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说的“雪下抽柴”的故事有何隐喻?

读行记


刘姥姥是贯穿红楼全书的一个人物,整部红楼,她一共三次进贾府,分别在元春封妃前,元春封妃后,贾府败落后,曹公借村老妪刘姥姥的眼睛,见证了豪门贵族贾府从繁华到败落的全程,为天下人下一棒喝。

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她没有见到真佛王夫人,反而见到了刚管家不久的王熙凤,也因此与贾府结下缘分,与王熙凤和巧姐结下缘分。

刘姥姥二进贾府,曹公继续用他的如椽大笔,在富贵和贫穷之间不停地切换视角,埋下伏线,在众人宴饮欢乐之时,早已埋下一些关键人物命运的伏笔。

关于刘姥姥,我们都知道,她在三进贾府时,救了陷入火坑的巧姐,完成了她与巧姐的缘分。其实刘姥姥身上,还隐伏了两个女子的真实结局,这两个人不是别人,正是黛玉和宝钗。

很多人会奇怪,刘姥姥一个老妪,她的命运怎么可能跟钗黛的命运交错在一起呢,但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一个故事,却透出了巨大的隐喻。

这个故事很多人都熟悉,贾母见了刘姥姥很喜欢,精明的刘姥姥就开始讲些乡野的故事来奉承贾母,她讲的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叫茗玉(有版本作若玉)的十七岁的小姐,生前父母爱如珍宝,后来一病死了。

她死了之后,父母因为思念女儿,就让人盖了祠堂,把她供奉在这里,并派人烧香拨火,后来年深日久,庙毁像坏,她就时常变了人出来各村庄店道上闲逛。

这就是刘姥姥最开始说出来的,雪下抽柴的故事,说她“原来是一个十七八岁的极标致的一个小姑娘,梳着溜油光的头,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子……”

原文回目说“村姥姥是信口开河”,即这个故事明显是刘姥姥编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讨贾母欢心,但我们知道,红楼梦里的很多笑话,故事都是有隐喻的,这一个自然也不例外。

关于它的隐喻,我在之前的文章有过分析,即它隐喻了黛玉的命运,黛玉最终是泪尽夭亡,而这个茗玉不仅跟黛玉的名字里都有“玉”,其出身和死亡,也跟黛玉极为相似,很明显是曹公借刘姥姥之口,隐喻黛玉之死。

更奇特的是,当宝玉得知茗玉小姐的身世之后,就跟刘姥姥说“我明儿做一个疏头,替你化些布施,你就做香头,攒了钱把这庙修盖,再装潢了泥像,每月给你香火钱烧香岂不好?”这显然是黛玉死后,宝玉追悼她时的情形。

当然,这个茗玉小姐,暗喻的不只是黛玉的命运,还有宝钗的命运。

刘姥姥说的这个故事,发生在冬天,她说的很详细“就象去年冬天,接连下了几天雪,地下压了三四尺深。我那日起的早,还没出房门,只听外头柴草响。我想着必定是有人偷柴草来了。我爬着窗户眼儿一瞧,却不是我们村庄上的人。”

冬天在雪下抽柴,怎么读觉得这里面藏着“薛宝钗”,“薛”同“雪”,“钗”同“柴”,有没有可能暗示宝玉和宝钗成婚后,宝玉出嫁为僧,宝钗孤身一人的凄冷情形?或者说,宝玉出家后,她曾去找过宝玉,曾流落到一处村庄,所以刘姥姥所“不是我们村庄上的人”?

我们再细思宝钗的判词“金簪雪里埋”,她有没有可能也是早亡,死在了一个下雪的冬天?活在死在找寻宝玉的路上?甚至我还在想,宝玉离家出走时,正值冬天,天降大雪。而宝钗死亡时,也在冬天,也是天降大雪?当然,这一切都是推断,是猜测。

值得注意的是,刘姥姥这次进贾府,先后去过的大观园中的几处地方,除了探春的秋爽斋,妙玉的栊翠庵,便是黛玉的潇湘馆和宝钗的蘅芜苑了,冥冥中,似乎已经牵起了刘姥姥与钗黛之间的命运关联。

第四十二回的回前批里有一段批语: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所以,这个叫茗玉的小姐,很可能就是黛玉和宝钗命运的化身,其命运暗喻了黛玉和宝钗的结局,曹公通过刘姥姥的“歪打正着”,非常隐晦地交代了两人的命运。

