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美六大草原——領略草原的遼闊

中國最美的六大草原分別是:呼倫貝爾草原,錫林郭勒大草原,祁連山草原,甘南草原,伊犁草原,科爾沁草原。

一、呼倫貝爾草原

草原概況

呼倫貝爾草原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是世界著名的天然牧場,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被稱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 是全國旅遊二十勝景之一。 呼倫貝爾草原位於大興安嶺以西,是新巴爾虎右旗、新巴爾虎左旗、陳巴爾虎旗、鄂溫克旗和海拉爾區、滿洲里市及額爾古納市南部、牙克石市西部草原的總稱,總面積約為10萬平方千米,3000多條河流縱橫交錯,500多個湖泊星羅棋佈,地勢東高西低,海拔在650~700米之間,由東向西呈規律性分佈,地跨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和乾旱草原三個地帶。除東部地區約佔本區面積的10.5%為森林草原過渡地帶外,其餘多為天然草場。多年生草本植物是組成呼倫貝爾草原植物群落的基本生態性特徵,草原植物資源約1000餘種,隸屬100個科450屬。

地理環境

呼倫貝爾草原是世界著名的天然牧場,總面積約10萬平方千米,天然草場面積佔80%,是世界著名的草原之一,這裡地域遼闊,3000多條縱橫交錯的河流,500多個星羅棋佈的湖泊,一直延伸至松濤激盪的大興安嶺。

呼倫貝爾草原四季分明,被世人譽為世界美麗的花園。呼倫貝爾草原年平均溫度0℃左右,無霜期85~155天,溫帶大陸性氣候,屬於半乾旱區,年降水量250~350mm左右,年氣候總特徵為:冬季寒冷乾燥,夏季炎熱多雨。年溫度差、日期溫差大。能種植春小麥、馬鈴薯及少量蔬菜。

自然資源

呼倫貝爾大草原是中國當今保存完好的草原,水草豐美,有鹼草、針茅、苜蓿、冰草等120多種營養豐富的牧草,有牧草王國之稱。呼倫貝爾大草原也是一片沒有任何汙染的綠色淨土,出產肉、奶、皮、毛等畜產品備受國內外消費者青睞,連牧草也大量出口日本等國家。它是成吉思汗的出生地,同時這裡也是世界聞名的旅遊勝地。

美麗風光

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是個風光優美、景色宜人的地方,那裡有一望無際的綠色,有延綿起伏的大興安嶺,還有美麗富饒的呼倫湖和貝爾湖。這裡被人們盛讚為北國碧玉,人間天堂。

春天,冰雪融化了。小草飄動著細細的嫩芽,花兒在風中散發著無限的幽香,草原的野草野花開始盛開了,五顏六色的,就像一塊漂亮的地毯,披在呼倫貝爾的大地上。樹木也穿上了綠色的紗衣,春燕歡笑著歸來,整個大草原春意盎然。春天的呼倫貝爾變得萬紫千紅,美不勝收。

夏天這裡空氣清新,氣溫涼爽,是避暑度假的勝地。 一場細雨過後,一覽草原風光。美麗的大草原一眼望不到邊,藍天白雲、碧草綠浪、湖水漣漪、牛羊成群、點點氈房、裊裊炊煙,整個草原清新寧靜。茫茫無際的牧場,傳來悠揚的牧歌,一條彎彎的小河,靜靜地流向遠方。白色的羊群在山坡上吃草。遠遠望去,好像是白雲飄浮在山間,又好似粒粒珍珠撒落在草原上。 微風吹過,草浪滾滾,形成了一片綠色的海洋。牧羊的姑娘,唱著動聽的情歌,揮動著羊鞭,遊走在美麗的草原上。傍晚,夕陽西下的時候,在霞光的輝映下,草原與天連成一片。蒙古包裡響起了委婉動聽的馬頭琴聲,這動與靜相結合的草原美景,怎不叫人心曠神怡。

秋天,這裡是一片金黃的世界。成熟的野果掛滿枝頭,微風吹來,草原翻卷起層層波浪,草香撲鼻,秋風佛過,散發開一陣陣沁人心扉的清香。牧人們忙著放牧,剪羊毛。人們的臉上露出了喜悅的笑容,整個草原好似一幅美麗的金色油畫。

