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时期香消玉殒的花蕊夫人

五代十国时期,有两位别具美色的夫人。人们以美艳花朵中的美蕊相比,称她俩为花蕊夫人:一个姓徐,一个姓费。徐花蕊天生丽质,美艳多情,有才有色,以色取胜,是前蜀主王建宠爱的妃子。费花蕊端庄俊秀,国色天香,才色俱佳,以才取胜。是后蜀主孟昶的夫人。 徐花蕊高雅秀丽。可她的丈夫王建早年却是无赖。年轻时的王建胡作非为。偷鸡摸狗、窃驴贩牛、走私盐巴,横行乡里,臭名昭著,乡邻称他为贼王八。王建是许州舞阳人。又说是今河南沈丘人,出身寒微。后因勾结随唐僖宗入蜀的权宦田令孜,得到僖宗的信任。


五代十国时期香消玉殒的花蕊夫人


公元888年,唐僖宗去世,昭宗即皇帝位。昭宗委韦昭度为招讨使、王建为行营诸军都指挥使。统兵十万征讨成都,并建永平军。委王建为节度使。成都攻克后,王建成为成都尹、检校司徒。公元903年,唐封王建为蜀王。公元907年,王建在成都自立为帝。徐花蕊是成都人。父亲名徐耕。徐耕有两个女儿,都是绝色美人。王建占有蜀地以后,慕徐氏二女美名,纳两姐妹人宫。两姐妹天姿国色,尤其是姐姐。王建神魂颠倒。徐氏两姐妹。姐姐宠冠后官,封为贤妃,不久怀孕生下儿子王衍,进封贵妃,她便是徐花蕊。王衍封郑王,立皇太子,继王建之后即皇帝位。徐花蕊的妹妹封淑妃。也生下一个儿子。授封王爵。 王建沉迷女色,日夜和徐氏姐妹寻欢。徐花蕊和妹徐淑妃乘机结交内官、朝官,专权用事。徐花蕊工于心计,设计立自己的儿子——王建最小的儿子王衍为皇太子,势倾朝野。徐花蕊内倚权阉飞龙使唐文康,外结宰相张格。不可一世。王衍立为太子以后,王建病魔缠身。


五代十国时期香消玉殒的花蕊夫人


王建去世后。太子王衍即帝位,尊王建正室周氏为昭圣皇太后。王建去世后几天周氏也去世,王衍尊母亲徐花蕊为皇太后:徐花蕊妹徐淑妃尊为太妃。两位交结幸臣。纳贿干政,导引后主荒戏失政,后与王衍皆被后唐庄宗所杀。蜀后主孟昶虽然是亡国皇帝,但在短命的五代十国王朝中,他统治的时间最长。孟昶本名孟仁赞,是后蜀高祖孟知祥的第三个儿子,以聪明懂事、知书达礼深受父皇喜爱,历任检校太保、东川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明德元年,公元934年,孟知祥去世前几天立孟昶为皇太子,遗诏大臣赵季良、李仁罕、赵廷隐、王处回辅政。孟昶即皇帝位年仅16岁。孟昶治政颇有成效。但后来沉湎声色之中。而忘了富国强兵,不顾国家安危。孟昶喜好美色,潜心享乐,日夜寻欢。每年孟昶要广选美女人宫。广政六年。公元943年,孟昶下令大选天下女子,凡年13-20岁的女子都在人选之列。百姓吏民骚动,人们纷纷将适龄女儿出嫁。称为惊婚。大臣对孟昶纵情声色自然不满,纷纷谏阻。但孟昶置之不理。依旧广召美女。充实后宫。后宫美人充栋,人满为患。孟昶将后宫女子选出美色惊人的作为宠妃。分成昭仪、昭容等十四等级。费花蕊是蜀地青城人,天生丽质,美丽动人。费花蕊自小就以秀美闻名乡里,后才、色并重,选人后蜀深宫。孟昶见费氏有惊艳姿色,才艺出众,大加宠幸,称她为花蕊夫人。孟昶日夜陶醉在花蕊夫人的美色之中,纵情享乐,不能自拔。费花蕊博学多才。最长于写宫词。后蜀宫中官词盛行。孟昶在费花蕊的艳歌丽赋、脂粉香阵中神魂颠倒。后蜀陷入繁荣和奢靡之中。


