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美军核潜艇去北极开冰雪“运动会”了

听说,美军核潜艇去北极开冰雪“运动会”了

2018年3月中旬,美英海军进行了冷战后最大规模的北极水下演习——“ICEX2018”,美军核潜艇“哈特福德”号成功演练从水下破冰而出的科目。美国《大众机械》称,别看核潜艇“穿冰”显得轻而易举,但“前期功课”却非常复杂。

不光为吸口空气

近年来,北约国家同俄罗斯围绕北极航道的争夺取向白热化,在北极冰盖下部署核潜艇成为双方常用的手段。前美国海军大西洋舰队潜艇部队发言人克罗斯比中校称,极地环境“神秘而特殊”,厚厚的冰层是水下活动最好的“护身符”,能屏蔽目前已知的任何空中侦察,但同时冰层也阻隔了电磁信号的传输,令隐藏冰下的潜艇无法对外通信。“这意味着潜艇要具备破冰能力,以便获得最新指令。北极是战略要点,潜艇在此更新数据非常必要,所以破冰不光为吸口新鲜空气。”

潜艇如果战时部署到北极,还有个不得不冲出冰面的理由——发射导弹。“若大战爆发,北极会成为战略导弹核潜艇(SSBN)的发射阵地,”克罗斯比说,“很显然,它们无法在冰下发射导弹,必须让发射管露出冰面。”即便是平时,潜艇演练“破冰”也带有强烈目的性。《大众机械》称,破冰演练可收集大量数据,对科研和战备都是双赢,“潜艇破冰过程会伴随大量研究工作,比如测量冰层厚度、确定冰面地形等。对科学家来说,这对研究北极气候变化无比珍贵,对军方来说,积累类似数据,能让北极战备更扎实周密。”

A计划和B计划

核潜艇虽有数千吨重的钢铁之躯,但要挤破北极冰层也是相当危险的事。2007年,英国核潜艇在北极实施演练时就造成了两名水兵死亡。

美国核潜艇执行破冰演练时,都会制定A、B两个计划。A计划是借助美国国家冰雪中心提供的工具和数据寻找“有漏洞的冰层”。北极冰盖并非浑然一体,在洋流和风力作用下通常出现“冰层裂隙”,是核潜艇上浮的理想地点;另外,温暖的洋流或海岸引起的融化效应,还会在冰盖上形成“敞口区域”,即被厚厚冰层包围的薄冰甚至无冰区,俄海军甚至将这类区域起名为“冰间湖”。“若找到这样的位置,当然再好不过,”克罗斯比说,“但多数情况下,我们不得不采用B计划。”

简单地说,B计划就是强行破冰。据介绍,外壳经加固处理的核潜艇能冲破9英尺冰层。但即使有强大破冰能力,核潜艇也不能蛮干,“决定使用B计划后,我们必须用所有侦测器材,帮助确定最佳冲击点,”克罗斯比说,“表面上平滑无比的冰层,水下部分却密布尖锐棱角,有的能轻易撕开核潜艇外壳,我们要避开的就是这些地方。”要特别注意的是,冲击点上方一定不能有冰山。

别伸出手和头!

听说,美军核潜艇去北极开冰雪“运动会”了

公交车行驶时,车内广播往往提醒乘客“别把手和头伸出窗外”,核潜艇从冰层下冲出也有类似要求。

发起冲击前,艇长会命令水兵收起潜望镜和主桅杆,将指挥塔围壳舵旋转90度,减少与冰层接触的面积。收拾停当后,“无牵无挂”的核潜艇将估算冰层厚度,若冰层薄,核潜艇会以较大速度上浮,凭借坚硬外壳和快速冲击突破。“ICEX2018”演习中,重达7000吨的“哈特福德”号仅用10秒便从70英尺深的冰下一跃而出,激起无数冰屑雪块。薄冰给核潜艇造成的阻力远低于想象,核潜艇在冲击过程中不摇不动,如热刀切黄油般轻易出冰。

但碰到厚冰层就得悠着点了——核潜艇须缓慢上浮,艇壳接触到冰层后,压缩空气要将压载水柜里的水一点点排出以增加浮力,直到这股力量将冰层挤裂,这一过程叫作“静态加载”。冰层未破裂前,核潜艇每分钟只上浮几英寸,只有在挤裂冰层后才会大幅加快。曾随“哈特福德”号参加地“ICEX2016”演习的摄影师亚当·格罗弗说:“从厚冰层下上浮是漫长的过程,当艇身撞上冰层时,你会觉得一点点震动,就像坐在汽车里撞上什么东西一样,然后就是核潜艇从冰层中挤过发出的各种声音,非常清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