冬天,這裡經常的大雪紛飛,整個大地都變成了瓊雕的草、玉琢的樹。漫天雪花飛舞,給草原穿上了潔白的盛裝。小河也覆蓋了厚厚的雪白棉被,樹枝掛滿了沉甸甸、蓬鬆松的雪球。呼倫貝爾變成了白色的世界,變成了銀裝素裹,白雪皚皚。

呼倫貝爾是世界少有的綠色淨土和人間的樂園.四季風光無限。擁有太多讓人流連忘返的美麗景緻。但最讓人難忘的還是草原的夜色,月光下草原雖然沒有了五彩繽紛,卻多了一片寧靜和神秘,一直延伸在一望無際草原上的路似乎沒有了盡頭。

彎彎的月亮懸掛在那高遠的天空中,雲彩隨著月光的柔曼光影變幻著她輕柔而纏綿的舞姿,夜空中綴滿了繁星,沒有汙染的大氣清晰度極高,星星顯得非常明亮。徐徐清風拂面,月色下的河水靜靜流淌,在月光下依稀閃爍出點點波光。環顧四周,蒙古包閃著點點光亮,草原在夜色中舒展開她寬大的胸懷,以特有的幽靜歡迎遠方的客人。

這裡的夜色最美麗,這裡的夜色最迷人。微風拂人,草香襲人,月光誘人,水波撩人,鳥聲動人。

好一個語言無法形容的草原夜色!置身於她的懷抱,整個人就融入朦朧的夢境之中。

此時,遠處傳來悠揚的馬頭琴聲,近處燃起一堆篝火,幾個姑娘和小夥盡情地歡跳蒙古舞,酣暢淋漓地放聲歌唱,此情此景,真是人生最美好的故事,淺寫著遊子的思念和眷戀。摘自《草原風光秀美 夜色令人陶醉》

代表景點

呼倫貝爾的陳巴爾草原上的莫爾格勒河被當地人稱為第一曲水,此地是以遊牧部落為景觀的旅遊景點。這裡是呼倫貝爾的天然牧場,每到水草豐美的季節,這裡就會聚集很多遊牧的牧民,形成一個自然的遊牧部落。莫爾格勒河畔的金帳汗蒙古部落是依照當年成吉思汗的行帳建成的,再現了當年蒙古部落的風貌。每逢夏季,陳巴爾虎旗走敖特爾的蒙古族和鄂溫克族的牧民們便在這山清水秀、水草豐美的所在,自然形成一個遊牧部落群體。

呼倫湖是絕呼倫貝爾草原的一大美景。站在湖邊一眼望去,看不到邊際。在湖畔常會遇到剛剛還是晴朗的天空轉眼風雲突變,下起了大雨,可西方的太陽並沒有褪去,這是一場難得的"太陽雨"。

草原文化

傳說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草原上風妖和沙魔橫行,地上寸草不生,滴水如金,牧畜瀕於絕跡,牧民屍骨遍地。草原上一個勇敢的蒙古族部落裡有一對情侶,女孩能歌善舞,才貌雙全,叫呼倫;男孩力大無比,能騎善射,叫貝爾。他們為了拯救草原,追求愛情,與草原上的妖魔奮勇搏殺,他們降風妖、除沙魔、施甘露、布生靈,把草原打扮得格外美麗。草原人民為感謝和紀念他們,就把自己的家鄉取名呼倫貝爾。這就是世界三大草原之一呼倫貝爾大草原,行政區劃為呼倫貝爾盟(簡稱呼盟)。

史料記載

從歷史學家翦伯贊著的《內蒙訪古》一書知道了呼倫貝爾草原是中國少數民族的搖籃,中國歷史上的鮮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等,都是在這個搖籃里長大的,又都在這裡度過了他們歷史上的青春時代,都是從這裡向西攻打長城的大門,殺進黃河流域,走上中國歷史舞臺的。呼倫貝爾是中國遊牧民族歷史舞臺的後臺。

民俗風情

活動內容

客人來到草原蒙古包前,純樸的牧民首先要敬下馬酒,敬歌,獻哈達。在蒙古包內,遊人可以品嚐民族小食品,如奶茶、奶幹、奶皮子、奶酪、炒米等。

祭敖包:祭敖包是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動之一。敖包通常設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頭堆成一座圓錐形的實心塔,頂端插著一根長杆,杆頭上繫著牲畜毛角和經文布條,四面放著燒柏香的墊石;在敖包旁還插滿樹枝,供有整羊、馬奶酒、黃油和奶酪等等。

