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東:讓農民羣衆腦袋口袋「共富」

志氣與智力“雙扶”、腦袋與口袋“雙富”。

景東彝族自治縣縣委、縣政府緊盯脫貧摘帽目標任務,把文化扶貧作為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堅持文化樂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著力抓硬件、抓教育、抓活動、抓產業,讓文化固本培元、強筋壯骨,引領貧困群眾增強脫貧內生動力。

抓硬件,讓“基礎”實起來

下午6點,喇叭聲響起,勞動一天回到家裡的村民一邊做飯,一邊聽著廣播新聞,這是景東農村普遍的一個場景。

景東:讓農民群眾腦袋口袋“共富”

全縣170個行政村(社區)安裝運行了366個大喇叭,貧困群眾無論是在田間地頭,還是在路上、家中,都能收聽到廣播節目。如今,聽大喇叭廣播已經成為農村群眾的一種習慣,大家在勞作或休息時能通過大喇叭聽到各種新聞和政策法規,為農民脫貧提供了智力援助。

建設村寨大喇叭,是景東縣文化扶貧基礎設施的一個側面。按照“擴大覆蓋、消除盲點、提高標準、完善服務、改進管理”的要求,景東縣大力加強農村各類文化陣地建設,初步形成縣、鄉(鎮)、村(社區)三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景東:讓農民群眾腦袋口袋“共富”

文化惠民工程得到加強。在縣城建成開南書院、三絃廣場、人民會堂等一批文化建設標誌性工程,全縣9個鄉(鎮)建成了圖書分館,166個行政村和4個社區都建立了農家書屋,每個農家書屋可供借閱圖書不少於1200種、1500冊;實施“七彩雲南”全民健身基礎設施工程100個,農村文化體育活動廣場試點工程23個;農村文化綜合服務中心170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5.03萬戶,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達90%以上,城鄉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得到夯實。

抓教育,讓“腦袋”富起來

彭麗春家住在大街鎮大街村懷樹組,是建檔立卡貧困戶。3年前,彭麗春來到了縣職業高中學習。3年中,她享受免學費6000元的政策,今年7月,畢業後的彭麗春在學校的安排下到江蘇一家電子廠實習,實習期間每個月領到實習工資3500元,隨後又正式進入了企業工作。她的就業使家庭總收入大幅增加,家庭已經達到了脫貧摘帽的條件。

在景東縣,通過職業教育掌握技能、成功就業的貧困人口還有不少。2018年,縣職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達710名,其中74名享受“東西部協作”政策被選送到江蘇接受優質教育,每名學生每年可享受國家、省、市近1萬元的助學扶持,畢業後還有優先就業的保障,真正幫助貧困家庭找到了脫貧致富門路。

景東:讓農民群眾腦袋口袋“共富”

治“貧”必須治“愚”。景東縣以教育感召人、改變人,提振精氣神、消除疲懶散,補足貧困群眾的“精神之鈣”,從思想上拔掉窮根。

景東始終堅持優先發展教育、全面落實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的惠民政策,通過“獎、助、免、貸、補”等方式,讓不同學段建檔立卡貧困戶資助政策有保障,狠抓教育教學質量,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把發展職業教育作為智力扶貧和技能扶貧的“直通車”,全面落實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政策,解決了貧困家庭子女教育問題。

抓產業,讓“錢袋”鼓起來

立足於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優勢,景東縣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促進文化“軟實力”轉變為脫貧“硬支撐”,讓貧困群眾鼓起了“錢袋”,脫掉了“窮帽”。

景東:讓農民群眾腦袋口袋“共富”

景東縣深度挖掘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和歷史資源,鼓勵支持農民群眾開發具有地域和傳統特色的文化產品,著力打造大幫腔、打歌、羊皮舞、過山號、跳菜和彝族刺繡等一批民族文化品牌,為文化扶貧提供產業支撐。彝族村寨安定鎮青雲村成立了一支100多人的“密撒把”藝術團,農民彝族刺繡隊伍發展到120多人,有效帶動了全村的經濟社會快速發展。2013年,“密撒把”藝術團參加全省第八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獲得銅獎。2014年、2015年連續兩年,青雲村的彝族刺繡在文博會上被中外客商爭相購買,並被評為“雲南十大刺繡名村”。2017年,全村刺繡手工藝品銷售收入達1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8000多元。

把旅遊產業發展與精準扶貧有機結合,發展鄉村旅遊助推脫貧攻堅,該縣制定了全縣鄉村旅遊項目規劃,著力打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宜居鄉村,引導和規範全縣14家掛牌特色農家樂和特色餐飲店,推動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2017年,全縣共接待海內外遊客143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0.53億元。文化旅遊產業的快速發展,使貧困群眾脫貧有支撐、致富可持續。(沈浩 李漢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