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吃貨排行榜:魯迅第四,張學良第二

在中國,吃,不僅是門藝術,更是五千年文明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中國的飲食文化和烹調技藝是文明史的一部分,也是是中國燦爛文化的結晶。一部“舌尖上的中國”,更是聲名海內外,挑起了全球吃貨飢渴的味蕾以及對中華美食空前的討論和研究興趣。

今天,一起來扒一扒歷史上那些吃貨屬性的名人,看看他們因為“美食”,在民國能排第幾名。

民國吃貨排行榜:魯迅第四,張學良第二


第5名:袁世凱

他愛吃:直隸海參、清蒸鴨子、清燉肥鴨、韭黃炒肉絲、人參、鹿茸,還愛喝人奶。

點評:袁世凱就愛吃兩樣——宮廷菜和家鄉的豫菜。他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美食家,吃得多而已。鹿茸煨鴨子是他的創新。

袁世凱任直隸總督時,當地官員投其所好,發明了一種海參的新吃法:用涿州貢米釀入海參腹內,加上蔥、姜、胡椒、醋、蛋皮,煨制而成。這種做法柔潤清香,蛋皮柔脆,酸辣開胃。袁世凱非常喜歡,命名為“直隸海參”,成為河北名菜。

袁世凱胃口好,很會吃,餐具都是大一號。早餐除了要吃雞絲麵,他還要吃一大盤白饅頭,一大盤雞蛋,咖啡或茶一杯,餅乾數片。午餐和晚餐除了正餐外,外加4個雞蛋。近60歲時他還能吃下整隻雞。

和慈禧一樣,袁世凱也愛吃清蒸鴨子,尤其是鴨皮,且吃相不改武人特色:大口嚼著,發出“吧唧”“吧唧”的聲音。這道菜的鴨子得專門飼養,喂的是鹿茸拌高粱。袁世凱愛亂補,人參不是煎湯服用,而是大把大把放嘴裡嚼,每天還要喝兩個奶媽擠出來的人奶,有時候吃得直流鼻血。事實證明,這樣亂吃亂補,對身體不好。

民國吃貨排行榜:魯迅第四,張學良第二


第4名:魯迅

他愛吃:軟炸肝尖、炒腰花、醬爆雞丁、猴頭菇、梅乾菜扣肉、什錦蛋、羊羹、薩其馬……

點評:魯迅喜歡吃零食,可見他的內心是浪漫的。但他對吃很挑剔,回北京探親,給許廣平寫信,說火腿快吃光了,“可惜這裡的做法千年一律,總是蒸。”福建菜是少見的被魯迅在日記中“惡評”的。他不算心胸寬廣,常常一生氣就開始寫文章罵人,口味也比較窄。

都說魯迅筆下功夫厲害,在“吃”上也不落空,在北京生活期間,到處尋摸好館子吃好吃的。魯迅愛喝酒,每頓飯必喝酒,雖然酒量不大,但經常喝得酩酊大醉,而且喝酒時煙不離手。因此,魯迅很喜歡當時北京廣和居的一道叫“三不粘”的菜,這道菜似糕非糕,似羹非羹,用湯匙舀食時,要一不粘匙,二不粘盤,三不粘牙,清爽利口,故名“三不粘”,而且還有解酒的功用。他和郁達夫喝酒的次數最多,下酒菜是炒腰花、辣魚粉皮、砂鍋豆腐。曾有人在報上畫一漫畫譏諷:一大壇紹興酒,旁邊縮著一個很小的魯迅。

魯迅愛吃辣,最早是為了解困,後來就上癮了。《狂人日記》發表後,魯迅專程請胡適到北京紹興會館吃飯,第一道菜就是放了辣椒的梅乾菜扣肉。這兩個文學大腕都愛吃醬爆雞丁,講究的做法是要用豬油爆炒,要用黃醬而不是用甜麵醬。

在教育部供職時,每到發薪的日子,魯迅會順路到一家法國麵包房買兩款奶油蛋糕,1銀元20個,算非常昂貴的食物了,主要用來孝敬母親,他自己也吃幾個。他最喜歡的糕點是蜜糖漿黏的滿族點心薩其馬。

即使是吃飯,魯迅也“愛憎分明”,他不喜歡“功德林”那些足以亂真的素肉、素雞、素魚,認為是吃素人的虛偽,心中念念不忘吃葷。

有一次,魯迅自己動手給日本友人川島用乾貝清燉火腿,而且要蘸著胡椒吃。他邊吃邊對川島介紹:乾貝要用小粒,燉火腿的湯撇去浮油,功用和魚肝油相仿。顯然,在吃的方面,魯迅是個高手。

