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你的「貴人語遲」!

來源:《小腦袋裡的秘密》《生命的輔助》《幼兒語言發展階段》


在國學經典《名賢集》有一句話,在現代生活中常常被使用:水深則流緩,人貴則語遲。一般家裡有孩子,比如到了三四歲還不說話,老人就說是“貴人語遲”,一些新手爸媽也會引證如愛因斯坦這樣的名人也是說話遲的例子,來證明講話晚些沒關係。但是,“貴人語遲”的說法真有科學道理嗎?

先岔開解釋一下貴人語遲,我們經常在電視看到主席說話,慢條斯理,溫文爾雅,對,這才是古時候講的:大人物說話慢慢悠悠,地位高的人不輕易表態下結論,說話謹慎,最後大家總結說:貴人語遲,但是我們沒聽古文說過:幼兒語遲則為貴。(什麼鬼?)

事實上,孩子說話的早與晚,的確存在著個體差異(個體差異,需要經過兒科醫院,生長髮育科的醫生幫助做診斷),但更重要的是後天環境的影響。如果是父母忽視了跟孩子溝通,錯過了語言發育的敏感時間,孩子過了年紀還不講話, 大腦發育就會滯後,下面我們通過3個故事深入地聊一聊。


去你的“貴人語遲”!


早期隔絕的害處

妮妮從20個月開始,就被父親關在洛杉磯郊區住宅後院的小木屋裡,她被繩子拴在馬桶上。父親不允許別人和妮妮說話(他跟妮妮說話都是怒吼和咆哮),只餵飯給她吃。到了晚上,把她包裹進睡袋裡,睡袋在鐵籠裡面。妮妮的跟其他人接觸溝通的機會為零,也沒有任何玩具和可以玩的東西,沒有任何可以看的(沒有繪本、電視),沒有任何可以聽的(沒有收音機,因為她的父親不能忍受任何噪音)。

假如妮妮敢出聲,父親就有大木板子抽她。逃出生天以後,研究妮妮的語言學家說:白天拴著,晚上關在鐵籠裡,妮妮就這樣熬過了她一個又一個小時,一年又一年的生命。

12年以後,妮妮的母親,被丈夫囚禁又失明的女人,終於設法帶著妮妮逃出來,但是一切都太遲了。妮妮幾乎不會走路,眼睛看不見3米以外的世界,不會說話,也聽不懂別人說話。雖然她接受了科學家幾年的密集輔導,語言的能力始終只有兩三歲孩子的水平。

去你的“貴人語遲”!


耳聾被誤診的孩子

上世紀80年代末的切爾西,她沒有被鐵籠關起來,也不是被狼養大,而是生長在美國加州北部的偏僻小鎮。家人只做了一件對不起她的事,就是不知道她耳朵聾(不啞)。雖然母親在她出生後懷疑她聽不見,卻被醫生錯誤診斷,整個童年和成年,她都被錯誤地當成智障對待。一直到32歲的時候,耳聾才被診斷明白,隨後配上了助聽器,她有生以來才第一次聽到人說話。然而,補救來的太遲。雖然她從小受到比較好的照料,但是仍然搞不明白簡單的語法。她聽不懂別人說話,自己說話則顛三倒四,例如:”在梳頭髮男孩”“這女孩在雪糕逛街買男人”。

就好像我們中國人三十多歲開始學英語,光記得單詞,說出來卻是顛三倒四一大堆語法錯誤。

孩子早期與語言隔絕,傷害是將來的語法運用和理解能力,他們會連最簡單的語法規則都搞不清,動詞沒有時態變化,代名詞用錯。此外,發音能力也受到影響,妮妮和切爾西吐字都是含糊不清楚。

以上的不幸,都證明:語言聽、說、讀、寫經驗的重要性,要想學會語言,不能沒有經驗。這些語言發育的悲劇都是在童年沒有機會接觸語言,長大後都永久喪失使用語言的能力,既是文盲又是啞巴。