五代十国时期香消玉殒的花蕊夫人


孟昶过着放荡的生活。连便壶也要用七宝装饰。公元965年,宋军大举南下,孟昶走投无路,投降宋军,后蜀灭亡。孟昶和他的后宫美人一夜之间便沦为阶下囚。孟昶和太后、嫔妃、美人及文武百官浩浩荡荡被押往汴京。住进了利仁坊为孟昶造好的府第。费花蕊也被押解汴京。费花蕊依依不舍,被迫离开这生她养她的繁荣蜀地。这里有她的青春欢乐,有她的无尽幸福。这是她的人生乐土。可是,沦为阶下囚,只能听任摆布。宋太祖早就听说了费花蕊的芳名,对她的才气和美貌垂涎三尺。费花蕊解到汴京,太祖立即召见,果真是美艳绝伦。赵匡胤自然占有了这位绝色奇才的女子。渐渐地。太祖贪恋费花蕊的才情美色,不能自拔,政务懈怠。晋王赵光义忧心忡忡,多次进谏都没有用。晋王决定除掉费花蕊。有一天。晋王随太祖到后苑骑猎,费花蕊侍驾随行。晋王引矢瞄准走兽。突然回弓引满而射,费花蕊一声惨叫,当场毙命。费花蕊是一代才女,曾仿王建文风。写宫词九十余首,现存约有三十余首。孟昶的母亲也十分刚烈。孟昶去世后。他的母亲李氏也随即去世。李氏为人仁厚,深明大义。李氏到了汴京,宋太祖对她十分尊重,下诏书称她为国母,时常召见抚慰,对她说:请国母好自珍重,不要太过伤感,思念蜀地,等天下平定了,我再送国母回故土。李氏平静地说,家在太原,如果能老死故土,就死而无憾。太祖答应平定了刘钧就派人送她去太原老家。七天后,孟昶去世。李氏没有哭。

用酒祭奠死者。淡淡地说:你不能为江山社稷赴死,苟且偷生,自取羞辱:我一直不忍死去,只是因为有你:如今你去了。我还活着干什么?李氏绝食,几天后死去。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五代十国就至少出了四位以貌美如仙,诗赋似锦而得名的“花蕊夫人”。一位是前蜀内枢密使潘炕的爱妾赵解愁。据史料记载。赵解愁“有国色,喜为新声及工小词”,是最早被人喻为“花蕊夫人”的:第二位是前蜀皇帝王建的宠妃。大小徐氏姐妹中的妹妹小徐妃,即徐惠妃,其诗词歌赋俱佳,特别是百首《宫词》留传至今;第三位是南唐后主李煜之妃,闽人之女,雅好赋诗,人称“小花蕊”:第四位是后蜀主孟昶的宠妃徐慧妃,一说姓费,别号“花蕊夫人”,精工诗词,曾仿照前蜀《宫词》亦赋《宫词》百首,蜀亡后入宋。这几位“花蕊夫人”都有较高的文学修养,擅写作,工诗词,据说,又都写过脂香粉艳的《宫词》。如此一来,不但留传后世的《宫词》,究竟出于哪位“花蕊夫人”之手,成了千古谜案。竞连几位花蕊夫人香消玉殒的原因也成了千古之谜。其中,尤以后蜀花蕊夫人的死因更是迷雾重重。后蜀花蕊夫人因为才貌俱佳,在国亡家灭。丈夫孟昶又被赵匡胤毒杀后,不得不委身于杀夫仇人,每日强颜欢笑,虚与委蛇,遭受了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摧残。最后还是死于非命。因此,被后世予以特别的同情,故而传说也就特别多。特别有意思的是。后蜀的花蕊夫人与前蜀的花蕊夫人还有很近的血缘关系。

据宋人黄休复《茅亭客话》记载:孟昶为帝初,有怪物到徐光溥家的井中饮水。他母亲说,前蜀时有这种怪物到吾家井中饮水。先主王建娶吾家女为妃,今又至此,必为吉兆。果然,她女儿不久就被孟昶选人宫中。封为慧妃,号“花蕊夫人”。徐光溥的祖父叫徐耕,曾任眉州刺史,前蜀的大小徐妃正是徐耕之女,而后蜀的徐妃是徐光溥之妹,因此,前蜀的花蕊夫人便是后蜀的花蕊夫人之姑。费姓一说似可归零。自古红颜多薄命,花蕊夫人究竟是怎么死的呢?历来就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死于赵光义之手。宋人邵博在《闻见近录》中这样说,一日,赵匡胤率亲王和后宫嫔妃宴射于后苑,赵匡胤举杯劝赵光义畅饮。赵光义回答道:“如果花蕊夫人能为我折枝花来。我便畅饮。”就在赵匡胤命花蕊夫人折花时。赵光义用弓箭将其射死,随后流着泪,抱着赵匡胤的腿说:“陛下方得天下,宜为社稷自重,远离酒色!”赵匡胤虽心中不快,却没有责怪他。而是“饮射如故”。而北宋末年的《铁围山丛谈》则说,花蕊夫人归宋后,赵光义也十分喜爱她。但无从得手。一次,从猎后苑,花蕊夫人在侧,赵光义“调弓矢,引满拟兽,忽回射花蕊。一箭而死”。

