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你珍贵的存款啊!

国家要求打破刚兑,目的是让民众意识到金融有风险,投资要谨慎。

两类产品除外,一是保险,符合赔付条件的必须赔;二是存款,因为有《存款保险制度》。

上一篇文章介绍了几款收益炸天的存款类产品,那今天多多给大家科普一下《存款保险制度》。

Part.1

先看百科——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制度。


意思比较好理解,就是大家一起凑钱成立一个基金,谁有难,基金就出来拉你一把,体现互助性,相当于银行给自己买了一份互助保险。

因为是银行自己给自己买的,所以不用存款人给钱。

但基金不承诺百分百的救助,单笔赔付是有额度限制的——

存款保险制度只承担单个存款人50万(含)以内的本金和利息赔付,如果超出50万,只得等银行进入破产清算流程后,根据剩下的资产做分配,又或者等其他机构来接盘。

可能有朋友会纳闷,既然都答应赔付了,为什么不全包呢?

这就涉及到大众心理问题了。事实上我国的银行牌照非常可贵,能拿到这个牌照的实力都不会差,加上有银保监会、央行看着,破产的案例极少(海南发展银行),当然,存款保险制度囊括的其他金融机构实力可能会稍微弱一点,但也不会太差,就是说可以放心。

但在自证预言的控制下,大众心理往往会趋生负面的结果。举个栗子:

2014年3月24日中午,江苏射阳农商行一储户要取20万现金,但银行以未预约拒绝了取款。随后“射阳农商银行要倒闭了”的谣言便在民间快速传开,立刻引发多个网点挤兑。谣言的影响持续了两天,还殃及到另一家农商行,直到监管出来辟谣才平息风波。

保护你珍贵的存款啊!


中国新闻网 谷华(摄)


这次挤兑事件,源于民众对金融系统的信心不足(该地区发生过担保公司老板跑路和资金互助社资金链断裂现象,所以当地居民对储蓄问题比较敏感),如果能稳住大多数人的信心,那么挤兑踩踏事件就不会再次发生。

所以2015年5月1日我国开始施行存款保险制度,把单个存款人保额限制为50万,能覆盖99.63%以上的存款人。

这数据应该不假,看看今年央行公布的数据就知道了,截至2018年7月全国住户存款余额68万亿,13亿人人均存款就只得5万多,而且大部分存款集中在1千万人手中,长尾的尾部人数众多,财富极少,50万已经覆盖到大多数的人了,只要99.63%的人信心稳住,就不会发生挤兑了。

一般富豪或企业法人的财务意识都比较强,大概率不会把资产全都存入单一银行,不然怎么出来混呢,即使在一家银行的存款超过50万,银行不幸破产了,富豪也能承受得起,愿赌服输的心态比普通人强,所以不用替他们担心。

Part.2

其实在2015年存款保险制度(又名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之前,施行的是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可以理解为不成文的、默认的兜底。比如1998年海南发展银行宣布破产,那时候还没有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央行指派工商银行去接盘。

如此一来,就会给所有人造成错觉,容易引发金融道德风险:

民众误以为存款是百分百安全的,那我把钱全都放到利率高的银行(多为小银行)得了。

而银行也会认为反正有央行兜底,那我可以大胆放款。我们知道,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之一就是吸储然后放贷,如果贷款人逾期不还钱,那就会形成坏账,如果坏账多则容易造成经营损失甚至破产,所以银行对贷款人的把关很严。要是银行认为央行会罩着自己就把贷款门槛降低,那央行也不乐意,自己经营不善要我来兜底了?