摔跤:摔跤是蒙古族人民最隆重的競技活動之一,700多年前就已成為那達慕大會男子比賽項目。

射箭:弓箭是古代蒙古獰獵的工具和重要的征戰與禦敵武器。早在700年前,蒙古民族就以能騎善射而聞名於世。後來射箭逐漸演變為體育活動,一直流傳至今。

斡日切舞:"斡日切"鄂溫克語意為"天鵝"。翰日切舞是鄂溫克族民間娛樂性的舞蹈。翰日切舞人數不限,男女均可參加。一般是二人對舞,其他人圍觀助興,到了高潮時男女可一起下場,多人齊舞,女子居多。

呂日格仁:"呂日格仁" 即鄂倫春語"舞蹈"。鄂倫春人的舞蹈動作速度都是由慢至快,並以激烈動作結束表演。舞蹈者一般不用伴奏,邊歌邊舞。

草原特殊禮俗

愛畜:汽車在草原行駛中,路遇畜群應早鳴笛,以使畜群早些避開。否則車輛猛然驚畜,牲畜急跑會掉膘。如在草原遇見畜群,汽車與行人要繞道走,不要從畜群中穿過,否則會被認為是對畜主的不尊重。

進包:進入蒙古包要從火爐左側走,要坐在蒙古包的西側或北側,因為東側是主人的起居處。入座時,不要擋住北面哈那(壁)上掛著的佛像。走進蒙古族人家,無論是蒙古包還是磚瓦房,都不可坐在門檻上或踩在門檻上。

敬茶:到牧民家作客或在旅遊點上,主人或服務小姐首先會給賓客敬上一碗奶茶。賓客要微欠起身用雙手或右手去接,千萬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則會被認為是不懂禮節。主人或服務小姐斟茶時,賓客若不想要茶,請用碗邊輕輕把勺或壺嘴一碰,主人便會明白賓客的用意。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傳統方式。通常主人將美酒斟在銀碗、金盃或牛角杯中,唱起動人的蒙古族傳統敬酒歌,客人若是推推讓讓不喝酒,就會被認為是瞧不起主人、不願以誠相待。賓客應隨即接住酒,接酒後用無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爐方向點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會喝酒也不要勉強,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純潔的情誼。


中國最美六大草原——領略草原的遼闊


二、錫林郭勒大草原

錫林郭勒系蒙古語,意為丘陵地帶的河。錫林郭勒盟位於祖國首都北京的正北方、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北與蒙古國接壤,國境線長 1098 公里;東鄰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通遼市、興安盟,西接烏蘭察布盟,南與河北省承德、張家口毗鄰,總面積 20.3 萬平方公里,是距北京最近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全盟轄 9 旗 2 市 1 縣和 3 個自治區級綠色產業開發區,盟內有蒙、漢、回、達斡爾、鄂倫春等 24 個民族,總人口 92 萬。有二連浩特和珠恩嘎達布其兩個陸路口岸,其中二連浩特市為自治區計劃單列地級市,屬國務院批准的沿邊開放城市,是我國連接蒙古國、俄羅斯和中亞、東歐各國的重要大陸橋。