而且这时候,刘姥姥还没有离开贾府,细看上面那段脂批,结合刘姥姥说的雪下抽柴的故事,那个叫茗玉的小姐,似乎暗示的正是钗黛二人结局。


少读红楼


《红楼梦》无一闲笔,曹雪芹在行文之时铺垫了大量情节暗示人物命运。有的暗示前置,有的暗示从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口中说出,其中刘姥姥所讲“雪下抽柴”故事就是暗示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最后结局。

《红楼梦》塑造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基本真意就是“钗黛合一”。无论是判词还是【终身误】曲子都是钗黛合写!所以在三十九回刘姥姥信口开河中所讲茗玉雪下抽柴故事就是暗示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结局。

我们先看刘姥姥口中的茗玉小姐:

去年冬天,接连下了几天雪,地下压了三四尺深。只听外头柴草响。原来是一个十七八岁的极标致的一个小姑娘,梳着溜油光的头,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子……这老爷没有儿子,只有一位小姐,名叫茗玉。老爷夫人爱若珍宝,可惜这茗玉小姐生到十七岁,一病死了。”

刘姥姥这一段信口开河,只要一对照就知道是在暗示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结局。首先,独生女符合林黛玉的出身,女孩又叫茗玉,十七岁病死。这都将线索指向林黛玉。八十回后的缺失让我们不知道林黛玉的结局,结合这一段描述可清晰指向林黛玉在十七岁时一病死了。这让林黛玉自杀说不攻自破。八十回结束前林黛玉已经长到了十六岁,八十回后情节推进加速,与林黛玉一病死了相聚不远。

其次,刘姥姥讲述冬天雪下抽柴,雪通薛,柴通釵,一样将这女子指向薛宝钗!黛玉随后也用“雪下抽柴”讽刺贾宝玉,语气与讽刺“金玉良姻”一般无二。黛玉死后,宝钗嫁宝玉,几个月后宝玉离家出走,贾家大厦倾倒,宝钗流落民间。雪下抽柴也表明薛宝钗面对的困顿生活,如寒冬大雪,凄惨无比。《满床笏》中也有昨怜破袄寒的说法,脂砚斋说隐喻贾兰,但贾家其他人的遭遇也大体如此。宝钗的判词金簪雪里埋,不说宝钗是否冻死,只说金簪被雪埋所面对的境况,恰是几天大雪,薛宝钗孤零零处于三四尺深大雪中,大雪不一定是真,很可能暗示薛宝钗所面临的严峻生存环境!

钗黛合一是《红楼梦》主旨。作者无论在身体先天疾病描述,食用药物,还是性格,故事发展都隐喻钗黛互补,到四十五回金兰契金兰语,钗黛合一基本完成,没有隔阂的二人之快乐行径让人愉悦。可好景不长,二人结局曹雪芹就提前铺垫好了。五十八回,杏子阴假凤泣虚凰通过藕官,菂官,蕊官三人的故事影射了宝黛钗三人的结局就是林黛玉死后,薛宝钗嫁给贾宝玉。林黛玉死的年纪又通过刘姥姥雪下抽柴告知十七岁。这与八十回结束时时间极近!贾宝玉离开之后的薛宝钗面临的窘境就仿佛孤身处于隆冬大雪之中,无柴御寒,饥寒交迫!

雪下抽柴用刘姥姥之信口开河,仿佛表示无心,曹雪芹往往就善于用这样的口气真事隐。一如贾政大观园试才题额对潇湘馆可读书的羡慕,对蘅芜苑先有鸡肋一般“无味”,后又连说有趣,都是作者隐藏对钗黛的评价!只是不小心就会略过去。而一旦发现真谛,读书所带来的快乐就会获得更大的满足感!这正是《红楼梦》的魅力!雪下抽柴也是这样一个隐喻的故事,背后真相不美丽,很冷,很残酷!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你的关注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动动手指,关注一下,欢迎收藏转发。非常感谢 !


君笺雅侃红楼


刘姥姥是贯穿全文的人物,她见证了贾府烈火烹油的繁华到败落。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村姥姥是信口开河,情哥哥偏寻根究底”。

“就象去年冬天,接连下了几天雪,地下压了三四尺深。我那日起的早,还没出房门,只听外头柴草响。我想着必定是有人偷柴


宝玉:“那女孩儿大雪地作什么抽柴草?”……

“不是我们村庄上的”“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子”的女孩雪下抽柴,并说这“极标致的一个小姑娘梳着溜油光的头”,名叫茗玉的小姐后来生病死了。宝玉听了,跌足叹惜……

林黛玉:“咱们雪下吟诗?依我说,还不如弄一捆柴火,雪下抽柴,还更有趣儿呢。”

文中反复出现雪下抽柴,真作假时假亦真,必定有深意。

茗玉,茗,黛绿色也。会不会就是暗指黛玉?

