讨会,。

三次贴身出行,六次采访,我见过真实的金庸,他的精明,对夫人和小舅子的贴心照顾,也见过他和主办方因为商业活动多而红脸,还见过每一处请教寺庙方丈,单独请教轮回转世等问题。

金庸先生,一路好走。


探照灯


金庸先生在给大家带来快乐、人生彻悟的同时,他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一生都在追求知识的真正大家。86岁的金庸,考获英国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剑桥大学校长同金庸论文导师,著名汉学家麦大维前往香港,为金庸颁发博士学位。

金庸原本被剑桥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但是他想要申请攻读一个真正的博士学位。校方告诉他不用了,因为荣誉博士排名在一般教授和院士之上,地位比校长还要高,不需要如此大费周章读博士。但是金庸不同意,还是坚持攻读一个博士学位。既然如此,校方就组成了一个委员会,由二十多位教授审核他的论文题目。

金庸先生是一个热爱祖国,拥护改革开放的大师。1981年7月18日上午,邓小平以中共中央副主席的身份会见了香港《明报》社的创办人和社长金庸。能见到敬仰已久的邓小平,金庸当然十分兴奋。他郑重其事,早早起床,梳洗一番,穿好西装,打好领带,然后带着妻子林乐怡和一对子女,乘车来到人民大会堂。

 邓小平是金庸(查良镛)武侠小说在中国内地最早的读者之一。1973年3月,当金庸小说在内地尚为禁书之时,恢复工作不久的邓小平从江西返回北京,托人从境外买了一套金庸小说,并对其爱不释手。他在《明报》热烈支持邓小平主张的改革开放政策,认为“邓小平有魄力,有远见,在中国推行改革开放路线,推翻了以前不合理的制度,令人佩服。真正的英雄,并不取决于他打下多少江山,而要看他能不能为百姓带来幸福”。

金庸是一个嫉恶如仇的大家。网上流传一段话,无论是不是金庸所说,都能体现他嫉恶如仇的思想:今天的中国,有的人很有权力,有的人很有财富,有的人很有知识,有的人很有名气,可他们普遍都没有一样东西——良知。

金庸大师溘然长逝,从此再无大师!沉痛哀悼金庸大师!


余丰慧


查良镛,1924年3月10日生于浙江海宁,双鱼座。 查良镛17岁在壁报上写讽刺训导主任投降主义的文章《阿丽丝漫游记》被开除;查良镛20岁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又因对校内学生党员行为不满而向校方投诉,反被退学。后在中央图书馆挂职,阅读大量书籍。

查良镛24岁娶第一老婆杜治芬,后来离婚;又苦恋电影明星夏梦却无果;32岁娶第二老婆朱玫,后来离婚;52岁娶了23岁的第三任老婆。 查良镛的第二任老婆后在孤独和贫困中度过一生,独自病死于医院,替她拿死亡证的不是丈夫和女儿,而是医院员工。



查良镛就是风流才子━━━━金庸。 金庸和徐志摩是表兄弟,金庸的堂姐嫁了琼瑶的三舅,钱学森的岳母和金庸是姑侄,诗人穆旦是金庸的堂兄。徐志摩、金庸、琼瑶、穆旦,他们一家掌握了中国近代的朦胧诗、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现在诗歌的话语权。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金庸是真正的一代大侠。 他把时代背景和家国山河都写到了武侠中,在他的江湖畅谈关于理想,关于友情,关于爱情,关于时代……金庸走了,江湖老了,青春没了,也许天堂也想看武侠了。山高水远,我们江湖再见。

沧海滔滔一声笑,快意人生江湖老。白马飒沓西风起,引弓大漠学射雕。


旅鸦世界


金庸的一生无疑是充满传奇的,从他开始写小说那会开始,他的文学大师的地位就已经奠定了,特别是90后的一代基本上都读过金庸的小说,而金庸小说翻拍成的电视剧基本上都是经典的作品,给大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实金庸除了作品广受好评外,还有一个深受大家夸奖的特点:爱学习。