介紹

歷史上的錫林郭勒大草原由五個部落組成,由東向西為烏珠穆沁、浩濟特、阿巴哈納爾、阿巴嘎和蘇尼特五大部落組成。1958 年錫林郭勒盟和察哈爾盟合併成錫林郭勒盟,察哈爾部落也融入到錫林郭勒草原上。其中察哈爾部落是從成吉思汗開始的黃金家族蒙古大汗的住帳部落,阿巴嘎部落是成吉思汗的弟弟別裡古臺的後裔和臣民。他們至今仍然完整的保留著草原遊牧文化與風俗習慣,從服飾、飲食、民居到歌舞、婚嫁、禮儀、節慶等,在整個蒙古民族的歷史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代表性。如正藍旗的奶食加工最為優秀,成為歷代皇帝的貢品;正藍旗的蒙古語被確定為現代蒙古語標準音,即蒙古語的普通語,僅從這一點也說明了錫林郭勒大草原在蒙古歷史文化中的中心地位。這裡有橫貫草原中部的秦燕金古長城與世界著名的元上都遺址,還有典雅莊重的洪格爾巖畫和明成祖五次北征留下的玄石坡、立馬峰;內蒙古四大廟宇之一的貝子廟與祭祀聖地白音查干敖包把宗教與蒙古族文化溶為一體,世界聞名的"恐龍之鄉"通古爾盆地喚起您濤聲依舊。這裡既有一望無際、空曠幽深的壯闊美,也有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動態美;又有藍天白雲、綠草如茵、牧人策馬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美。錫林郭勒大草原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尤其以草原旅遊資源豐富、草原類型完整而著稱於世,即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半荒漠草原、沙地草原均具備,地上植物達 1200 多種。境內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國際生物圈網絡的國家級草原自然保護區--錫林郭勒草原自然保護區。每當盛夏來臨,風光迷人的烏珠穆沁草甸草原是一片綠色的海洋,高貴的芍藥花與美的山丹花爭奇鬥妍,片片白雲在無盡的藍天中飄遊,牧人策馬,牛羊遊動,加上蒙古包縷縷的炊煙與緩緩行駛的勒勒車,定會使溶入大自然的遊人頓感心曠神怡,美不勝收。繁花似錦的灰騰錫勒典型草原重現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景,錫林河九曲十八灣象是飄落在草原上的潔白哈達,足可使您留連忘返

氣候

錫林郭勒草原屬內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地形比較平坦開闊,可利用優質天然草場面積 18 萬平方公里。其地勢由東南向西北方向傾斜,東南部多低山丘陵,盆地錯落,西北部地形平坦,一些低山丘陵和熔岩臺地零星分佈其間。東北部為烏珠穆沁盆地,河網密佈,水源豐富。西南部為渾善達克沙地,由一系列壟崗沙帶組成,多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海拔在 800 — 1200 米之間,寒冷、多風、乾旱,年平均氣溫 1 — 2 ℃,無霜期 90 — 120 天。年降水量從西北向東南為 150 — 400 毫米,屬中溫帶半乾旱、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錫林郭勒盟四季分明,春季氣溫回升迅速,風多風大雨量少;夏季涼爽多雨,雨量變率較大;秋季天氣涼爽,天氣晴朗,風力不大,氣候穩定;冬季漫長嚴寒,總降雪量一般在 10 — 20 毫米。錫林郭勒盟境內河流縱橫,湖泊密佈。河流大多數為內陸河,主要有烏拉蓋河、巴拉根河、錫林郭勒河、高格斯太河;外流河有灤河水系。全盟有大小湖泊 1363 個,天鑲地嵌在遼闊的草原上,總蓄水量 35 億立方米,其中淡水湖 672 個,蓄水量 20 億立方米。較大的湖泊有 4 個:烏拉蓋湖、查干淖爾、白音庫倫諾爾湖、浩勒圖音諾爾湖。

旅遊資源

美麗遼闊的錫林郭勒大草原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尤其以草原旅遊資源豐富、草原類型完整而著稱於世,即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半荒漠草原、沙地草原均具備,地上植物達 1200 多種。境內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國際生物圈網絡的國家級草原自然保護區——錫林郭勒草原自然保護區。每當盛夏來臨,風光迷人的烏珠穆沁草甸草原是一片綠色的海洋,高貴的芍藥花與美的山丹花爭奇鬥妍,片片白雲在無盡的藍天中飄遊,牧人策馬,牛羊遊動,加上蒙古包縷縷的炊煙與緩緩行駛的勒勒車,定會使溶入大自然的遊人頓感心曠神怡,美不勝收。繁花似錦的灰騰錫勒典型草原重現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景,錫林河九曲十八灣象是飄落在草原上的潔白哈達,足可使您留連忘返。當您步入這塊神奇的土地,便可領略到北方遊牧民族的歷史文化