雪下抽柴,宝钗姓薛【雪】,柴木为林【林黛玉】。暗指宝钗与宝玉成婚的经过。


清心一栈


上次我回答了“雪下抽柴”的喻意,这次文小姐又邀答,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这是作者故意用他人视角,领读者游历了一番大观园,她也由当初一个不起眼的打秋风者,进一步展现了她作为一个智慧老妇人的形象,并且和巧姐结缘,最后救了落难的巧姐。记得我中学时,暑假看《红楼梦》的电视,父亲在旁边,当电视放到凤姐王夫人去铁槛寺的路上,在一个村庄换衣服的时候,老父说,这里让王熙凤换衣服,看到那个二丫头,实际上是预演了巧姐的后来生活。及至大了,我再思考这个问题,觉得他的话是对的,也明白曹雪芹的笔下无一处闲话。


当我看到“茗玉小姐雪下抽柴”的这一节,想要分析它的寓意的时候,先是着眼于“茗玉”名字的寓意,书中名字带玉的人名不多,但是也不少,如“妙玉”她似乎是黛玉的分身,是入了空门的黛玉形象,也让我们想象了一番如果黛玉在幼年出家的话,似乎也是这个样子。

如“红玉”,她是小红,因为避着宝玉的名讳,所以改名叫小红,她努力上进,她也是私定终身,如果我们说黛玉和宝玉送手帕那也是私定终身的话。而小红和贾芸是有着比较好的结局的,他们生活在一起,平淡而又幸福。


所以我觉得“茗玉”似乎就是说的黛玉,因为“茗”就是茶,茶色也是黛色的。并且这个故事在起说时,描绘了一个红袄白裙的小姐形象,后来当宝玉究问这个小姐的时候,刘姥姥说这个小姐十七岁上一病死了,她家里也只有她一个女儿,识文断字,她死了之后,她的父母伤心纪念她,给她盖了祠堂。她的身世,和黛玉何等相似。因此我认为这个故事隐喻了黛玉在十七岁病逝。

至于说到“雪下抽柴”的这个意象,应该是隐喻了贾府的败落,因为“柴”通财,抽柴预示着贾府的钱财被人(缺财)的人,抽取去了,因为刘姥姥讲到姑娘抽柴的时候,巧合的是,贾府里靠着祠堂还是马棚处忽然起火。无论是这个故事,还是当时贾府“走水”都是不吉利的。因为古人对失火是非常避讳的,要敬火神,并且将“失火”改称“走水”。


而且这个姑娘不像村庄的人,就该是流浪的人,穿着红袄白裙,贾府里的人在败落之后,可能被迫分散,她们为了投奔亲友,不得不抛头露面,大雪天还在路上,或者无处栖身,没有烤火抗寒之物,不得不出来抽柴暖身。所以这个意象,可能是预表了贾府的败亡之后,富贵女儿们离乱流落到贫苦之地。


荷唯洛之恋


谢头条家的文小姐之邀。此段描述讲的是刘姥姥信口开河,情哥哥偏寻根究底。那刘姥姥饭后无事,尽讲一些个村野故事来取悦贾母及众人,说是一次外面雪下的有三、四尺深,听到动静趴窗一看,见一女子十七、八岁,正在柴垛下抽柴。贾母接话,想是冷了烤火也是有的。。。恰至此处,只听外面闹将起来,丫鬟喊了不得了,走了水了。此段描述的点睛之笔应在这儿,偏有如此之巧,这边刚说一姑娘抽柴,紧接着那边就显示走了水了。何巧之甚?所以,揣测那姑娘抽柴,会否是指元春,柴者,添火之物,能量之源。隐喻贾府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盛,均系元春之所赐;其二、贾母那句:想是冷了烤火,也是有的。是否是暗伏元春处也不容易,宫中形势,不容乐观,倾轧谋算、已初透寒意了?其三、宝玉追问刘姥姥后来怎样了,刘姥姥回道,就是因为讲这个都走了水了你还要问。大观园内,无忧无虑,雀鸟欢鸣,又有谁知,这景色从何而来?正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打破砂锅纹到底了。此推测恐难合辙、祈行家斧正、在下先行谢过了。