看完國外的失敗父母,我們回到國內,看看這位堅韌的媽媽是如何面對孩子的問題。

1993年8月29日7:00,剛出生不到24小時的南南,被重物砸中頭部,孩子撕心裂肺的哭聲將睡意矇矓的媽媽吵醒,她下意識一看,觸電般地從床上蹦起來,南南的眼睛、耳朵、鼻子和嘴巴里都流著水狀物體。將孩子送到醫院,進行搶救治療,南南留下了終身的惡果——聾啞兒。南南一週歲,到了該說話的年齡,可是,他卻沒有任何語言功能。於是,爸爸媽媽帶上南南到附近各大醫院檢查,各家醫院的結論都是:

外傷性耳聾

陪兒子進行正規訓練

“po”媽媽把兒子的小手放到自己的脖子上,讓孩子感受氣流的震動程度,嘴前面放一張面巾紙,她讓南南仔細看氣流衝擊面巾紙的高度。之後,她又讓南南學著發音,氣流、音聲、震動。

為了南南可以正常說話,爸爸媽媽上北京、天津,哪兒有關於聾啞兒教育的機構,他們就去拜訪。直到有一天,她在電視節目上看到了北京有個聾啞兒教育的機構,她毫不猶豫,帶上兒子到北京去求學。

經過媽媽的不懈努力,帶南南練習,南南終於通過了測試,進入了聾啞兒培訓機構。通過測試不代表結束,每一天,媽媽都和孩子參加集體訓練,“p”“b”“t”不斷從院裡傳出來,然後就是打孩子的聲音,大人哭孩子哭的聲音,誰也不想落後,誰也不敢落後。無論對孩子,還是對家長,這都是改變命運的難得機會。

“p”“b”“d”“t”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南南終於能簡單地說些語言了,煎熬有了結果。然而,媽媽繃緊的弦並沒有放鬆,接下來,南南還要接受“畢業考核”。

陪伴,孩子語言的訓練不間斷

“拔蘿蔔,拔啊拔……”媽媽說,南南裝扮“老爺爺”,他是第二個出場,比第一位出場的小朋友僅僅少說了一句“拔蘿蔔”,儘管孩子們大多說得生澀而含糊,但是,臺下的老師和家長個個都熱淚盈眶,畢竟是他們第一次的表演。“南南會說話了,南南能說話了!”媽媽激動的淚如雨下。

培訓機構的訓練結束後,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按照要求一步一步教孩子是艱難的繼續。“爸爸、媽媽、奶奶……”在媽媽的嚴格要求下,南南進步很快。為了讓孩子能夠過上正常的生活,媽媽堅持沒有給孩子選擇特教學校,而是選擇普通的小學、初中,並且為南南配備了耳蝸。

成了對社會有用的人

等南南初中畢業,媽媽把南南拉回到自己的身邊,帶南南學習CAD製圖,把自己畢生所學的知識都傳授給南南,終於在去年,南南和媽媽一起合作的設計“無限極減振離合器從動盤總成”獲得發明專利證書,媽媽說:她不後悔多年來對兒子近乎“魔鬼”式的訓練。

幸好,當年,她沒有放棄,一直陪伴在兒子身邊,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教兒子,今天,兒子在她的培養下,終於可以自食其力,成為社會有用的人。

上面南南的故事我們會發現,即使是功能性的障礙,如果時間把握得當,依然可以幫助孩子實現語言溝通正常化。那麼在孩子6歲之前,有哪些關鍵點,是家長需要了解的呢?什麼時候判斷孩子發育滯後了?什麼時間點需要去醫院檢查,以及各個階段孩子能夠說什麼?

幼兒語言敏感期

蒙臺梭利博士所說的語言敏感期,主要是指從寶寶出生直至6歲階段,語言的啟蒙始終伴隨著幼兒。對著寶寶說話,嬰兒的咿咿呀呀學語就開始了語言敏感期。大自然賦予了孩子這種能力,從觀看爸爸媽媽說話的口型直到突然開口說話,這個過程就是語言敏感期積攢的力量。有些孩子說話晚,如果不是病症,那麼就有可能是環境的影響所至,不管他會不會說話,我們都要不斷給他注入“養分”,多和他說話、講故事,當他需要表達自我感受時,自然就開口說話了。 同樣,良好的語言教育會使幼兒的表達能力增強,學會與人交往。


去你的“貴人語遲”!