這裡是騎馬馳騁草原體驗遊牧民族風情的最佳場所,也是騎自行車、摩托車或駕四輪驅動車越野旅遊的首選之地。

錫林郭勒盟擁有美麗的草原自然風光、古樸的蒙古族風情以及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眾多的文物古蹟、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宜人的避暑氣候,旅遊開發潛力巨大。近年來,錫林郭勒盟盟委、行署高度重視草原旅遊業的發展,並把它定為三大特色產業之一來抓。依託這些豐富的草原旅遊資源,錫盟先後培育開發了騎馬、乘駝、射箭、坐勒勒車、牧羊,祭敖包、蒙古族歌舞、服飾表演、體驗牧戶生產生活等旅遊項目,推出了“環錫林浩特天然草原遊”、“錫林郭勒國家級草原自然保護區草原生態遊”、“烏珠穆沁草原遊牧部落特色遊”、“阿爾山聖泉康復保健遊”、“草原牧羊遊”、“錫林郭勒草原民俗風情遊”、“草原婚禮遊”、“沙源治理遊”、“元上都遺址探密遊”、“恐龍墓地遊”、“中蒙邊境遊”、“草原那達慕”、“祭敖包”、“森林、沙漠、雪地探險遊”,自行車拉力賽、摩托車、汽車越野賽、狩獵、滑冰、滑雪等等特種專項旅遊。旅遊活動項目獨具特色、豐富多彩。

交通通信

錫林郭勒交通通信便捷,旅遊購物市場活躍。目前錫盟以盟、旗所在地為中心,以國、省公路為主幹,形成了四通八達的鐵路、公路交通網絡,通往各景點的路也基本上實現了黑色路面。錫林浩特鐵路已與集通鐵路線接軌正式通車,每日往返呼和浩特的旅遊列車朝發夕至。錫林浩特飛機場能夠起降波音 737 客機,可直飛北京、大連和呼和浩特,旅遊旺季每日都有航班。 207 國道張家口至錫林浩特段加寬改造與京張高速公路的竣工,大大縮短了京津冀及以南地區的遊客到錫林郭勒大草原旅程的時間,從北京出發陸路方面 4 個小時左右可進入錫林郭勒草原, 7 個小時左右可到達錫林浩特市,北京至錫林浩特航班僅用 40 分鐘即可到達,交通十分便利。盟內通信便捷暢通,並已建成盟、旗(縣)、蘇木(鄉)、嘎查(村)四級農村牧區信息服務網絡,其中 60% 的蘇木(鄉)政府已接通互聯網。電力供應充足,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綜合服務功能不斷提高。旅遊購物市場十分活躍,全盟利用當地產的肉類、乳品、骨、角、毛、瑪瑙、植物及金、銀金屬等開發設計生產出各類風味食品、工藝品、紀念品 400 多種,可滿足不同地域遊客旅遊購物需求。

交通:從北京西直門汽車站有車直達,一般都是下午4、5點左右發車,車程約12小時,車費140元上下。也可先從北京乘火車至赤峰後,再轉乘中巴車前往,汽車車程約10小時,一路上既可看到達裡諾爾湖,又可欣賞草原風光,絕妙的體驗。

開發

錫林郭勒大草原之所以深受世人矚目,就在於它是一個天然的綠色寶庫,擁有無以倫比的草原旅遊生態資源。“十五”期間,錫林郭勒盟將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大力發展草原特色旅遊業,不斷加強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並從政策和資金上給予支持,加大對草原旅遊業的投入。在此基礎上,錫盟今後要以大力發展國內旅遊為基礎,以開發國際旅遊為重點,突出錫林郭勒大草原的獨特自然景觀和濃郁的蒙古族風情,建設符合國際旅遊標準的草原旅遊景區(點)和獨具民族特色的旅遊服務設施,力爭在 2010 年以前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旅遊接待服務體系,成為我國北方新的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草原旅遊地區。


中國最美六大草原——領略草原的遼闊


三、祁連山草原

祁連山的平均山脈海拔在4000米~5000米之間,高山積雪形成的碩長而寬闊的冰川地貌奇麗壯觀。

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的地方,稱為雪線,祁連山的雪線之上,常常會出現逆反的生物奇觀。在淺雪的山層之中,有名為雪山草甸植物的蘑菇狀蠶綴,還有珍貴的藥材--高山雪蓮,以及一種生長在風蝕的岩石下的雪山草。