溯路之旅行2


不好意思,我是读了前面两回之后,才有点心得。我之前也思考过这一问题,但我没想故事的喻意,而是想宝玉听了这故事之后,竞信以为真,带着小厮去找这个地方。找了一天,茗烟终于找到了一个破庙,但里面不是小姐,而是一尊瘟神爷。至于这个情节有何深意,仅凭一个“茗玉”,就断定是讲黛玉,总感觉连不上来,千里伏线是有的,写黛玉的病预示黛玉早逝,何必又编个什么故事。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是伏了一条线,巧姐和板儿交换玩具,预示二人的结合。我所想的,刘姥姥编故事这个情节,还是有点意思的。一是,刘姥姥才思敏捷,信手拈来,把一个瘟神庙改成了小姐庙,增强了新鲜感,这恐怕也是曹雪芹的创作手法,化腐朽为神奇。二是,刘姥姥说谎不用打稿子,而宝玉竞无一丝辨别能力,宝玉深信而疑,这与宝玉对女孩儿的态度保持一致。三是,揭示一个道理,大观园里培养不出经世之才,像宝玉,出了大观园,就是一个白痴,宝玉几次出大观园,都有点狼逼。拿刘姥姥与宝玉比,宝玉就是缺了刘姥姥的见识,只有经风雨,才能见彩虹。





申论怎么写


答:雪下抽柴的故事,出自《红楼梦》第39回:村姥姥是信口开河,情哥哥偏寻根究底。



题目是村姥姥信口开河编故事,曹雪芹可不是信口开河写故事,一定是在暗喻什么。

刘姥姥讲的故事开头是这么说的:

旧年冬天,接连下了几天雪,地下压了三四尺深。我那日起的早,还没出屋门,只听外头柴草响,我想着必定有人偷柴草来了。我巴着窗户眼儿一瞧,不是我们村庄上的人” 。贾母道:“必定是过路的客人们冷了,见现成的柴火抽些烤火,也是有的。”刘姥姥笑道:“也并不是客人,所以说来奇怪。老寿星打量什么?原来是一个十七八岁极标致的个小姑娘儿,梳着溜油儿光的头,穿着大红袄儿,白绫子裙儿。




刘姥姥讲到这里时,南院马棚突然失火了,贾母吃了一惊,心里七上八下的,这“雪下抽柴”的女孩确实让贾母操心上火的。大火扑灭后,贾母众人重新回到房内落座后。宝玉接着问:

宝玉且忙问刘姥姥:“那女孩儿大雪地里做什么抽柴火?倘或冻出病来呢?”贾母道:“都是才说抽柴火,惹出事来了,你还问呢!别说这个了,说别的罢。”宝玉听说,心内虽不乐,也只得罢了。

情哥哥宝玉心中只惦记抽柴的事,心中一直考虑着那个抽柴姑娘最后如何了。此时探春过来问宝玉承办“诗社、还席”的事。

宝玉道:“老太太又喜欢下雨下雪的,咱们等下头场雪,请老太太赏雪不好吗?咱们雪下吟诗,也更有趣了。”黛玉笑道:“咱们雪下吟诗,依我说,还不如弄一捆柴火,雪下抽柴,还更有趣儿呢!

显然,是黛玉讽刺“情哥哥”这个“风情种子”一听到“雪下抽柴”的小姑娘,就魂不守舍的样子。

虽说贾母不让宝玉再提“雪下抽柴”的事了,但背地里宝玉还是私下拦住刘姥姥,细问那女孩是谁,刘姥姥只得接着编了告诉这位“傻了吧唧”的公子哥:

“那原是我们庄子北沿儿地埂子上,有个小祠堂儿,供的不是神佛,当先有个什么老爷……这老爷没有儿子,只有一位小姐,名字叫什么若玉,知书儿识字的,老爷太太爱的象珍珠儿。可惜了儿的,这小姐儿长到十七岁了,一病就病死了。”宝玉听了,跌足叹惜。

