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蜂窩深陷「評論抄襲」風波 流量稀釋已成在線旅遊行業痛點

10月21日自媒體小聲比比一篇《估值175億的旅遊獨角獸,是一座殭屍和水軍構成的鬼城?》刷屏了社交網絡,由此揭開了馬蜂窩的數據造假事件。

如今雙方依然在造假數據問題上糾纏不休:一方稱馬蜂窩偷換概念,2100萬條點評中1800萬條作假;一方稱點評數量僅佔整體數據量的2.91%。與此同時,社交媒體的熱炒也引發了全媒體關於互聯網行業數據造假和虛假繁榮的大討論。

馬蜂窩數據造假引發輿論關注

如今,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和旅遊方式的變化,人們在外出旅行時越來越依賴於在線旅遊平臺。從機票酒店預訂到行程攻略,從餐廳選取到門票購買,在線旅行平臺幾乎包攬了整個環節。據統計,2017年我國在線旅遊市場交易規模達7384.1億元,同比增長25.1%。

馬蜂窩作為一家依靠用戶生產內容的在線旅遊平臺,原創內容真實是其生命,也是其維繫用戶關係和長久發展的基礎。此次馬蜂窩被曝用戶原創內容造假,除了欺騙用戶和資方,產品實際的商業轉化率也會降低。而一旦被揭露了數據造假,對於企業品牌的信譽度和估值都會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在世界盃期間花費巨資一舉成名的馬蜂窩,卻在一夜之間因數據造假名譽掃地。而這個時點,恰恰又正處於馬蜂窩融資及三年內衝擊美股的關鍵時期。

受此次負面風波影響,業內人士分析,馬蜂窩估值將從近175億元調低至不到30億元,不得不說,這對馬蜂窩來是一場沉重的打擊。馬蜂窩旅遊網聯合創始人、CEO陳罡儘管承認存在部分問題,但同時也表示有大量明顯“抹黑”行為,將交由法律判定。

“刷量”已經衍生出產業鏈

事實上,這不是今年互聯網圈的第一次內容抄襲事件。今年7月,大眾點評被指抄襲小紅書,以大眾點評向小紅書道歉告一段落。而在此次馬蜂窩則是利用爬蟲技術,進行UGC(指用戶原創內容)內容抓取。

不僅旅遊網站遭到網絡爬蟲的惡意抓取,航空、視頻等也是被惡意爬取的重災區。今年2月,視頻彈幕網站嗶哩嗶哩(bilibili)大量用戶的視頻、暱稱、頭像及用戶評論,出現在某新成立的視頻網站上,就是非法網絡爬蟲的盜取;而航空公司的官網上的機票、訂座等信息,長期被代理公司將機票信息爬取、佔座,然後在其他網站上加價銷售。

如今,圍繞“刷量”已經衍生出了黑色產業鏈。有媒體報道稱,此次風波也將OTA行業甚至UGC行業的數據造假問題放上臺面,甚至OTA行業中刷點評和虛假遊記攻略等已形成一條產業鏈,甚至明碼標價,例如,賬號0.18元,抓取點評3元/條,原創點評4元至5元每條,虛假遊記低則50元/篇,高則300元至500元一篇。

不少旅遊圈內人士表示,馬蜂窩屬於典型的從內容向產品變現做得比較好的旅遊企業,內容和點評存在抄襲情況在行業中已經不是秘密了,“或多或少都有水分,只不過這一次馬蜂窩躺槍了。”

流量被稀釋已成行業痛點

“流量為王”讓馬蜂窩等互聯網平臺快速崛起,然而流量被稀釋導致行業紅利逐步消失,這成為垂直內容社區平臺共同的痛點。未來平臺能否將信息審核工作落到實處,將成為決定行業是否能健康發展的關鍵。

馬蜂窩曾公開表示,其每月有1億活躍用戶,其中85%來自其移動應用程序。網站用戶每月發佈超過13.5萬篇旅遊文章。然而艾媒的數據顯示,2018年5月,馬蜂窩的月活為845.3萬,而攜程為6855.2萬,去哪兒為4179.3萬。而根據艾媒最新披露的出遊APP活躍人數排行榜中,馬蜂窩位居第5,月活躍人數為980.56萬人,低於攜程、去哪兒、同程和飛豬,但高於途牛、藝龍等其它APP。

而互聯網的流量思維一直至眾多UGC平臺熱衷數據造假的動力之源:當初始流量累積到一定階段,就能產生隨後接連不斷的指數級增長,最終形成頭部效應;且以流量為核心的互聯網產品似乎早期也飽受資本追捧。成立至今,馬蜂窩先後獲得4輪融資,金額超過2.38億美元。但是近兩年的資本機構在砸錢時非常謹慎,因為此前倒閉了太多互聯網概念或商業模式不靠譜的創業型公司。

對於馬蜂窩而言,用戶點評是它從創始至今的根本,也是它後續的商業化、差異化的基礎。馬蜂窩聯合創始人呂剛也坦承:“馬蜂窩的直接競爭對手應該是導遊,與其它OTA平臺更多則是合作關係。”未來,在線旅遊市場仍會處於激烈競爭中,除去巨頭的陰影,馬蜂窩還將面對飛豬、美團旅遊等強勁對手的挑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