撿漏不成反被套路!探祕新三板綠田股份的生意經

撿漏不成反被套路!探秘新三板綠田股份的生意經

路過某證券公司,雨淅淅瀝瀝,幾個投資者在拉橫幅:“綠田股份聯合機構尾盤拉昇股價”。一驚之下,以為是那個曾經轟動全國的造假大案——藍田股份的“兄弟”!

綠田股份(839635)成立於2008年,是一家集綠色農業基地種植、綠色科技研發、綠色食品加工、農業旅遊開發、綠色營銷網絡發展、綠色品牌建設為一體的“蓮子全產業鏈”企業,在2016年登陸新三板。2014-2016年總營收分別為1.89億元、1.88億元、2.20億元,2014-2016年淨利潤為2193.30萬元、1748.11萬元、3276.18萬元。2017年中報總營收達到1.03億元,同比增長12.02%,淨利潤達1128.21萬元,同比增長47.75%!

那麼究竟發生了什麼故事,才使得投資者拉起了橫幅呢?

我們先來看下綠田股份股價的走勢圖:

撿漏不成反被套路!探秘新三板綠田股份的生意經

實際上,這種走勢之下卻暗藏埋伏,最後才導致投資者覺得憤憤不滿,去拉橫幅。

第一步:機構獲取籌碼

公司出現過以1.75元成交和1.25元放量成交的股票。在掛牌的一個月內,都是異常的放量,成交總股數為8.68萬手,就是868萬股。這些就是我們在A股二級市場所謂的莊家吸籌。由於新三板可以協議轉讓,大額低價轉讓也很正常,市場也沒在意。

第二步:拉昇

之後就是拉昇,把股價往上抬,吸引市場注意力。其實,也沒花多少錢,從1.39元拉昇到最高14元,總共才花了12萬,其中有一天成交金額8萬元,而且是一個大陰線下跌,估計是有投資者想買點,機構投資者看看,何樂而不為,直接賣出。所以,到底花了多少萬把價格拉倒十倍,其實並不清楚,但是肯定不到12萬元。

到這兩步為止,總共花費的手續費大約為3.8萬元,新三板的股票是買賣的起售價格是1000股,如果他以最高價14元賣出哪怕1000股,基本也收回一半成本了!

第三步:震盪和發佈信息

接下來是真正引入其他股東的關鍵時刻了。

我們先做一個具體的區間統計,從掛牌到現在,公司總的成交額為1.36億,總成本為20.4萬元(這麼便宜!!!)而公司吸籌完畢之後的換手股數為1436萬股,成交均價8.12元,成交額為1.17億元。也就是隻要賣給別的投資者2.5萬股,就能收回成本!超過2.5萬股就是利潤,這是多麼合算的一門生意呀!

之前,我們曾經分析過,新三板40萬投資者裡,有相當一部分投資者是“價格異常波動型”投資者。看到異常的價格,如果公司業績稍微看得過眼,就會無腦買入。綠田股份的業績也非常優秀,也具備了基本買入條件。

我們隨意截取一張非常有代表性的交易分時圖,給大家看看。

撿漏不成反被套路!探秘新三板綠田股份的生意經

這是8月22日的分時圖,可以很容易分辨出哪些是機構資金自買自賣,哪些是外部投資者買入的。在股價波動的關口,往往都會出現極小極小的量進行交易,這就是機構資金自買自賣。而在十點半和收盤下午三點有幾個比較大的量,這肯定是部分外部投資者的買賣。因為機構投資者的目的是造成波動,而不是製造量,要以最低的成本製造價格波動,當然不會願意成交過多。超出的異常量,估計是有外部投資者在買入。機構投資者也趁機賣出部分。所以在股價走勢圖上也顯示較大的波動。

這是什麼原理呢?對於專業盯盤的投資者而言,他們最關注的就是股價的異常波動。在新三板上,大家都知道,異常波動往往是有大動作的。如果業績特別好,股價層層推進上升,往往企業有可能IPO。所以,這時候撿漏的人就會買入。

機構投資者極有可能就是抓住了這部分投資的心理,製造人為的波動,吸引跟風盤。你不能說他有問題,因為任何大資金本身就會影響股價,他也沒放出風聲來慫恿你買入。作為新三板投資者,需要小心謹慎,要從基本面分析,企業是否值得買入,千萬不要因為價格的波動而買入!

本文為掘金三板原創 :juejinsanba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