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军为什么不出名?

用户76368323


一,川中长期军阀混战是根本原因。

随着袁世凯复辟失败,中国又陷入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尤其在封闭的大四川,各派势力也乘机扩充武装,并相互之间进行了长达二十余年的混战。在这二十余年里,四川境内大小军阀常年忙于争斗,且在各自的防区内横征暴敛以扩充军队。随后,川中各路军阀的军队便由民国初年的1万人,扩大到1932年的近60万人,军费则由610万元增至近亿元。这无疑使原本就很薄弱的四川更加百业萧条。同时,素有“天府之国”之称的四川农业,也在各路军阀的反复蹂躏之下走向崩溃。1936年吕登平在《四川农业经济》中如此写到,“四川农村崩溃已为铁的事实,而崩溃之程度,且较中国之任何省份为尤甚”。

二,在蒋介石“围剿红军”时,川军作战不利也是原因之一。

1932年12月,正当“二刘战争”(刘湘与刘文辉)爆发时,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乘虚由陕西进入四川,并于次年2月创建川陕根据地。四川军阀田颂尧见状,遂集合38个团共近4万人的兵力对红军发动三路围攻。4个月后,田颂尧的军队被红军消灭了大半。随后,红四方面军又相继发动三次战役,几乎全歼刘存厚部,重创杨森和田颂尧的军队,并缴获大量武器弹药、物资。川陕根据地也成为了仅次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全国第二大苏区。同时,贺龙率领的红二军团也歼灭了部分川军,建立了川黔边游击区,与川陕革命根据地形成呼应之势,并于1933年10月会合。这下,四川大小军阀慌了手脚。在击败刘文辉后,刘湘于1933年10月调集111个团约二十万兵力,分兵六路对川陕根据地展开围攻。十个月后,红军大败川军。随后,中央红军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进入四川。总是挨打的川军见红军主力开到,为保存实力,遂在后来围追堵截中敷衍了事。

第三,出川抗战时,川军准备不充分,并曾有掠夺行径。

1935年2月10日,刘湘结束四川割据状态。由于先前川军对红军作战屡屡失利,蒋介石“深感川军虽然队伍庞大,但战斗力很低,实有对川军进行裁军整编之必要”。当然,他也希望通过整军能彻底控制川军。所以,在川军出川抗战前共进行了2次整编,分别是1935年8月开始的第一次整编和1937年七七事变前后进行的第二次整编。整编完成后,几十万川军身穿破旧的军衣、短裤、草鞋,手握“老套筒”步枪,背着大刀、斗笠、背包……奔赴抗战前线,但是他们大多步行,远道跋涉之下,沿途又无补给兵站,只有就地购粮和补给枪支弹药,导致违纪事件时有发生。初入山西之时,太原已经失守,川军就曾在“慌乱之中,沿途遇有晋军的军械库,便破门而入,擅自补给”。为此,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就讽刺川军不但“武器不好,作战不力,是不会打仗的叫花子部队”还是“抗日不足,扰民有余的土匪军”,乃电请统帅部将川军他调。这下,本来形象不好的川军,恶名一下子传开了。随后,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听说统帅部要将川军调到他的战区,忙拒绝道:“阎老西都不要,你们要送给我?我不要这种烂部队!”最后,还是缺兵少将的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李宗仁收留了川军,但是他也认为:“川军习气较坏,官长均视物质享受为当然,不能与士卒共甘苦,各将领间,因为省内长期互战的结果,彼此均积不相能。”

此外,外国人对川军的评价也不好。一位美国观察家曾对出川抗战时的川军有这样一段描述:“这种景象真是有趣极了,叫人看得发呆,令人捧腹。他们沿着马路,通过郊区,成群结队,毫无秩序,有的穿着军装,戴着军帽,其余的服装则随心所欲,任意穿戴。但每个人都带着旧式雨伞、茶壶、电筒、毛巾、蔬菜和备用草鞋。这些东西或挂在肩膀上,或者用绳子拴在身上。许多扛枪的人,都把用布包裹着的私人财物吊在枪杆上,那种模样令人联想起迪克·惠廷顿。那些能够乘滑竿或者坐黄包车的,以及那些蓄养禽兽的人,荷着鸟笼,抱着猴子,或是用绳子牵着狗走。我明白,像这种吹吹打打的喜剧般的中国队伍,现在只有在传奇故事中才有了。”

同时,蒋介石也非常厌恶川军。1935年8月的峨眉训练团时,他曾在一次讲话中斥骂川军:

“我从成都乘车到峨眉,在途中遇到某些军官坐滑竿从我车旁经过,仰卧倨傲,毫无革命军人之仪态,形象甚为难看,可见毫无教育。”当然,民众对川军的评价也非常低。抗战前后有人就撰文对这支“双枪军”(鸦片烟枪加老套筒)进行了评价,称他们有“三多”,说“川军一些部队之中,老婆比军官多,军官比士兵多,士兵比枪杆多!”更有人认为川军“技艺太低劣,不敢对外献丑,只能在家里随便胡编一气,冒充能手,骗骗自己人罢了”

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但是,在后来的作战中,川军用他们不畏死的战斗精神向世人证明了他们是一支真正的军队,也是川军在后来扛起了中国抗战的大旗。其死字旗更是堪称千古壮烈。就连一向看不起中国军队的日军也称赞川军是“国军旁系的有力部队。”

正如巴蜀王刘湘曾经许诺过的:

“抗战,四川可出兵30万,供给壮丁500万,供给粮食若干万石”

“全国抗战已经发动时期,四川人民应负担之责任,较其他各省尤为重大!”

“过去打了多年内战,脸面上不甚光彩,今天为国效命,如何可以在后方苟安?”

“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

的确,抗战期间,四川为全国输送了40%的兵源,50%的钱粮,每5个牺牲在抗日战场的军人,就有1个是四川人。川军的被俘人数,是各省地方军中最少的,不到被俘总人数的1%。川军士兵阵亡比例高达三分之一,经常一场大型会战打完,川军从将领到士兵全部战死沙场,不撤退,不投降。在出川抗战的六名中将里,有四名壮烈殉国,第一批出川的400多位团级军官,无一例外全都牺牲在抗日前线。于是,在八年抗战中,才有了一句家喻户晓的话:无川不成军!


大福读史


川军很出名,抗战前是臭名,抗战后是英名。缅怀先烈,铭记历史。这种问题怎么通过的,没有任何时期定语


靛矞


四川人雄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