不管赵光义是何原因射死花蕊夫人。反正花蕊夫人是死于赵光义之手。 至于赵光义为何要杀花蕊夫人,有三种不同的解释。一说赵光义高风亮节。以社稷为重,不顾一切地清除他哥哥身边的“红颜祸水”:二说赵光义出于羡慕嫉妒恨,我得不到的,你也不能得到,不惜毁灭一代美貌才女:三说因为花蕊夫人在接班人的问题上。说了对赵光义不利的话,因此赵光义挟嫌报复。有人认为。第一条解释基本不成立。因为赵光义自己就是个好色之徒,后来他对南唐李煜的小周后的贪婪和强占,就是典型例证:第二条解释也有些勉强。赵光义虽然垂涎花蕊夫人的美色,但绝不会为一个美女而开罪赵匡胤,坏了自己的接班大事:如此看来,第三条解释最为靠谱,没接班前,赵光义在兄长面前表现得极为谦恭韬晦,低声下气。但他的忍耐有个底线,就是不能影响他接班,花蕊夫人既然影响到了他的接班,则必除之而后快。最后,不是还留下“烛影斧声”的千古之谜吗?第二种说法主要见于蔡东藩的《宋史演义》,说是赵匡胤和花蕊夫人缠绵了几年后,有些审美疲劳,花蕊夫人也美色减退,赵匡胤就移情别恋,宠幸上了一个姓宋的美女,“是时宋氏年十七,太祖年已四十有二了。俗话说得好:‘痴心女子负心汉’。那花蕊夫人本有立后的希望。自被宋女夺去此席,倒也罢了,谁知太祖的爱情。

也移到宋女身上去,长门漏静,谁解寂寥?痛故国之消亡,怅新朝之失宠,因悲成病,徒落得水流花谢,玉殒香消。蔡东藩写的东西,虽渲染夸张,但可读性强,只是稍失之于严谨,且姑妄听之。还有一种说法更为传奇。就是将花蕊夫人之死与宋朝最大的疑案”烛影斧声“联系在一起了。《烬余录》甲编说。赵光义平日在赵匡胤面前曾多次夸赞花蕊夫人的才貌。后蜀主孟昶死后,赵匡胤立马召花蕊夫人徐氏入宫,徐氏的才貌艳惊宋太祖。因此。赵匡胤将她留在身边长达十年之久。这天晚上,赵匡胤因病卧床,到了半夜,陪伴他的赵光义见叫他不应。便乘机调戏徐氏,赵匡胤醒后看到此景。遂用身边玉斧向赵光义砍去,于是,兄弟俩扭打了起来。赵光义夺过玉斧,反将兄长砍伤。随后,赵光义急匆匆回到自己的府第,等到皇后来时,赵匡胤已奄奄一息了。第二天,宋太祖驾崩,赵光义矫诏继位为宋太宗。因此。也有学者认为,大宋王朝第一疑案”烛影斧声“的发生,导火索就是宋太宗调戏花蕊夫人。再有一种近乎神话的说法是,宋朝军队打进后蜀国,后蜀主孟昶投降了。

​花蕊夫人也成了宋军的俘虏。赵匡胤见花蕊夫人生得十分美丽,便收她作了自己的嫔妃。可是,花蕊夫人被送宋宫后仍不忘故主。绘孟昶画像私挂奉祀。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就拿出孟昶的画像流泪诉说思念之情。此事被宋太祖回宫时看见。追问画像为何人,花蕊夫人急中生智,说:”所挂张仙,送子之神,蜀人皆知。“所幸当时赵匡胤并未深究。而宫中嫔妃皆照图绘像,祈仙送子。于是,送子之神便从宫中传到了民间。到了晚清,索性将张仙男身像改为了花蕊女身像。花蕊夫人也因此被尊为送子娘娘了。据说后来赵匡胤还是知道了此事,逼迫花蕊夫人交出画像,花蕊夫人不从,赵匡胤一怒之下将她杀死。花蕊夫人的鲜血染红了院中的芙蓉花。人们由于同情花蕊夫人的不幸,又将她尊为芙蓉花神。相比较而言。花蕊夫人死于赵光义之手还是比较靠谱一些,其余都是后人同情弱者心情的附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