語言發展的里程碑

0到1歲

1歲之前是幼兒學習語言的預備期,人類聲帶第一次的震動,是離開媽媽肚子哇哇大哭的那一刻。對孩子而言,它傳達的是不舒服,對大人卻傳達的是喜悅。

0到1歲的咕咕期,一個月後嬰兒不但會哭,還會從喉部肌肉發出如鴿子般的咕咕聲;

嬰兒3個月以後進入喃語期,聲符和韻符同時出現,但是還缺乏結構性,直到九個月的時候,由於孩子開始使用字,無意義的聲符與韻符的結合,會自然的下降;

6個月到1歲之間是寶寶的

呀語期,他們開始新的語言模式,重複相同的音節。例如:baba,mama,mimi,這些其實是無意義的發音,直到10到14個月,才會出現第一個有意義的字。

南南在一週歲的時候,媽媽及時的發現孩子不會說話,帶孩子經過檢查,然後向專業的培訓機構求助,通過科學的訓練,以及每天不懈堅持,帶孩子一個一個字母的練習,讓南南走向了正常化。

1到2歲

前半段為單字句期,孩子會以有意義的單個字表達整個想法。而這個字常常與動作,表情結合。例如:嬰兒口說抱抱時,便會朝向媽媽伸開雙手,此時的詞性也還不確定,例如:嘟嘟,有時候是名詞,有時候是動詞。例如表示要開嘟嘟車。

在後半段進入雙字句期,一歲半左右是雙字句期,孩子知道所有的物品都有名稱的,因此可以說出比較熟悉的物品名字,並會配合手勢和表情來表達。此時也常常發出“電報句”,句子中僅僅包含幾個主要的字,來表達整個意思。例如:媽媽接我,表示她想要媽媽早點來接她。

1歲到2歲的孩子也常常觀察照料者的動作與表情,因此我們可以藉著動作與重點字詞的結合,來增加孩子語言的能力。例如:蒙氏老師在操作因果關係的教具,在示範動作時,配合重點詞語的口述。例如:“拿起來”“放上去”“壓下去”諸如此類重複的說與動作,可以增加孩子對於詞語的瞭解和記憶。

2~3歲

2歲前後是蒙臺梭利博士所說的爆發期,2歲前為單字爆發,2歲後則是片語的爆發。片語的爆發,寶寶還須將表達的單字,串聯在一起,因此是經過思考才能表達的。

去你的“貴人語遲”!


到了兩歲半的時候,孩子瞭解簡單的代名詞,並開始宣告他的意思,以及問問題,此時孩子主要的交談對象是大人,因此照料者與孩子互動時,講話速度應該慢而清楚。並仔細聆聽重複他所講的。

3到4歲

是一般學者認為人一生中詞彙量增加最顯著的時期,孩子開始使用比較複雜的句子,可能包括名詞、形容詞,所有格或複數表示,此時他們並開始使用連接詞,例如:還、也、以後、如果。而且說話次數增多,並且常常詢問大人,我可不可以......?所以成人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孩子好問的特性,多給他們機會,探索周圍環境所發生的事物,而增加他們的詞彙量和知識。

4到5歲

這時候孩子開始注意實體字的存在,並想了解它的意義,他們也試著告訴別人,關於他們的生活,例如做了什麼,或者他們如何去做, 而且也開始收集資料,如問大人:這個要怎麼用?孩子也經常會要求說明原因,例如:為什麼?(簡直就是十萬個為什麼~)