刘姥姥说的这个若玉的身世,与黛玉的身世有太多的重合:独生女,父母疼爱,17岁病死了。

而林黛玉也正是17岁那年因病去世。因此这个若玉就是暗指林黛玉,在《汉语词典》中,若:好比、假如的意思;玉:暗指林黛玉。小编认为:曹雪芹就是想通过刘姥姥编的故事,暗示林黛玉17岁死亡。次年贾宝玉只好与薛宝钗结婚。但黛玉的嫉妒心比较重,这是大家众所周知的事,死亡后林黛玉变成的若玉,在雪地里抽柴火、抱柴火,雪:谐音薛,抱:谐音宝,柴:谐音钗。就是暗指薛宝钗。林黛玉与宝玉没能成为夫妻,心中妒忌,所以抽薛宝钗。“金簪雪里埋”是薛宝钗的判词,也暗示薛宝钗虽然与宝玉结了婚,但独守空房,一个人孤独的在冰冷的深深的雪地里挣扎生活。而宝玉此时与身边的小厮“焙茗”一起,按照刘姥姥说的方向地名,去寻找那个破落的庙宇去了,这也暗示了在一个风雪之日,“宝玉出家”做了僧人。


以上不是我“牵强附会”进行的分析,而是曹老先生确实想努力表达和暗示的内容。只不过是曹老先生编写的这个故事,编的不好,编的不够“圆滑”,编的故事有点儿牵强罢了。这可不怨我!


bj山那边是海


三十九回大概情节为:刘姥姥二进贾府,信口开河地给贾母、宝玉、黛玉、宝钗等人讲故事。一开头讲她庄上一次下大雪后的一天早晨,有"一个十七八岁极标致的小姑娘儿…" 在 "雪下抽柴"。故事才开头,被贾府南院马棚真的失火给打断了。她接着又讲,她庄上一个九十多岁的老奶奶,天天吃斋念佛,感动了观音。古稀之年还得一孙子,到今年已十三、四岁,长得粉团似的,且聪明伶俐。这一情节,正好合了贾母、王夫人的心思。最后人散了,宝玉对先前那个女孩子好奇追问结果。刘姥姥又专门杜撰,那个女孩名叫"若玉",是庄里一位老爷的女儿。知书识字,长到十七岁,一病就死了。这样整个故事也就讲完了。

曹雪芹没有废笔,也不必杜撰。整个故事中:那个九十多岁的老奶奶无疑影射贾母;老奶奶的孙子也即宝玉;那个老爷的,名叫"若玉"的,知书识字的女儿,那不就隐喻林黛玉吗?长到十七岁,一病就死了。践行了"还泪之盟"。所以黛玉是病死的,不是什么"上吊"而死或"沉湖"而亡。黛玉比宝玉小一岁,黛玉十七岁上死后。宝玉十八岁娶的薛宝钗。

八十回后,续者没有循着这一线索,搞了个所谓的"掉包计"。九十八回,编撰出让宝玉娶宝钗的同时"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的情节,显然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


福荣


作者曹雪芹一向擅长草蛇灰线,浮脉千里的写作手法,往往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一件事就为后文埋下了伏笔,或起到铺垫的作用,或暗示某些人物的命运和结局。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向众人讲了一个雪下抽柴的故事,看似荒诞不经,却蕴含着重要的寓意。故事的主角便是一位名叫茗玉的小姐,小姐知书识字,老爷太太爱如珍宝。可惜这茗玉小姐生到十七岁,一病死了。因为老爷太太思念不尽,便盖了祠堂,塑了这茗玉小姐的像,派了人烧香拨火。如今日久年深的,人也没了,庙也烂了,那个像就成了精。”

成精后的雕像时不时的出来游荡,恰巧在去年的冬天被刘姥姥看到,这便是故事一开始刘姥姥提到的听到外头柴草响,趴在窗户上看到的那位客人,一个十七八岁的极标致的一个小姑娘,梳着溜油光的头,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子——”

关于这个故事的理解,很多人有着自己的看法,有说是刘姥姥信口开河为了讨贾府主子的欢心随口编造的一个故事,有说是暗示黛玉宝钗的,有说是暗示贵妃元春的,因为抽柴有抽财的意思,为了元妃省亲,贾府加大开支,内耗严重,从而预示着贾府盛极而衰的命运。

个人觉得,这些说法中暗示黛玉宝钗的可能性最大,从故事中人物的名字来看,这个女孩名叫茗玉,在红楼梦里玉字是个不寻常的字眼,名字里带玉的人物寥寥无几,宝玉房里的丫鬟小红曾叫红玉,为了避主人的名讳改名为小红,足见玉字的珍贵。