所以央行施行有额度限制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有了明文规定,既可以保障大多数人的存款利益,增强民众对银行机构的信心,又可以让民众与银行养成风险意识,审慎投资与经营,整体上有利于银行体系的安全与稳定性。

此外,存款保险制度保障的存款类别仅限人民币本息和外币本息,而金融机构的同业存款、银行高级管理人员在本银行的存款以及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规定不予保险的其他存款是没有保障的。

还有在银行买的理财产品,不管是自营的还是代销的,也不属于存款保险保障范畴,如果银行倒闭了,得自负盈亏。

取消刚兑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一步,目的就是让大家明白投资有风险,哪怕是买银行理财也要做好风险准备。

因此大家在投资的时候要有风险意识,同时要学会投资多样化,比如500万的存款可以分开两三家银行来放,买理财产品不要集中只买一款......

Part.3

说起存款保险制度,还有不少插曲,比如我国为什么从1993年起讨论了22年才施行呢?

存款保险制度最早源于美国,在1934年就有了雏形,以避免挤兑、保障银行体系的稳定,这一制度也确实挽救了不少银行,并有一百多个国家、地区效仿。

但有人认为,我们没必要挪用资本主义那一套。特别是四大国有银行,有政府做其后盾,再加上存款保险制度本身有成本,一开始很不乐意:我们破产你也赔不起,每年交那么多保费,保障的不过是小银行,这不公平!

但有国家保障就没问题了吗?非也,再来举个栗子:

在欧洲与亚洲交界处有一个岛国,塞浦路斯共和国,这个国家政策开放、市场自由,塞浦路斯银行是其最大的国有银行。由于地小物稀,塞浦路斯银行就以颇高的存款利率和低税率吸引外资来存钱,借助该国毗邻各大金融中心的优势,塞浦路斯成了诱人的“避税天堂”,大批外资存放到塞浦路斯银行。银行拿到这么多钱,自然会想着找些事干,既不浪费成本,又有所增值的那种,于是大量购买希腊债券,但没想到希腊爆发了债务危机,塞浦路斯银行的投资全都打了水漂,加上国内楼市泡沫打破,塞浦路斯银行严重资不抵债。虽然塞浦路斯在2000年就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但是由于吸纳外资,塞浦路斯银行发展过快、规模膨胀过度,以至于自有的存款保险机制不足以保护有担保的储户,政府无力救助本次银行危机,不得不向国际求助。求助结果要求塞浦路斯自行筹集58亿美元,政府计划向储户下手收钱,结果引发挤兑,人们疯狂地寻求资金出路,大量储户把本国货币换成比特币,比特币因此火速暴涨了3倍。塞浦路斯这场银行危机影响深远,最后以重组的方式结束。


任何一个国家,当某金融体量大到一定程度时,稍微一点风吹草动,引发的就是全国性的金融冲击,使得政府都没有胆量让其自由倒闭以免威胁到全国经济,这就是所谓的“大而不倒”。

“大而不倒”所引发的道德风险是非常严重的,就像塞浦路斯银行危机一样,储户以为有存款保险制度就忽视了投资风险,尽可能地攀附高利率;银行过于依赖存款保险制度而偏激投资......最后政府无力挽救,为了避免金融系统连锁崩塌,不得不向国际寻找支援。

2008年金融危机后,“大而不倒”的问题暴露无遗,接着20国集团(G20)倡导成立了一个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对全球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并每年发布“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和“全球系统重要性保险(G-SIIs)”列表,也就是公认的“大而不倒”金融机构,如果这些金融企业垮了,一国经济乃至全球金融体系都会备受牵连,得尽量出手相救。

保护你珍贵的存款啊!


在30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里,我国中农工建四大行相继于2011-2015年入选。(塞浦路斯银行还未到这等咖位)


保护你珍贵的存款啊!


(推荐各位去看看电影《大而不倒》,有具体讲到2008年金融危机)


四大行成为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除了拥有令小伙伴们羡慕的头衔,也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而且为了打造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让大中小银行都能更好地发展,四大行你能(敢)不参与存款保险制度么?

好咧,故事讲完了,大家重点要明白的是无论是哪类型的投资,风险意识很重要,哪怕是存款。另外,投资多样化,也就是老生常谈的分散投资,也是很有必要的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