在這段期間,家庭或者教室環境中應該多佈置字圖和書寫文具,以刺激孩子對字認知的需求,對於孩子的詢問,成人應該耐心解釋,儘可能滿足他的好奇心。

5到6歲

五歲的孩子能把句子加長,表達方式與成人相似,有時候還帶著幽默感。這段時間孩子的對話會圍繞主題,因此成人應該允許他們,一起有比較長時間的對話。對等連接詞的使用,也在這個時候出現。例如:沒有什麼,只有什麼,如果這樣就怎麼樣。

所有的孩子,都要經歷先發單音節,然後說出有意義字詞的階段,最後才能使用所有語句,以及語法規則。

當我們知道孩子的語言發展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那麼,我們如何在家陪孩子的時候,幫助他的語言發育?成人對嬰幼兒的幫助可以從以下7個方面進行:

1


提供給孩子實際接觸語言的機會(不是看動畫片和聽英語音頻)。比如在日常照料和遊戲中,鼓勵孩子參與對話;或者是大人之間的對話讓孩子在一旁觀察與傾聽。如果孩子想要交流,成人一定要及時回應他,告訴他:“你的發言很重要”,在妮妮的故事中,正式因為缺乏人際的交流溝通,我們知道,即使在納粹集中營長大的孩子,只要有大人跟他說話溝通,一樣能學會說話,而把孩子與人隔絕,沒有聽人說話的機會,語言的能力就發展不出來;

2


多與嬰幼兒講話並與他們互動。成人與嬰幼兒交流時語速放慢,語調要輕,甚至重複多說幾遍,目光直視兒童並保持在一個水平線上,慢慢來,鼓勵幼兒稍加思考再表達自己的想法。成人對嬰幼兒的互動要及時做出回應。如果獲得及時的回應,他們便會學著將這些聲音精細化,最終發出更具體的語言信號。他們越是明白自己發出的信息被接收了,發送信息的技能就會越熟練;

在南南的故事中,雖然他的聽力受損,媽媽通過讓他撫摸喉嚨,感受聲帶震動的反饋來學習,讓南南明白,他說話震動聲帶,媽媽也可以接收到信息。


去你的“貴人語遲”!


3


跟孩子講正常的、準確的詞彙與的話語。很多大人在孩子學說話的時期為了讓幼兒好說、好記,常常使用“吃飯飯”、“睡覺覺”這種兒語,成人不要重複這些詞語,一定要教給孩子正確的詞彙,給到孩子每個事物正確的名稱,讓孩子使用成人的語言說話。使用精準的語言可以幫助成人與孩子建立信任的關係;

5


成人可以和嬰幼兒一起玩角色扮演的遊戲,角色扮演是講故事的開始。我們只要提供給孩子一些材料,比如洋娃娃、紙張、積木、樹枝等孩子就能創造出角色扮演所需要的道具。在專注的角色扮演中,幼兒會學習到不同的人物都有符合自己個性的語言,從而促進他們語言認知的發展,此外角色扮演即興講故事還會促進幼兒邏輯思維的發展。

6


成人在與幼兒進行討論、交流的過程中要講究技巧,要使用一些“開放式”或者“選擇式”的提問方式。比如:

“你想和我去散步還是在家裡玩玩具?”

“你可以講講你的故事嗎?”

“你的故事真有意思,你是怎麼想到的?”

“你在路上看到什麼?”


等等,這些說話的方式不僅僅是與幼兒進行簡答的交流,而是在幫助孩子進行邏輯的梳理,讓他們知道我們可以這樣問問題,可以這樣和別人交流。

7


對於年齡較小的嬰幼兒來說,畫畫和早期的書寫是一回事兒。他們會進行大量的塗鴉工作,這種大動作的感官練習能幫助他們感覺顏色、感知線條,慢慢的,他們會模仿成人書寫的樣子,反覆在紙上畫圈圈、直線、斜線、波浪線等,他們也開始逐漸意識到書寫可以表達某種意義,並且他們也樂於為成人講述他們書寫了什麼。

語言溝通重要性不需要累述,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情,但是孩子在語言敏感期每個階段的特徵,是我們照料者所需要知道的,只有知道孩子不同年齡段的語言特徵才能更好的幫助孩子,幫助他走向獨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