因此,雪蓮、蠶綴、雪山草又合稱為祁連山雪線上的"歲寒三友"。 祁連山草原,它的代表大馬營草原在焉支山和祁連山之間的盆地中。每年7、8月間,與草原相接的祁連山依舊銀裝素裹,而草原上卻碧波萬頃,馬、牛、羊群點綴其中。

環境

微風吹來,會使人產生返璞歸真、如入夢境的感覺。著名的大馬營草原,地形平坦、水草豐美、蜚聲中外的遠東第一大牧場──山丹軍馬場就建在這裡。

"祁連山草原[1] 的歷史,看起來好像是那麼粗獷,甚至殘酷,但祁連山的本質絕對是溫情浪漫的。祁連山一名就是古代匈奴語,意為"天之山"。

迄今為止,遊牧在這裡的匈奴人的直系後裔--堯熬爾人仍然叫祁連山為"騰格里大坂",意思也是"天之山"。

祁連山下有一片水草最為豐美的草原,那就是夏日塔拉(也叫黃城灘、皇城灘、大草灘)。這裡曾是匈奴王的牧地,回鶻人的牧地,元代蒙古王闊端汗的牧地。夏日塔拉是一片四季分明、風調雨順的草原。清人梁份所著的地理名著《秦邊紀略》中說:"其草之茂為塞外絕無,內地僅有。"作者是將此地看作內地是因為當時遊牧人和農耕人正在爭奪這一地區。藏族史詩《格薩爾》中說這一片草原是"黃金蓮花草原"。而堯熬爾人和蒙古人均稱之為"夏日塔拉",意為"黃金牧場"。

特色物產

祁連山的夏日塔拉草原,東邊是圍繞焉支山的大馬營灘。焉支山氣候溫暖,森林密佈,山崗上長滿了銀白色的哈日嘎納花,山下的川地草原一望無際,天蒼蒼,野茫茫。夏日塔拉東邊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的西嶂-東嶂草原,每當夏季開滿了金色的哈日嘎納花,整個草原一片金黃。溫情厚道的堯熬爾牧人馱著自己的白帳篷黑帳篷、趕著畜群,整個夏營地的期間就在這金色花海中游蕩。"

祁連山的原始森林景區更是風光迷人,立夏之後,山林之中一片一望無際的綠色海洋。祁連山的原始森林區內,有15.7萬公頃,200多萬立方米的森林資源。是青海省較大的林區之一。這裡有雲杉、圓柏、楊樹等林木以及鞭麻、黑刺、山柳等灌木。此外,祁連山的密林雪嶺之中,還有許多遊蕩的鹿群或奔跑,或徘徊其間,野趣濃烈,生態優美。

祁連山的四季從來不甚分明,春不象春,夏不象夏。所謂"祁連六月雪",就是祁連山氣候和自然景觀的寫照。

祁連山中的河谷和窪地,海拔平均3000多米;而祁連山浪峰般的高山頂則在4000至5000米之上。一路之上履冰踏雪,寒風刺骨。但有著使你目不暇接,可盡情觀賞的大自然之美。祁連山的每一個山峰本來就顯得氣勢雄偉,人稱是"石骨崢嶸,鳥道盤錯"。這些由冰雪和石頭凝成的奇形怪狀、稜角分明的脈脊,有如用巨斧劈雕一般。至於因高山上終年積雪而形成寬闊碩長的冰川,那是雪山的一絕!冰川是長年不溶化的,好似披掛在雪山眾神身上的條條潔白的"哈達"。它們千姿百態,躺臥在雪山上,如白虎藏匿,如銀蛇盤繞;在正午陽光的照射下,有如鑽石發出萬簇光芒;在霞光的色染中,冰川則有無法描摹的瑰麗!

祁連山中多河,這是因為在著終年覆蓋的雪山,數不盡的冰川;每當暖季來到,陽光總會融化掉上面的一層冰雪;再加上森林帶的降雨,水源之沛,無疑是眾河不盡之源。

河谷窪地一帶,成片的是野生的柳樹、楊樹,還有叢叢簇簇的刺槐。只是它們均顯得古老、蒼勁而又扭曲,古老得使你無法估算它們的年輪。 從它們中間粼粼流著的八寶河,氣質極不諧調。不過這並不傷八寶河的大雅。