金庸曾经靠自己的力量考取了英国剑桥的博士,英国剑桥在中国肯定是数一数二的大学的,而金庸能从其中脱颖而出,并且受到了校方的高度重视,可见金庸的才华有多么的耀眼。

金庸其实还一直在为老百姓的生活出自己的一份力,他曾经支持邓小平就是因为看到邓小平真心为老百姓谋福利,而金庸有一颗救济世人的侠义之心,所以让老百姓脱离苦海一直是他内心的一个梦想,直到今天,这个目标虽然还没有实现,但是金庸老先生已经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了,我认为他是值得被我们尊敬的。



jackykkkkii


一开电脑时就看到了这个消息,真的很难过。

金庸的书是伴随我童年记忆的主体,那时候老爸很喜欢买武侠小说,他当时走南闯北,经常出差回家后就带回来一套武侠小说。

我从小学就开始看金庸,我老妈叫那个书是大本书,不准我看,但是情节实在是太有诱惑力,趁老爸老妈不注意,就会偷着看,断断续续地打游击战,也差不多都看完了。

另外其实老爸对我们看小说没有太多限制,老妈对我们更多的是散养,所以我基本上小学里就差不多读遍了金庸,梁羽生的武侠小说,但是一直对古龙的书看不下去。

金庸的书涉及到各种知识,有点类似百科全书,人物性格都很丰满立体,总想一气呵成读完,从读金庸开始,我的作文水平也是一直被当做范文,这也是受金庸先生的影响吧。

自己还曾试图写过一本武侠小说,只是光写了开头,后边就没再写了。

还记得当时看《射雕英雄传》时的那种激动的心情,那首歌至今也是最喜欢的曲调。


金庸现在不仅自己写武侠小说,自己也是性格嫉恶如仇,金庸一生重情重义,同时风趣,知识渊博,他的一生是最值得称道的一生。

据传,金庸的表哥就是徐志摩,大才子。因为徐志摩上的剑桥大学,所以金庸先生一直致力于考上剑桥大学,终于在86岁高龄时获得英国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

金庸先生一生笔耕不缀,知性重情重义!


jason妈咪有办法


1955年,时任著名报纸《大公报》专栏作家的查良镛(1924年3月10日——2018年10月30日),用“金庸”的笔名,创作并发表了个人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引起了文学界不大不小的震动。此时的金庸,依靠文学创作已经积累起数量众多的粉丝,他的每篇作品,都能在读者中间荡起涟漪,这部武侠小说同样不例外。


广大粉丝看到武侠小说还可以这样写时,无不对这个30岁出头的年轻人刮目相看。

是的,武侠小说并不只是书写打打杀杀,阴谋诡计,爱恨情仇等带有感官刺激的故事,武侠小说还可以融入家国情怀和侠义精神,融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儒家精神,融入“道法自然、无为而为”的道家思想,展现出一种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价值信仰。

从此后,金庸在最好的年龄,创作出了最优秀的武侠小说。他差不多以一年一部长篇的速度,向武侠迷,向整个社会,向全世界证明:严肃文学能做的事,武侠小说同样可以做到!

从《碧血剑》、《射雕英雄传》、《雪山飞狐》……再到《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等等,我们看到了一个握着钢笔的儒者,以极其严密的逻辑、冷静的思维和丰富的情感,为读者奉献了一个又一个精彩故事,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大侠和英雄。

尤其在这些大侠和英雄,如萧峰、令狐冲,杨过、张无忌等人身上,把家国情怀和侠义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形象。

他们是华夏民族传统观念下的道德模范,是人性光辉里的理想化身,更是现实生活中有血有肉的七尺男儿,用个人独特的人生信仰走着不同寻常的人生路,是引领世人追寻正义的精神向导。

给通俗的武侠小说故事加入人格化和寓言性,让武侠小说产生一种比肩严肃文学的艺术张力,这就是金庸对武侠小说的最大贡献。以前从来没有哪个武侠小说家这样写过,金庸这样写了,他创造了武侠小说的神话,注定要改写历史。


可以说,金庸依靠高深的文化修养,把武侠小说的创作提升到了顶峰,自1972年完成最后一部武侠《鹿鼎记》之后,他封笔将近半个世纪了,但到现在,依然没人能超越他,甚至连赶上他,跟他并驾齐驱的武侠小说家也没有,不得不说,他是当代真正的通俗文学大师,位置高高在上,别人只能仰望。

2018年10月30日下午,金庸先生驾鹤西去,我们再也看不到那位戴着金边眼镜,说话风趣幽默,一派儒雅气质的“金大侠”了,他把自己的名号交给了时间,交给了历史,交给了所有热爱武侠小说的读者,因为那14部长篇武侠小说,他会永远活在读者心中。

但金庸先生笔下所展现出来的侠义精神,值得所有人延续下去,不为别的,只为了不辜负生命的光华,不辜负一个叫作“大爱或正义”的人生信仰,因为这些,我们会永远生活在阳光下。


鸿鹄迎罡


港媒消息,今天下午,94岁的金庸离开了我们。

此前,也曾有多次误传消息。多希望这一次,也只是个错误。

金庸先生生于1924年3月10日,曾经创作《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等家传户晓的小说。金庸、梁羽生与古龙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

近年来,金庸出现在大众视野较少,只三次:

第一次,2016年,黄晓明、霍建华、刘亦菲等各路明星们以及金庸迷为他微博庆祝92岁生日,粉丝喜称他为"不老的金庸"。金庸的儿子查传倜告诉记者:"今天是父亲92岁生日,父亲收到了许多金庸迷的祝福。目前他的身体很好。只是腿脚不大好,出门不方便。"

第二次,2013年,经北大中文系主任陈平原教授证实,89岁的金庸在北大读博。媒体报道中全文誊写了毕业证书:"查良镛,1924年生,于2009年9月至2013年7月在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学习,修完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通过毕业论文答辩。"

再之前,86岁的金庸赴剑桥读博士,舆论哗然。

凡有华人的地方,必有金庸的读者。为我们造了整整一个武侠江湖的写作者,走了。走之前,留给我们的依然是一个好学、乐观、豁达的身影。

肉体凡胎会消逝,梁羽生开创、金庸开拓的新武侠小说一脉,其正义兼爱、天下为公的情怀和同情弱者、歌咏自由忠贞的武侠精神,会在有华人和华语的世界里历久弥新。


影视口碑榜


金庸先生仙逝,94岁也是高龄,人生也是丰富又丰沛,也可谓是今生无憾了,但金庸先生去世依旧让无数受益过金庸武侠世界的读者伤心不已,那个武侠的世界也在今天凝滞了。


武侠小说第一人,近代著名报人,大概是金庸最重要的两个标签,而他所构建的武侠世界是华文世界最重要的文字之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我们跟着金庸武侠中的人物的爱恨情仇,感受武侠中的潇洒与寂寞,那是少年心中的武侠梦,谁没想过也能成为令狐冲那样的潇洒少年,成为乔峰那样稳重大哥气派的中年,隐居山林看淡世间风云的风清扬……这些体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易实现,在其他文学作品中也很难看到,我们就格外珍视金庸大侠构建的武侠世界,在梦里我们也当一把武侠中的高手,除暴安良,见义勇为。

金庸去世,古龙多年前已经去世,那一代的武侠世界都没了再更新的可能,但那些文字都还在,读一读,武侠的世界就会构建起来。而金庸先生在天堂中会创作新的武侠世界,让天堂也有一个潇洒的武侠可能。

大侠,一路走好!


老李有刀


金庸大师,演艺界最应顶礼膜拜的一个人,他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养活了多少人?捧红了多少人?如果把演艺界比作华山论剑,试问哪位作家敢于金庸大师比试一下作品被改编的数量,和因金庸剧而走红的明星数量?



我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接触金庸的作品,同时还有梁羽生。看的第一部作品是《书剑恩仇录》。实话实说当时很反感,那时候我们喜欢听刘兰芳的《岳飞传》、《岳云传》,和袁阔成的《三国演义》。最高的武功也无非就是高崇挑滑车之类的。所以看到《书》中书生用扇子挑起大缸之类的情节嗤之以鼻,觉得情节假,也就觉得作品假,从而觉得作者假。


少年时是易变的,八十年代港台武打电影涌入大陆,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我们开始相信裘千仞在水中行走是真的,相信雪山飞狐爬雪山是真的,相信大师们飞来飞去的轻功是真的。这应该是喜欢金庸的开始。接着娇俏可爱的黄蓉、小龙女、王语嫣更是征服了众多少男的心,这应该是崇拜金庸大师的开始,因为他的作品中有江湖义气、有儿女情长。他轻松改变了我们的认知观,当时正在读高中的我甚至用万有引力理论去证明轻功的存在。

我读过所有他的作品,最喜欢的作品也许和大家有所不同,我最喜欢的是《天龙八部》,第二第三分别是《碧血剑》和《连城诀》。最不喜欢的大家猜不到,是《神雕侠侣》,因为书里面让冰清玉洁的小龙女受到了恶道士的侮辱。

最喜欢的人物依次是黄蓉、郭靖、段誉、钟灵、令狐冲、杨过……在金庸、古龙、梁羽生构建的武侠世界里,如果评前十名,金庸创造的人物会占去一半。


他的作品曾经被编入语文教材,引来无数争议。我发现他很天真,他曾表示:“我希望我死后一百年、二百年后,仍然有人看我的小说。我就很满意。”其实我儿子这一代喜欢那些玄幻作品,对于金庸已经知之甚少了,估计我们这一代人之后,在没有武侠世界了。

九十多岁离世,在我的东北老家这算是喜丧,送丧的人不许哭泣。其实他的离去,算不上有所损失,因为他早已失去了创作力,无法再创作出那些经典人物了。按照我的东北老家,喜丧只要送上你对逝者的尊敬就可以了。

金庸大侠,安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