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課程資源現狀調查研究:結論和對策建議

小學科學課程資源現狀調查研究:結論和對策建議

下面將介紹小學科學課程資源現狀調查研究的結論和對策建議。

一、結論

根據上文討論,研究得出以下基本結論:

第一,湖北省小學科學課程硬件資源配備基本齊全,能夠滿足科學課程需要,但由於教師信息化素養不足,教師本身缺乏對信息化教學資源更深層次的認識等原因,信息化教學資源應用形式單一,制約了信息化教學資源的應用向縱深發展。

第二,循環教材政策在推行過程中沒有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操作細則,教師和學生都難以適應循環教材,認為其不利於平時的學習和期末之前的複習。大部分地區的教研員和教師都持反對態度,認為教材的循環使用並未完全達到其初衷,尤其是與以學生為本、以育人為本的教育宗旨相悖。

第三,從表面來看,科學實驗室管理制度的不完善與實驗室使用率低互為因果,並陷入惡性循環,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教師沒有意識到科學課程中實驗課的重要性,認為實驗課開設與否無足輕重,同時各地區科學考試中少有實驗操作的考核,更加促使科學實驗室被閒置。

第四,學校專職科學教師師資不足,無專門力量規劃、建設校園課外科普場所及組織科普活動,導致校園課外學習場所較少,科普活動形式單一。

第五,大部分學校忽視各類校外教育資源開發與利用,即使在一定條件下進行開發,往往也是短期的、臨時的開發,或者是因校外因素影響而被動地開展,鄉土科普資源也未得到充分的挖掘,有待進一步開發與整合。

二、對策建議

小學科學課程資源存在科學實驗室管理制度不完善、校內外資源開發與利用不足以及信息化教學資源缺乏共享等問題。這些問題折射出目前課程資源發展現狀不容樂觀,它影響著科學教育的質量,成為課程改革的一大難點。針對以上情況,從保障課程基本滿足主體需求、開發課程資源、利用鄉土科普資源、推進資源共享四個方面提出對策和建議。

(一)加大投入,保障課程基本滿足主體需求

實驗課、活動課是小學科學的主要課型,學校應當依據國家有關標準加強科學實驗室的建設,滿足實驗課程開設硬件條件,根據需求配備實驗員,完善實驗管理制度;鼓勵科學教師參與實驗室建設與管理,並給予課時量認定;當地相關教育採購部門應當對課程需求充分調研,按需配足配齊實驗器材;學校撥付專項資金,用以購買易耗品以及特殊實驗材料,同時為教師自制教學用具提供物質保障;適當補充教科書,消除“循環教材”政策的不利影響。

(二)校本整合,實現校園資源的二次開發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課程,除科學知識外,還應重視實踐精神、科學態度的培養,因此,教科書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充分利用校園場地和空間佈局,設置科普宣傳欄、閱讀角,塑造科學學習氛圍,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設置科學實踐場地,如科學種植園、科學探索區等;積極整合校本資源,開發校本課程,充分把校園文化和科學課程結合起來。

(三)適度引入,重視對鄉土科普資源的利用

學校駐地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蘊藏豐富的科普資源,學校和教師應當積極引入,將其作為小學科學課程的補充資源。利用好科技博物館、科技工作者或科技愛好者群體等社會資源,發揮科普場館的教育功能,開展科學技術節、科技嘉年華、科普講座等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充分挖掘自然資源(如水資源、動物資源)價值,與科學課程補充結合,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課程。

(四)推進共享,促進城鄉教育資源均衡配置

城鄉二元結構進一步加劇了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均衡,信息化是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的有力手段。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應繼續加大信息化硬件的建設力度,為“空中課堂”、“直播課堂”創造條件;建立良好的城鄉教師溝通渠道,提高“班班通”的資源質量;開展“送課下鄉”、“送教下鄉”等活動,促進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

來源:節選自《科學教育藍皮書:中國科學教育發展報告(2017)》(主編:王康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小學科學篇《小學科學課程資源現狀調查研究——以湖北省為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