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晏:「五個結合」聚力村集體經濟

青海新聞網訊 近年來,海晏縣堅持將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作為全縣產業轉型發展、夯實發展基礎的“細胞工程”,堅持“五個結合”,著力在整合各方力量、增強發展推力上下功夫,村集體經濟發展日益壯大。

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同脫貧攻堅有機結合。充分發揮產業扶貧在脫貧攻堅中的關鍵作用,強化產業扶貧頂層設計,探索建立了縣鄉村戶四級聯動產業扶貧新格局。圍繞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縣建設,投入資金1500萬元,組建全省首個覆蓋縣域、覆蓋三次產業、覆蓋所有建檔立卡戶的“12560”扶貧產業園,探索形成“六輪驅動”模式,實現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受益全覆蓋,增收總資金每年達到490餘萬元,戶均增收6631元,人均增收達到2100元。

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同對口援建有機結合。著眼於藉助對口幫扶力量,主動與臨沂溝通協調,印發臨沂對口幫扶海晏扶貧工作的《總體方案》,率先建立縣鄉(部門)結對、鄉村結對、企業結對“三層”立體化、全覆蓋結對關係,開展村集體經濟扶持等“八大工程”,全面構築“1+3+8”對口幫扶扶貧新模式。同時,臨沂從結對縣區中挑選出20個經濟實力排在前列的鄉鎮街道與海晏現有20個貧困村結成對口幫扶對子,為每個村捐贈30萬元的村集體經濟發展產業扶持資金,並就各村產業發展進行實地考察指導。

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同能人帶動有機結合。金灘鄉針對能人大戶多、小經濟實體多,但單打獨鬥、效益不高、帶動作用不顯的問題比較突出的實際,組織59家能人大戶和專業合作社成立以黨員為骨幹的“能人議事會”,實現抱團發展,探索形成資金跟著貧困戶走,貧困戶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項目走,產業項目跟著市場走的“四跟四走”脫貧模式。

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同激發群眾自主力有機結合。注重調動基層組織和群眾積極性,加快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如,在東達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建設過程中,堅持集體項目集體建的模式,通過群眾自籌的方式,籌集資金40餘萬元,以墊資方式推項目建設,群眾參與到項目的設計、建設、監管等過程,在降低近五成建設成本的同時,極大加快了項目建設進度,保障項目建設質量。

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同農村綜合制度改革結合起來。著眼於在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激活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後勁和活力,以塔列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為代表的股份化改造工作在全縣範圍內穩步推開。通過創新合作社經營體制機制,動員村民將草場、耕地、牲畜等生產資料入股合作社,實現養殖、種植由合作社統一經營,村民變股民,享有保底收益和分紅。目前,全縣參與新型經營主體的農牧戶達到3254戶,佔農牧民總數的51.7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