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超越、信小呆、一地金啊都是浮云,真正的“锦鲤”其实是……

杨超越、信小呆、一地金啊都是浮云,真正的“锦鲤”其实是……

近日,一位“90后”女生的自述火了。这篇题为《在这个从小躺赢到大的女人面前,杨超越真的不算锦鲤……》的文章,将主人公“一地金啊”从小到大的幸运片段串联起来,营造出一种从小侥幸到大的错觉。文章还附上了一张主人公的“做法图”,并建议读者转发文章以沾喜气。

就是这样一篇无厘头的文章,却获得了井喷式转发。从杨超越、信小呆到这次的一地金啊,“拜锦鲤教”已然成形。这背后,固然有戏谑的成分,但也折射出当代青年在压力面前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

焦虑并非当代人的“专利”,而是每一代年轻人都要面对的人生课题。为什么今天许多人的焦虑感尤甚?原因很多,但少不了的是急于求成之心。初入社会就希望“万事俱备”,年纪轻轻便恨不得扬名立万。心存鸿鹄之志是好事,但若心太急,急得等不及脚踏实地、奋斗沉潜,难免会陷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尴尬境遇。

比如,连日来一股“不转金融就没有出路”的说法席卷了北大未名BBS,甚至有人现身说法,痛陈自己在“情怀”和金融中选择前者的惨痛教训。选择“来钱快”的行业无可厚非,但“比了又比”“心有不甘”的焦虑只怕会让更多人丧失幸福感。

跟过往的年轻人相比,当代青年其实已经足够幸运。既远离了“国破山河在”的纷飞战火,又未曾经历“家徒四壁不知寒”的贫困生活。今日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创业市场和“独角兽”诞生地,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产业方兴未艾。可以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杨超越、信小呆、一地金啊都是浮云,真正的“锦鲤”其实是……

时代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催生了很多新型压力,比如激烈的职场竞争、高企的生活成本。一定程度上,这是我们享受繁华红利必须付出的成本。但遗憾的是,有些人只想过着“钱多活少离家近”的日子,吃一点苦受一点累就觉得生活暗无天日,耽于享受、得过且过,甚至怀疑奋斗已不再是改变命运的法宝。

日本社会学家三浦将日本中流阶层失去进取心的现象称为社会的“流化”。对于我们这个仍处于上升和赶超期的国家和民族而言,“流化”端倪的过早显现不能不让人警惕。

青年人的状态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未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年轻人,面对“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毅然投笔从戎视死如归;五六十年代的年轻人,面对“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的中国,甘愿在茫茫戈壁滩上默默无闻奉献青春;七八十年代的年轻人,大胆放弃铁饭碗下海创业,写下四十年的发展奇迹……这些热血故事告诉我们,谁都逃脱不了压力,只有积极面对,承担起对自己、对家庭、对国家的责任,才能创造无悔人生。

杨超越、信小呆、一地金啊都是浮云,真正的“锦鲤”其实是……

幸福青年组

不要总觉得这些都是大道理、唱高调,实际上,大梦想与小确幸并不矛盾。再大的梦想也是由无数小事拼凑而成,只要立足本职、精益求精,一样能取得不凡的成就。

有人从普通学徒成长为核电工程的首席焊工,有人身有残疾却咬着触电笔成为电商致富的带头人,有人在车间日复一日苦练斩获世界技能大赛最高奖……成长路上难免会有沮丧与失望,转发“锦鲤”、发发牢骚也无可厚非,但切莫沉溺其中、停滞不前。

鲁迅曾寄语年轻人,“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青春一向不乏改变与创造的力量。只要保持一股阳光进取的劲头,保持一种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精神,就一定能成为真正的人生赢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