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功臣的3种归宿

开国功臣的3种归宿


自秦汉以来,中国大小封建王朝迭相更替,不下数十。

国祚长久的大一统的王朝在开国以后,历史进入巨大的转折点。从打天下转到治天下,必须以文治守成替代武功创业。为此,必须着重解决三个问题:一是马上得之变为马下治之;二是防止骄奢淫逸的作风蜕变;三是建设擅长治国安民的官吏群体。没有后者,前二者都会落空。建设官吏群体首先遇到的头等重大问题,便是怎样对待开国功臣,其最后归宿如何。国祚的短长,王朝的盛衰,即在很大程度上维系于此。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处置开国功臣的方法不外乎三种类型:诛杀,供养,任用。诛杀的典型是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供养的典型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宋太祖。任用的典型是唐太宗李世民。其余都介乎三种类型之间,而且大多处置得不很成功。

开国功臣的3种归宿

一.诛杀

汉高祖刘邦用杀戮加讨伐的办法对待功臣。西汉开国功臣中,勋绩最为卓著的是张良、萧何、韩信三杰,以及与韩信“同功一体”的彭越、英布。但是,臣下的才略愈大功劳愈高正是人主之大忌。张良极聪明,虽受留侯之封,“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韬迹养晦,“杜门不出”,方得幸免。萧何亦机警,辞让益封置卫,“多买田地,贱贯贷以自污”,仍遭“下廷尉,械系之数日”,险蒙不测。战功赫赫的韩信就惨了,徙削封地不足,擒而囚之,又不足,终于斩而族之。一声“兔死狗烹”的浩叹,千古寒心。接着是灭彭越、英布。刘邦所封异姓八王或诛或伐,非死则亡,“至孝惠时,唯独长沙全”。

开国功臣的3种归宿

开国功臣的3种归宿

刘邦诛杀的还只限于武将,朱元璋连文臣也不放过。其诛杀的特点是屡构大狱,乘机蔓延,株连灭族,极为残暴。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借左丞相胡惟庸谋反一案,“株连蔓引,迄数年未靖”,诛杀所谓胡党三万余人。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又以凉国公蓝玉谋反为由,再兴大狱,“列侯以下坐党夷灭者不可胜数”,“族诛者万五千人”。明初的开国功臣,最著者武有徐达、常遇春、冯胜、傅友德,文有李善长、刘基。除常遇春早天外,徐达逝于背疽,却有见害之疑。傅友德和冯胜未涉胡、蓝之狱仍被相继“赐死”。其他公侯宿将“坐奸党先后丽法,稀得免者”,仅汤和“独享寿考,以功名终”。猛将惨遭诛灭,谋臣亦难幸免。李善长运筹帷幄,“言策事多中”,被朱元璋“比之萧何”。洪武三年(公元137。年),大封功臣,首封六公,“善长位第一”。即使如此,耄耋之年仍坐胡惟庸党,“并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惨遭杀戮。刘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被朱元璋视为“子房”。天下甫定,即归隐山林,“惟饮酒奕棋,口不言功”,仍为太祖“遣惟庸挟医视,遂以毒中之”。其余文臣坐胡蓝之狱株连蔓引者甚多,不仅汪广洋被赐死,连宋镰也遭贬卒于赴茂州途中。明初“殆逾百数”的开国文武功臣,驯及洪武季年,“削艾殊,存者不及三四”。

开国功臣的3种归宿

开国功臣的3种归宿

二、供养

东汉光武帝刘秀鉴于刘邦的诛杀寡恩,另辟蹊径,对待开国功臣采取供养办法,夺其实权,保全福禄,使之颐养天年。东汉开国功臣有云台二十八将之称。天下既定,刘秀毅然“不以功臣任职”,“退功臣而进文吏”。光武之世,“列侯唯高密、固始、胶东三侯与公卿参议国家大事”。勋臣皆以列侯就第,加位特进,奉朝请而已。但恩遇甚厚,“远方贡珍甘,必先遍赐诸侯,而太官无余”。且“每能回容,有其小失”。如马武为人嗜酒,经常醉后在御前面折同列,无所避忌,光武“故纵之以为笑乐”。刘隆以罪下狱,“其畴辈十余人皆死,帝以隆功臣,特免为庶人,明年复封为扶乐乡侯”。所以,东汉功臣“皆保其福禄,无诛谴者’。王夫之赞叹“光武之于功臣,恩之握也,位以崇,身以安,名以不损”。

