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想你了

妈妈,我想你了

01.

一个春日傍晚,暴雨如注,由于线路老化,几个雷电过后,教室的电灯彻底不亮了。

一刹间昏暗无比。没法讲课,我只得点了蜡烛,叫学生们坐在位置上不要看书,伤眼睛。我读古诗,读童话故事给他们听。同时,心里担心着,这么大的雨,孩子们怎么回家啊!

到了放学时间,雨还没停,已经有几个家长守在门口等着接孩子回家了。再过一会儿,祖父母辈们也来了。我送走了一个又一个孩子,却唯独等不来那个叫刘波的女孩的家长。她低着头,搓着衣角,怯懦的开口:“爷爷腿不好,奶奶在家做饭呢。我还是自己回家吧。”

我知道她家的情况,父亲在外地开卡车,母亲在市里照顾生病的弟弟。她各科成绩优秀,也从不抱怨,脸上总挂着笑。

我心里把她归为“争气的孩子”。只是此刻,她看起来格外柔弱可怜。我把雨伞和斗笠给她,又把我的外套给她披上。她羞怯的脸都红了,我弯下腰抱抱她,觉得那外套下的躯体盈盈不经一握,瘦的叫人心疼。

小姑娘悄悄的把脸贴近我的脖子,小声说:“老师,你这个衣服有一股妈妈的味道,我能叫你一声妈妈吗?”

我答不出话来,因为喉咙已经被心里涌起的酸涩给哽住了,只用力点头。

“妈妈,我好想你啊!你快回来吧!”这么小的声音,这么微弱的呼喊,却打在我的鼓膜,敲在我的心上。像一枚重锤,又似一声惊雷。我拉着她的手:“走吧,老师送你回家。”

02.

没错,我是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我所教的这个年级的孩子,80%都是留守儿童。

这五年来,我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大学毕业生,到如今,变成了一个讲课风趣,让人尊重的老教师。走在路上,总有人叫我:“张老师!上家吃饭去吧!我们家秀儿可喜欢你啦!”

按理说,我该高兴,该欣慰,该自豪。但是,这五年来,我的心却没有一刻真正开怀的,我的精神,是没有一刻放松下来的。整个年级的96名孩子,牵动了我的一颦一笑,也羁绊了我的心我的魂。

如今,我用颤抖的笔,蘸着我的泪,来写这些他们的故事。仅仅是想让大家知道,同一片蓝天下,还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父母远离家乡,在外打工,只有春节才回家团聚。他们被叫做“留守儿童。”

他们虽然可以衣蔽体,食可果腹,内心却贫瘠到荒凉。他们习惯承担,习惯忍受,却没有机会,像同龄的孩子那样,在父母的膝前撒一撒娇。

我怕他们柔弱的肩头下,能扛起生活的重担,却扛不起自己人生的方向。

我怕他们稚嫩的眼睛里,能看到山间的美景,却无法领略人世间的温情。我怕他们的内心中,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却沧桑沉重,无法相信单纯的乐观。

03.

整个中国,留守儿童的数字高达902万,这意味着,全国2-3亿的家庭,都处于一年甚至更久时间才能团聚的状态。

这些孩子们,从小被托付给祖父母,外祖父们,小小年纪就已经可以帮忙做家务了。砍柴煮饭,下河捞鱼,养猪喂羊。他们“能干”的外表下面,是疲惫不堪的躯体。

没有父母的教导,老一辈人的教育观念也就仅限于吃饱穿暖,不让他们闯祸。所以,他们就像一颗小树苗,迎着阳光长大了,可是,没人去关注,树苗是不是长歪了,叶子有没有被虫蛀?

作为教师,我在不止一次的家访中,问爷爷奶奶们,“你们家孩子呀,最近上课总是走神,他有没有什么异常啊?”,得到的回答是:“能吃能喝,能跑能跳,也没生病,小孩子哪有啥异常!”

一个人在幼年时期,开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可是对于这些孩子们,本来应该引导他们,帮助他们的父母,却缺失了。

这样的遗憾,是他们未来一生都没有办法弥补的。因此,这样的孩子们,长大后普遍缺乏安全感、信任感、价值感和幸福感。

04.

我刚做教师的时候,布置过一篇作文,叫做“我的愿望”。

孩子们交上来的作业中,有几个让我特别吃惊。一个孩子的愿望是“一年能过两个春节,我妈就能回来看我两次!”

一个孩子的愿望是:“快点长大,快点赚钱,这样就能和父母在一起了。”还有一个孩子的愿望是:“我想生病,生一场大病,这样我爸妈就能陪在我身边,不走了。”

从这些稚嫩的文字背后,我看到,是深深的孤独,是浓浓的渴望。

从那一双双期盼的眼睛里,我看得到信任.从那一双双挥舞的小手中,我看得到希望;从那一个个稚嫩的肩膀上,我看得到责任。

我总是想要给他们更多,可是我知道,凭着我一个人的力量,很难。

所以我多想呼吁大家,帮帮他们吧!让中国这近一千万的留守儿童,能够得到多一点心灵的关怀,得到父母多一点温暖的拥抱,得到社会多一点温情的驻足。给他们一个单纯快乐的童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