进一步分析这个名字,茗有茶的意思,也是贾宝玉喜欢的一个字,他为自己的贴身小斯起名为茗烟。而茶叶的颜色是墨青色和林黛玉的黛字蕴含的颜色一样。

茗玉姑娘的身世背景也和黛玉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知书识字,父母爱如珍宝,林黛玉出身名门作为大家闺秀识文断字是符合的,黛玉和茗玉一样都是家里的独女,父母视为掌上明珠,而茗玉在十七岁病死,结合书里人物的年龄和黛玉的结局来看死亡的时候正是十七岁,黛玉也是自小体弱多病,弱柳扶风。

因此可以推测刘姥姥口中的茗玉即为黛玉,曹雪芹借刘姥姥这个故事暗示黛玉的命运和结局。

当然这个故事不仅是暗示了黛玉的命运而且还有宝钗的结局。故事中雪下抽柴的行为很容易联想到薛宝钗,雪同薛,柴同钗,隐喻的或许正是贾府衰落后宝钗所面临的生存环境。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在贾府彻底败落后,众人走的走,散的散,宝玉在不久之后也离家出走做了和尚,那么孤身一人的宝钗又怎么生活?那时的宝钗早已不是大家闺秀,为了生存或许只能自食其力,在寒冷的冬天抽取柴火取暖,暗示着宝钗孤身一人的凄凉处境。

对于雪下抽柴的意象个人还有另外种解读方式,雪既然同薛指的是宝钗,那么柴为枯木,联想到黛玉的判词画册中是两株枯木,柴代表的或许正是黛玉。枯木的作用是被用来炙烤焚烧所暗示的是黛玉面临着严峻地生存环境,这样的环境和薛宝钗有关。

更为精确的理解是黛玉的爱情因宝钗的存在而面临着巨大的阻力,本身就体弱多病的黛玉经不起折腾终落了个灰飞烟灭的结局。

因此刘姥姥所讲的故事并不是单纯的胡编乱造,曹雪芹借刘姥姥之口所隐喻的正是黛钗两人的未来命运。

以上纯属个人理解,仅供参考。有其他观点欢迎大家评论交流!


文嘟嘟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恰好投了贾母的缘,她希望找一个积古的老人说话,凤姐忙不迭地给送了来。刘姥姥和贾母、众女眷在一起,讲了两个有趣的故事。



大家的反响是很热烈的,觉得刘姥姥讲的比说书先生讲的还好听。深宅大院,做什么都要合乎规矩,除了针织女红,没有别的消遣,于是刘姥姥就成了大家的消遣,拿她耍笑取乐,听她的乡野村话,还嘱咐她,就要讲村话。

说说这两个故事吧,刘姥姥很会察言观色,她讲的第一个故事是“妙龄女子雪下抽柴”,第二个故事是“巧结善缘老来得子”,服务的对象不同,第一个是讲给宝玉和姐妹们听的,第二个是讲给贾母王夫人听的。

“我们村庄上种地种菜,每年每日,春夏秋冬,风里雨里,那里有个坐着的空儿?天天都是在那地头上做歇马凉亭,什么奇奇怪怪的事不见呢。”这是刘姥姥的第一句,不得不说,真正会讲故事的人第一句就抓住了读者的心,悬疑感瞬间起来了。紧接着,刘姥姥说,大雪下得正紧,忽然她听到了声响,然后她跳出故事,和听众来一个互动,“老祖宗猜怎么着?”,大家的注意力就这样被牢牢抓住了。她讲到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在雪下抽柴取暖,正要往下讲,大观园的马棚失火了,贾母是最信神佛命运的人,于是她止住这个故事,不再讲了。

雪下抽柴,这个没讲完的故事留下了无限的悬念,有人说暗喻薛宝钗,有人说暗喻林黛玉,作为读者,我猜测是暗喻黛玉的。因为在刘姥姥的讲述中,这个姑娘叫“若玉”,父母只有一个女儿,这和黛玉身世是相合的。这个姑娘体弱多病,到17岁病死了,我想,应该和黛玉也有对照。

只是这个故事虚虚实实,几番跳进跳出,现实和故事之间的转实在有趣。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起火,她最终没有说完。像是整个《红楼》一样,最终几番转折,后半部分遗失了。

雪下抽柴的故事之外,痴迷于故事结尾的宝玉寻到刘姥姥,想让她说出姑娘祠堂的下落,刘姥姥顺口说了个地址,宝玉的小厮茗烟过去寻找,却只找到了一位“青脸红发的瘟神爷”。这像不像故事外的我们?我们急于找到故事的结尾,猜来猜去,从皇室秘闻猜到偏旁部首,最终会找到什么呢?会不会一样谬之千里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