民國吃貨排行榜:魯迅第四,張學良第二


第3名:蔣介石

他愛吃:芋頭白菜、西湖醋魚、雞湯、木瓜、白開水、黃埔蛋……

點評:從飲食上看,蔣介石是比較刻板無趣的。但從養生的角度,他還是非常成功的。比如每天早上喝白開水,這是有道理的。這樣一個經常生氣、心胸狹窄的人,能活到88歲,和食養有很大的關係。

蔣介石每天早餐吃木瓜,不是為了美白,更不是豐胸,是為了養胃。起床後,他先喝一杯30℃的溫開水,再喝一杯60℃的白開水。水是當天早上燒的。外出也帶兩個保溫杯,一杯溫水,一杯熱開水。他不是渴了再喝,而是每隔20分鐘就喝一次。喝完,由侍衛再換一杯。喝白開水來自蔣的恩師張靜江以及宋美齡的影響。宋比蔣會養生,美國的營養學家教給她很多方法,如多喝白開水保持容顏,用木瓜水洗臉。

蔣介石小時候貪吃冰塊,弄壞牙齒,後來胃也不好。他吃得最多的是芋頭白菜和芋頭芹菜,後半生則很少吃肉。

蔣介石的例菜是一碗雞湯、一份鹽筍,還有醬瓜、黃埔蛋。黃埔蛋就是炒雞蛋,因為在黃埔軍校,只有校長可以每天吃一個炒雞蛋。

蔣宋兩人的飲食中西分明,一個吃鹹菜雞湯,一個吃蔬菜沙拉。蔣調侃宋:“你真是前世羊胎,怎麼這麼愛吃草呢?”宋回敬:“你把鹹筍蘸上黑乎乎的芝麻醬,又有什麼好吃的呢?”

民國吃貨排行榜:魯迅第四,張學良第二


第2名:張學良

他愛吃:豆腐燉魚、白肉血腸、紅燒肉、豆豉、米湯、大醬醃肉、酸黃瓜、青菜沙拉、清燒豌豆……

點評:張學良出身豪門,對美食有著久遠的記憶。在被囚禁的漫長時期,美食成了他揮之不去的樂趣。

因為母親奶水少,張學良是喝米湯長大的。別的孩子在東院大廚房用餐,只有張學良跟著父親吃小灶。有一次,銀行經理卞福孫請客,張學良對他家的紅燒肉讚不絕口,寫信要求借用卞家的廚師。這一借就沒還,張學良給這名擅做紅燒肉的廚師開的月薪是每月30大洋(相當於現在的3萬元)。

被囚禁後,張學良的廚子仍然跟著他,一直幹到退休。到了湘西,他養成了豆豉下飯的習慣,這道菜類似現在的老乾媽。在貴州,有客人來訪時,張學良就拿出在美國買的漁竿,到河裡釣上四五條魚,讓趙四小姐烹飪。很快,一盆熱氣騰騰的豆腐燉魚端上桌,眾人嘗後無不叫絕。

1955年中秋,趙四小姐住院,仍在幽禁中的張學良寫信:“(中午)菜很好,燴海參、白斬雞、炒牛肉絲、炒魚片、炒白菜、雞湯。我把剩下的雜燴吃了兩次,我愛吃極了。十五的夜裡有云,月色不好,小貓也未在家,大概找它的女朋友去了。”

民國吃貨排行榜:魯迅第四,張學良第二


第1名:張大千

他愛吃:鮮蘑菇燉羊雜、粉蒸牛肉、泡菜、獅子頭、牛肉麵……

點評:張大千不僅懂吃,還會做菜,當代藝術家中沒一個比得上。他常以畫論吃,以吃論畫,教導弟子時說:一個人如果連美食都不懂得欣賞,又哪能學好藝術?

張大千在敦煌時留下一份食單,寫著這樣幾道菜:白煮大塊羊肉、蜜汁火腿、榆錢炒蛋、嫩苜蓿炒雞片、鮮蘑菇燉羊雜、鮑魚燉雞、沙丁魚、雞絲棗泥山藥。難以想象,在敦煌這麼貧瘠的地方他能創下這些美食,其中的一些食材是他帶過去的罐頭,另外一些新鮮的食材如蘑菇、苜蓿和榆錢、山藥、雞、羊則取自當地。

能在沙漠裡找出鮮蘑菇,不能不說是個奇蹟。張大千還繪製了一張野蘑菇生長地點的秘密地圖,送給了後來任敦煌藝術研究所所長的常書鴻。

晚年定居臺北,張大千和京劇名伶郭小莊結為忘年交。他親自動手,請對方吃牛肉麵。

張大千的牛肉麵分兩種,一是紅燒,一是清燉,麵條有寬有細,可供選擇。他在湯里加了花雕酒,做紅燒牛肉麵時炒豆瓣醬很關鍵,用小火燉4個小時;清燉牛肉麵則自始至終用中火,還要不斷地撇油和浮沫,讓湯清澈見底。郭小莊平時為保持身材吃得很少,卻也禁不住誘惑,一口氣吃下三大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