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高考·从2003年数学考场走出来的人

引言:高考很多年后,我并不会想起那天被 03 高考数学支配的恐怖。然后在毕业很多年后,我却不时梦到微积分作业又忘写了,被华苏老师支配的恐怖。

-

不知不觉又到每年一度的高考季了,同样不知不觉中,本科毕业也已经十年了。

今年四月底回国的时候还正好赶上母校校庆,恰好还是 3 字班毕业十周年。

每年到了高考季的时候,总要被刷一波屏,关于 2003 年数学高考的,以前是 QQ 群,现在是朋友圈(还有知乎)。

有的是刷一波数学考卷,让大家看看有多难。

有的是刷一波内幕消息,为什么那年题目难度会如此之大,以至于平时能考 140 多的,都有可能考不到 100。

有的说法是 A 卷被偷,所以启用了难度异常的 B 卷(难道设计的时候不应该难度接近么?)。

有的说法是出题人平时是给奥赛出题的,一时没适应过来高考的难度。

更多的是是刷一波评论,采访一下那年考生被虐的心情,让大家回忆一下那天在考场被数学考卷支配的恐怖。

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从来没有回忆起那年高考的恐怖之处。

因为那年数学的难度对我来说恰好刚刚好,属于再难点我就不会了(否则我也不至于还需要高考),再容易点又没法跟别人拉分的程度。

于是考的过程中就心情很好,考完之后跟同学聊了下心情就更好了(又确认了一下难度)。

也正因为如此,接下来的几门考起来也就没什么压力了。

当时江西是考完之后估分,然后在出分之前填志愿。

所以大致估了估分数之后,填了第一志愿的学校,然后就交上去回家玩去了。

本来连专业也只打算填一个的,后来想想还是把三个都填满吧。

于是第一专业填的生物,因为“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的世纪”嘛,学了生物,好日子一眼忘不到头啊。

第二专业填的数学,因为喜欢啊。

第三专业填的建筑,觉得好像挺好玩的。

很久过后我才知道,清华建筑是不考虑那些没有把建筑放在第一专业的考生的,哪怕分再高(我猜测我的分应该是够了的)。

现在来看这种填报志愿的方式非常的可笑(更别提我报生物的理由了),但毕竟,你不能对十几年前一个出身一百线小镇的十六岁小朋友要求太高,知道清华的校色是紫色已经不容易了(没错,这也是我选清华而不是北大的理由之一)。

分数出来之后,果然数学考得还不错,大题莫名其妙扣了两分,填空粗心错了三分,最后 145 分。

同时,果然也顺利进了清华生物系。

后来,二十一世纪果然也是生物的世纪,当年学生物的同学们,现在都分布在各行各业。

当然,这引起都是后话了。

学了九年生物,最终还在是 LD 的大力支持下转了个我喜欢的专业,然后快快地找工作,做点喜欢做的事情,回到了跟数学多少相关的行业。

而这九年生物学习研究生涯,到头来只记得我研究生阶段做的是什么方向的了。

印象最深的生物知识,一是为什么有的人喝酒会脸红,有的人不会(答案是乙醛脱氢酶)。

二是在遥远的澳大利亚,有一种神奇的生物叫袋鼠,它们神奇的有两套生殖器官,所以是字面意义上的二逼生物。

除此之外,这九年所学跟我现在息息相关的,只剩下种菜了。

这就叫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

如果当年数学没有那么难,或许我发挥就不会那么好;

如果发挥没有那么好,或许我就不会选生物;

如果不选生物,或许我就不会浪费九年人生。

其实话虽这么说,这九年也不是完全浪费了的,还是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毕竟大道理谁都懂,然后要真正经历过,才有切身体会。

经过这九年,早就明白高考很重要,高考之后选专业更重要,但是选完专业之后路怎么走更重要。

比如大学前两年,虽然是在生物系,但还是和数学、物理系上很多基础课的。

跟数学系一起上微积分。如果当时认认真真学了,后来转专业也会容易多了。

经过这九年,慢慢明白前十六年人生最难的事情是高考,而高考之后的后十六年,人生难度不是一个量级的。

就好像《这个杀手不太冷里》小萝莉问大叔:

Is life always this hard, or is it just when you are a kid?

人生总是这么痛苦吗?还是只有小时候是这样?

大叔酷酷的说:

Always like this.

一直像这样。

(私以为如果大叔简单的说 "Always", 那就更酷了,以及 'hard' 翻译为艰难而不是痛苦更合适。)

那年我高考·从2003年数学考场走出来的人

最大的体会,这些经历给了我一个信念,不管我需要做什么样的转变,我都可以从头再来,而且一样可以做得很好。

虽然大多数时候并不需要完全从头开始,比如转行转专业转领域。

然而其实我还是感谢这九年经历的,多多少少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毕竟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在选择人生,而是人生在选择我们。

高考很多年后,我并不会想起那天被 03 高考数学支配的恐怖。

然而在毕业很多年后,我却不时梦到微积分作业又忘写了,被华苏老师支配的恐怖 *。

* 注:华苏老师是我们当时微积分课的老师,数学家华罗庚之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