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個縣城「遷」出來的幸福生活

【人居改善】

班戈是一個純牧業縣,在整個改革過程中,班戈縣始終以“人、草、畜”三大要素為中心。在畜牧業改革這一總框架之下,進行政府服務體系改革、民生領域改革和金融體系改革。作為民生工程的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與新型城鎮化、新農村建設和產業聚集區相結合,讓貧困人口擺脫了貧窮困擾。

看!這個縣城“遷”出來的幸福生活

堅持以牧業為主的發展思路

從改革初期的家庭牧場,到一村一社、一鄉一合,再到正在組建的班戈縣牧業發展有限公司、班戈縣牧業科技產業合作園區,班戈縣在整個改革過程中,始終以“人、草、畜”三大要素為中心。

班戈縣作為自治區44個深度貧困縣之一,貧困面大、程度深、貧困群眾比例高。深度貧困的事實已經證明,單打獨鬥、自給自足的傳統牧業已經發展到頭,必須向組織化、規模化、市場化的現代牧業轉型。

看!這個縣城“遷”出來的幸福生活

瑪提小區。記者 盧明文 攝

在轉型過程中,草場依法有序流轉。班戈縣針對貧困群眾無畜、少畜、養殖水平偏低、草場利用率不高的情況,鼓勵引導群眾採取合作、入股、租賃、轉讓等形式,促進部分草場向養殖大戶、家庭牧場、合作社流轉,牧戶牲畜同樣在家庭牧場、合作社、牧業科技企業等方面進行入股分紅,同時解放貧困戶的剩餘勞動力,以便勞務輸出獲得收入,多渠道增收致富。

而規模化必須要有現代金融的支撐才能實現,班戈縣探索出來的草場抵押貸款正是解決貧困群眾產業發展中資金短缺問題的新思路。

易地扶貧搬遷紮實推進

在班戈縣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外面的牆壁上,貼著一張宣傳海報,寫著一首“易地扶貧搬遷歌謠”:易地搬遷政策好,注意事項要牢記;前提條件顧兩頭,草畜流轉廣泛推;地質災害規避好,原址建房不允許;建設手續是首要,建房紅線莫忘掉;建新拆舊須遵守,舊地復草必做到;集中安置要產業,黨的陽光處處照。

這首“易地扶貧搬遷歌謠”基本上總結出了班戈縣易地扶貧搬遷的相關政策和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前提條件顧兩頭”,是指搬遷之前,草場和牲畜必須在當地流轉;搬遷之後,必須讓貧困群眾能夠就業,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看!這個縣城“遷”出來的幸福生活

瑪提小區內孩子在玩耍。記者 盧明文 攝

班戈縣分管脫貧攻堅的副縣長索朗貢布介紹,班戈縣“十三五”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易地扶貧搬遷總規模為1616戶、6638人,目前已經入住的有1000戶左右。

索朗貢布同時也是易地扶貧搬遷組的組長,他說:“作為民生工程的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充分尊重民意是基礎。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們把尊重群眾意願作為易地扶貧搬遷的首要條件,不搞強迫命令,合理確定安置方式。”

建設有班戈特色的人居環境

位於班戈縣城旁邊的瑪提小區是易地扶貧搬遷點之一。普保鎮多爾格村的索朗佔堆去年年底搬遷到這裡,他和全家6口人住在120平方米的房子裡,還花一萬多元買了電視機、冰櫃、洗衣機等家用電器。

索朗佔堆原來的家距縣城25公里,沒有通電,水溝裡的水到了冬天就凍住了,只能取冰化水。搬到瑪提小區後,家裡的3000多畝草場流轉到村裡的合作社作為股份,有固定的分紅。兒子和孫子分別在班戈和那曲打工,目前一年的人均收入有4500元。家用電器能用了,水是井水,隨著小區公共設施的不斷完善,索朗佔堆一家過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

看!這個縣城“遷”出來的幸福生活

索朗佔堆(中)和家人。記者 盧明文 攝

勞動力得到解放後,群眾積極性空前高漲。瑪提小區的部分婦女自己組建了一個縫紉合作社,以傳統藏裝加工為主,訂單非常多,產品供不應求。縣裡在牧業科技產業合作園區內為縫紉合作社提供了三個房間作為扶持,第一年免收租金。

班戈縣海拔高,氣候惡劣,傳統的住房屋頂兩三年之後就會漏水,需要進行維修。在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推進過程中,班戈縣在房屋建設上創造性地設計出帳篷屋頂,不但解決了房屋漏水問題,還讓牧區特有的帳篷文化融合到村鎮建設之中。

班戈縣副縣長索朗貢布介紹,在村鎮建設中比較有特色的是佳瓊鎮5村,這個村在11年前就組建了整村合作社,群眾觀念開放,對村鎮建設非常支持。因此,建成後的新村子功能分明,規劃合理。索朗貢布說:“‘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是我們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宗旨。”

記者手記

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

瑪提小區是班戈縣城旁邊的一個易地扶貧搬遷點。房屋已經建好,已有貧困戶遷入,小區的配套設施正在建設中。

我們走訪了兩戶人家。第一戶的戶主是70歲的索朗佔堆,他們一家人的原居住地沒通電,冬天只有取冰化水。去年底搬過來後,買了各種家用電器,條件好太多了。9歲的達爾措桑姆在班戈縣完全小學讀二年級,很活躍。她在作業本上寫下:“我愛家鄉,我愛家人,還有喜愛文字。我特別喜歡寫作業。”大家看了不禁都笑了,打趣她:你真的喜歡寫作業嗎?

另一戶的戶主是54歲的巴桑。她的外孫女才一個月大的次仁來米正在襁褓之中熟睡,睡得特別香甜。次仁來米出生後看見的就是樓房,她也會在環境很好的瑪提小區長大,對於父親母親曾經生活的草原,她只能偶爾去看看,再不會有雨季帳篷漏水、冬季化冰取水那樣的記憶了。

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將來有一天,次仁來米會唱著這首歌,走向外面的世界——一個海闊天空的世界。

(通訊員 龔成喬 西藏商報記者 盧明文;轉載請註明作者和來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