旅遊資源

佳旅遊季節

祁連山的四季不甚分明,春不象春,夏不象夏。所謂"祁連六月雪",就是祁連山氣候和自然景觀的寫照。---最佳旅遊時間:七、八月份。

交通

●從西寧搭公車到祁連要一整天時間,現價36元。(長途汽車站位於建國路北頭,距離火車站以南約600米)

●包車每公里2元,要從西寧開始包,到祁連再想包到越野車就難了。

住宿

●在祁連山區旅行,基本只有在縣政府駐地才有賓館。

●青海湖地區,賓館眾多,設施完善,還有各種風格的帳房旅館。

●在海北、海南的其它重要城鎮,普遍可以找到有星級條件的賓館。

美食

祁連的蘑菇非常有名,許多飯館都有用這裡的特產蘑菇做的菜。藏族、蒙古族、回族等都是熬奶茶的能手,香甜又有營養,可以多喝一些。這裡的藏族食品中,有一種叫做"圖子"的"曲拉點心",甜香可口。

榮譽及稱號

【中國最美六大草原之一】

2005年10月23日,中國最美的地方排行榜在京發佈。此次活動由《中國國家地理》主辦,全國34家媒體協辦的"中國最美的地方"評選活動,歷時8個月,共評出"專家學會組"、"媒體大從組"與"網絡 手機人氣組"三類獎項。"媒體組"與"人氣組"分別以媒體投票及網友、手機用戶投票的方式各產生12個獲獎地方。而由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濃墨重彩推出的"專家學會組"獎項則別具一格,分成了山、湖泊、森林、草原、沙漠、雅丹地貌、海島、海岸、瀑布、冰川、峽谷、城區、鄉村古鎮、旅遊洞穴、沼澤溼地等15個類型。 其中,祁連山草原是被評為中國最美六大草原之一。

【祁連山草原的美麗】

祁連山草原是中國最美麗的草原,祁連山清水秀景如畫,天高雲淡夏如春,巍峨的雪峰捧起潔白的哈達,廣袤的草原鋪展開千里碧毯,讓祁連山的情懷深藏在每個人的心間。

祁連之美,美在山清水秀,更美在奇峰雲霧,"暮雨朝雲幾日歸,如絲如溼人依"。夏季的祁連多夜雨,次日清晨,這濃雲厚霧像一縷縷銀絲素繞在山腰間,忽而又變成滾滾青煙,在山際間飄逸。不經意中,它會滑過你的臉頰,落進你的心田,身臨其境,恍如夢中。天空放晴和歐普山際間的濃霧消失的無影無蹤,深藍的天空中白雲朵朵,心態各異,與這綠草如茵的大草原和成群的牛羊交相輝映,好一派高原獨有的草原風光。


中國最美六大草原——領略草原的遼闊


四、甘南草原

甘南草原面積3758萬餘畝,主要分佈在瑪曲、夏河、碌曲三縣。是黃河首曲最大的一塊生態溼地,也是河曲馬、黑頸鶴、白天鵝、藏原羚鶴梅花鹿棲息的樂土;甘南草原第一大湖尕海湖,像一顆璀璨的寶石,在夏秋時節,這裡草長鶯飛、野花爛漫、蝶飛蜂舞,構成一幅美麗的畫卷;桑科草原以其優良的牧場和歷年舉行盛大的藏傳佛教佛事活動而享譽藏區。在遼闊的桑科草原上,牛羊點點,帳篷星羅棋佈,帳篷上炊煙裊裊,馬背上牧歌飄蕩。這裡設有獨特的藏族風情旅遊項目,遊人科穿上藏族服飾,騎上駿馬或者犛牛,漫遊草原,領略藏族牧民的民俗風情。

概述

甘南州地域遼闊,歷史悠久,境內文物古蹟眾多,自然風光獨特,因少數民族聚居,而風土人情各異,旅遊資源非常豐富。這裡的旅遊資源主要集中在夏河、合作、碌曲和瑪曲,內容以藏族民俗風情、藏傳佛教文化建築和草原風光為主。在遼闊的甘南草原上,牛羊斑斑點點,帳篷上炊煙裊裊,馬背上牧歌飄蕩,遊人可穿上藏族服飾,騎上駿馬或者犛牛,信步漫遊草原,盡情領略藏族牧民的民俗風情。

地理位置

甘南草原位於甘肅省西南部,南臨四川,西界青海。這裡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邊緣,東南與黃土高原相接。

