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可夫:教學要走在發展的前面

贊可夫:教學要走在發展的前面

與以“重複訓練”為主要教學方式、以培養“執行者”為教學目的的舊體系相比,他提出的這些理念和實踐活動與傳統的教學論有天壤之別。

列·符·贊可夫(1901-1977),蘇聯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發展性教學體系”的創立者。主要代表作有《教學與發展》《教學論與生活》《和教師的談話》等。

20世紀50年代,不少國家都沿用傳統的教學體系,其典型特點是偏重於死記硬背,學生的思想缺乏靈活性和創造性,遠遠落後於時代要求。面對這種情況,一位教育家用長達20年的時間,圍繞教育與發展問題進行教育科研和教改實驗。他的著書在蘇聯一度被譽為“教師必備書”,並且被13個國家翻譯出版。他,就是贊可夫。

“教學一定要走在發展的前面,促進學生的發展”。在贊可夫看來,現代生活不僅為學生的發展創造了巨大的可能性,而且對學校在學生髮展方面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要打破傳統教學中只傳授知識、技能和技巧的舊模式,教學必須同發展聯繫起來。贊可夫稱這種發展為“一般發展”,它不僅包括智力的發展,而且包括學生情感的發展、意志品質的發展、性格的發展、身體的發展和思想道德的發展等兒童個性的所有方面。贊可夫教學理論的根本思想,就是以最好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的“一般發展”。

在如今的教育時代都很難實現的教學目標,當時的蘇聯如何實現呢?贊可夫並不是紙上談兵,而是提出了與此相適應的五條教學基本原則作為實踐的“通道”。簡單地說,就是以高難度進行教學、以高速度進行教學、理論知識要起指導作用、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他所說的高難度,當然不是講遙不可及的事情,而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觀察事物的特徵,在各種活動中做有一定難度的任務,儘可能地讓學生把知識運用到實踐中並獨立操作。不難發現,他提出的這些理念和實踐活動與傳統的教學論有天壤之別,同過去以“重複訓練”為主要教學方式、以培養“執行者”為教學目的的舊體系相比,顯然有著根本性改變和提升。

為了落實新的教學發展理念,贊可夫要求教師必須主動改變。“瞭解兒童”是贊可夫對教師提出的最基本要求。他經常對教師說:“瞭解兒童,瞭解他們的愛好和才能,瞭解他們的精神世界,瞭解他們的歡樂與憂愁,恐怕沒有比這一點更重要的事了。”所以,在瞭解的基礎上熱愛兒童,在他的眼裡是教師必不可少的,甚至是最主要的品質。試想,如果教師缺失對學生的愛,對學生“冷眼相看”,對工作“愁眉苦臉”,這種崇高的職業就會變成枯燥無味的負擔。

讓人們對贊可夫最欽佩的,莫屬他對“差生”的那種愛與關心。他在教育實踐中發現、體會,在著作中吐露真情,說“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而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他不僅倡導愛學生就應該愛包括“差生”在內的所有學生,而且,他能獨具慧眼地發現“差生”的閃光點。在贊可夫的眼裡,“差生”的表現“當然不會讓教師高興,也不可能讓教師對這個學生產生好感……但是在這些外部表現後面,可能隱藏著良好的品質”。這些理念和做法,對於我們今天的教師來說,都有很大的啟發和借鑑意義。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我國教育界就開始關注贊可夫的發展性教學理論,並將其主要觀點和舉措陸續傳入我國。“跳一跳,摘桃子”,關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教學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動精神等等,可以說,這些都是對贊可夫教育思想的傳承和發揚光大。在國際上,贊可夫被譽為與布魯納、瓦根舍因齊名的現代教學論三大流派的代表。

贊可夫不僅將畢生的精力放在教學論的研究上,而且利用自己20多年親自從事教育實踐的經驗,成功地將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有機地應用到教學研究中。他在教學目的、教學原則、課堂生活、教師工作等方面提出的獨到見解,成為後來指導教育的“一盞明燈”。“從學生和生活實際出發,與實踐保持密切的聯繫”,這一重要的教學指導原則,放到現在的國際教育環境中不僅毫不過時,且大行其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