开国功臣的3种归宿

宋太祖赵匡胤也采用供养的办法。但他的开基,与汉高、光武等不同。他是乘“主少国疑”之际,以执掌禁军之权,发动陈桥兵变,移后周国祚。“黄袍加身”后,鉴于五代迅迭更替的前车,面临禁军反覆无常与藩镇尾大不掉的严重问题,必须以巧妙而慎重的方式收取兵权。通常所说的“杯酒释兵权”,其实是宋太祖苦心经营多年,采用若干步骤,集中表现于两次宴请,方始成功。建隆二年(公元961年),赵匡胤召石守信等饮,酒酣,屏左右谓曰:“我非尔曹之力,不得至此,念尔曹之德,无有穷尽。然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敢安枕而卧也。”待守信等叩间其故,才说出“尔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云云。于是守信等明日“皆称疾请罢”,出为节度使,“皆罢军职”。独守信兼侍卫都指挥使女瞰,“其实兵权不在’,且明年亦解军职。解除了功臣宿将典掌禁军的权力后,太祖又于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宴藩臣于后苑,从容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鞍掌,非联所以优贤之意也”。于是王彦超等人皆去藩就闲职。不过赵匡胤对待他们的傣禄、赏赐、礼遇则甚为优厚。因此,宋人王曾颂扬说:“前称光武能保全功臣,不是过也。”

开国功臣的3种归宿

三、任用

唐太宗别开生面,大胆使用功臣宿旧。唐初的功臣元勋,出则守州郡为长吏,入则居相位掌朝政。凌烟阁二十四勋臣中,就有高士廉、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李靖、魏征等八人先后任为宰辅,另有侯君集、张亮相继参预朝政。贞观年间,事无巨细,勋臣均得过问。君臣之间,凡事无疑。有人密表言无忌“权宠过盛”,太宗以表示无忌,且告诫百寮不得“疏间亲,新间旧”。功臣即使确有过失,也能宽恕。尉迟敬德居功自傲,于御宴间拳殴任城王道宗,,太宗虽不择,仅告诫之,未予处罚。长孙顺德枉法受财,反“于殿庭赐绢数十正,以鬼其心”。甚至事涉谋逆,亦能赦免。顺德和刘弘基皆因坐与谋逆者李孝常交通,除名。岁余,太宗阅功臣图,见顺德之像,悯然怜之,“召拜泽州刺史,复其爵邑”。弘基也“起为易州刺史,复其封爵”。确因谋逆遭诛的,只有侯君集、张亮。在历代开国君主中,李世民心胸最为宽阔。出现“贞观之治”,确非偶然。

开国功臣的3种归宿

开国功臣归宿的三种类型,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当时的客观形势与历史要求,君臣各自的主体气质及其长期形成的相互关系,种种主客观因素的交错,才形成处置开国功臣的各种不同的格局与方式。

中国封建社会自秦汉以来的数十个封建王朝,国祚在一百五十年以上的只有七个,除了作为诛杀、供养、任用典型例子的西汉、东汉、唐、北宋和明代以外,余下的只有夹杂着民族矛盾的清朝与偏安江南的南宋了。可见相对于各自的具体历史条件,相较于历史上许多短命的王朝,其所采取的功臣处置方式,在大体上都是基本正确的。

开国功臣的3种归宿

略为具体地考察,刘邦的诛杀功臣比较有限度,一是只杀武将,未杀文臣;二是在武将中,也只杀疏远的最易叛乱的异姓王,未杀亲信的起义相随较早的旧部。其实,刘邦的诛杀亦有其不得不杀的客观原因。本来裂土分封大国,即是肇乱之道,后来刘氏宗室七国之乱亦足明证。但在天下初定之时,又不得不分封异姓侯王。这些异姓王,大多与高祖名为君臣,实则同路。即位仅半年,燕王减茶便起兵反叛。所以剪除异姓诸侯,势在必行。但其剪除方式,可以缓和一些。若此,可能不致于激成七八年的征伐与社会动荡。显然推迟了太平盛世的到来,但在确保汉王朝的长治久安这点上是达到了,对以后的文景之治与武帝之盛亦未始不是一种坚实基础。

朱元璋则诛杀过甚。胡惟庸、蓝玉及其少数党羽,看来可杀。但两案穷究多年,蔓引株连,竟至惨杀四五万人,其中无辜者实多;而且与此无涉的傅友德、冯胜仍赐死,刘基自动退隐山林亦难幸免,实在是封建帝王的残暴性的突出表现。且使“建文立而无托孤之旧臣”,祸起萧墙,衅起靖难之变。

相比之下,刘秀的供养较为可取。但其开国功臣中才兼文武者颇多,一概不用,甚为可惜。所以东汉就没有出现过为史家赞扬的鼎盛时期。

赵匡胤的优待功臣,虽迫于形势,亦甚为难得。他以兵变成帝业,功臣宿将的权重功高而逼主者,有甚于汉高。但他谨慎从事,分若干大小步骤,安然尽释其兵权,显示出巧妙的政治才略。当然也带来一些不良后果。

开国功臣的3种归宿

最好的要算唐太宗李世民。他宽洪大量,而功臣中可用之材亦多,一概加以信用。所以唐代国祚长达二百九十年,为秦汉以来封建王朝之最。尤其从贞观之治,中经高宗、武后,迄于玄宗前期的开元盛世,兴旺发达时期在百年以上,国力强盛,达到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当然,国祚短长与国力盛衰是由多种因素交互作用而成的,但是开国功臣的妥善归宿,确是其中带有启动性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开国功臣的3种归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