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後第一周 你收心了嗎?

節後第一週 你收心了嗎?

在被稱為“史上最長小長假”的國慶、中秋“雙節”後的第一週,不少教師都發現學生們各有各的狀態,有的異常激動,顯然對上課充滿了期待;有的則沉浸在假期的餘溫裡,打不起精神;有的顯然興奮過了頭,上課時不停找同學分享自己的假期“見聞”。小長假中,許多學生習慣了四處遊玩、不規律的悠閒生活,開學後都會感到困頓和不適應。

“小長假過後,反而更累了”

“媽媽,明天能不能不去學校啊?”今年讀初一的趙妍苦惱地問到。“小長假”的最後一天,趙妍哪兒都不能去,因為她正忙著趕老師佈置的“十一”作業。

整個小長假裡,趙妍行程被安排得滿滿當當,從國慶節當天起,她跟隨父母乘高鐵出遊廣西領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景,後來又到修文品嚐了當地酸甜可口的獼猴桃,一直在外遊玩到10月7號,趙妍才回到貴陽家中。雖然在旅途中也做了一點作業,但大部分仍堆積到最後一天來完成,所以不得不一直趕作業。

在父母給趙妍做了很久的思想工作後,她才打消了不上學的念頭,到晚上10點終於完成了全部作業。“以後不把國慶安排得那麼滿了,還是要留一點時間給孩子做作業。”其母親何女士感嘆到。

一邊是忙著趕作業不想上學,另一邊,就讀於甕安中學的高麗則患上了“假期綜合症”。即使假期沒去旅遊,但“放羊式”的撒歡,讓高麗無法適應上學。

“困,想睡覺,感覺思維不受控制,無法集中精神。”高麗說,上課後的幾天裡,自己似乎還沒從假期中走出來,上課時不由得有種“夢遊”的狀態,無心聽講。

高中緊張的學習生活一直緊繃著高麗的神經,每天固定的作息時間、學習習慣基本都已定性。本想利用小長假好好休息一番,但在假期裡,高麗喜歡在深夜裡玩手機和看小說,結果睡得越來越晚,有時候到深夜1、2點才睡著,幾乎每天都要到10點才起床。

“本來長假是用來休息的,結果放了假後卻更累了”,對此高麗也非常擔心:“不知道這樣的狀態要持續幾日,我還是希望早點調整好,以免落下功課。”

假期要如何健康地度過?

如今,2017年所有法定節假日全部過完。對學生來說,更應該收心好好投入到學習生活中。貴陽市第二實驗中學教師楊春豔表示,長假後的疲勞、睏乏,以及情緒上的焦慮、低落或者厭煩,都是適應性的障礙。

“一些學生和家長認為節後的疲憊是因為放假時沒有徹底的放鬆,但事實卻並非如此,因為假期中徹底的放鬆對人發生了變化,而這種變化很難在一瞬間消化掉。導致累的原因,正是從徹底放鬆轉換到學習狀態導致的。”楊春豔說。

“假期綜合症”的表現因人而異,那什麼才是合理的度假方式,讓學生放假後能充滿活力的投入到學習中呢?

楊春豔表示,學生要明確自己的身份,放假是和工作學習不同的生活狀態,但並不意味著學生在假期中放棄自我的管理。學生可以在假期中放鬆,但要注意“度”,假期中不放鬆對自己的關注是自我管理中重要的部分,所以學生最好在假期中有大致的假期規劃,並付諸實踐。

同時,注意放鬆的程度取決於假期的時間。對於一般的小長假,不要計劃長距離旅行,因為旅程的疲勞會加劇節假日後適應的障礙。特別是在放假的前期和後期,應該留有適應時間,讓孩子逐漸適應放鬆和學習的狀態,在假期開始和結束時,保持一定的學習習慣,產生循序漸進的效果。

為了讓孩子儘快進入學習狀態,在假期結束前的一兩天,家長可以讓孩子的心沉靜下來,可以多看看書本,複習前面學的知識或預習課本,提前適應。

在面對孩子長假後不想上學的情況,作為父母應態度堅決、不妥協,同時多鼓勵孩子到校園團體中相處,家長也可以選擇提前讓孩子和其他小夥伴玩耍,提前適應集體生活。

針對假期過後出現“睏倦”的孩子,要幫孩子恢復到日常的生活作息,可以嘗試逐漸提前孩子的睡覺時間,並且在孩子準備睡覺前,禁止孩子看電視或者玩遊戲,否則孩子處於興奮狀態,不利於入睡。

還需注意的是,假期中總是有很多美食,孩子狂吃豪飲,用餐的不規律和無節制,易造成假期後的飲食混亂,務必要及時糾正不良的飲食習慣,儘量讓孩子吃清淡一點的飯菜,並保證一日三餐的按時按量,度過一個健康的假期生活。(本報記者 劉伊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