甘南草原以高寒陰溼的高寒草甸草原為主,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年均降雨600~810毫米,年平均氣溫4℃,其中夏季平均氣溫8~14℃。

旅遊景區

甘南草原主要分佈在瑪曲、夏河、碌曲三縣境內,是一片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世外桃源。

瑪曲草原

甘南瑪曲草原位於甘南自治州西南部的瑪曲縣,黃河流經這1萬多平方公里的大草原,自西南入境,從西北出境,形成九曲中的第一大彎曲。在這黃河首曲上,有許多引人入勝的草原景觀,如著名的西梅朵合塘(意為花灘)。

同時這裡也是黃河首曲最大的生態溼地,也是河曲馬、黑頸鶴、白天鵝、藏原羚和梅花鹿棲息的樂土,曾被稱為“亞洲第一牧場”。草原上面積達16.2萬畝的尕海湖,是甘南高原藏族人民心目中的“聖湖”。

桑科草原

除瑪曲草原外,桑科草原也十分著名。桑科草原位於夏河縣城西南1公里處,四周群山環抱,中間是開闊平坦的高山草原。桑科草原有大夏河水從南到北徐徐流過,水草豐茂,風景恬美。

桑科草原歷來是藏族人民的天然牧場。每到夏季,草場碧綠如毯,各色花卉爭奇鬥豔,絢麗多彩,也是一處進行草原旅遊、避暑,體驗藏族遊牧生活、迴歸自然的理想場所。

甘南藏族自治州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於甘肅省西南部,西接青海黃南藏族自治州,南與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相連,東接定西、隴南地區,北連臨夏回族自治州。它地處青藏高原的東北邊緣,地形複雜,地勢西高東低。地貌可分高山草原區、高山森林區和低山丘陵區。高山草原共3758萬畝,佔全州總面積的55.6%。

進入州府合作境內,油菜花的金黃與青稞田的嫩綠相間隔,大地象打潑了的調色板。瑪曲附近,阿瑪尼卿雪線下,無邊的草原開滿鮮花,牛羊象珍珠灑在草原間。有黃河第一灣,攝影天堂郎木寺,黃教第一寺拉卜楞寺。

旅遊指南

甘南草原上洋溢著濃郁的藏族風情和宗教色彩。草原上有插箭節、耍壩子、賽馬節等節慶,還可以和當地婦女跳鍋莊。

在一個叫做阿萬倉的偏僻小鎮上,你可以看到康巴漢子的剽悍俊朗和類似美國西部的野性氣息。


中國最美六大草原——領略草原的遼闊


五、伊犁草原

伊犁大草原發育於亞洲最大山系之一的天山山脈的中天山及其山間盆地,其北、東、南三面環山,西部開口迎接西來溼潤的氣流,成為荒漠區中風景這邊獨好的"溼島",促成伊犁草原完整的垂直帶譜發育。它從高至低依次分佈著高寒草甸、山地草甸、山地草甸草原、山地草原、山地荒漠草原、平原荒漠、河谷草甸,多樣性十分豐富。

概述

2005年10月23日,中國最美的地方排行榜在京發佈。 評選出中國最美的六大草原伊犁大草原位列其中。

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無論是聲名在外的那拉提草原,還是後起之秀的唐不拉草原,抑或是傳統的牧場鞏乃斯草原,伊犁草原均展現出超然絕美的氣質與外表。伊犁河谷是如此的卓爾不群,逶迤千里,生機無限。

傳說成吉思汗西征時,有一支蒙古軍隊由天山深處向伊犁進發,時值春季,山中卻是風雪瀰漫,飢餓和寒冷使這支軍隊疲乏不堪,不想翻過山嶺,眼前卻是一片繁花織錦的莽莽草原,泉眼密佈,流水淙淙,猶如進入了另一個世界,這時雲開日出,夕陽如血,人們不由的大叫“那拉提(有太陽),那拉提”於是留下了這個地名。

那拉提草原是發育在第三紀古洪積層上的中山地草場,東南接那拉提高嶺,勢如屏障,西北沿鞏乃斯河上游谷地斷落,地勢大面積傾斜,山泉密佈,溪流縱橫。緣山腳沖溝深切,河道交錯,森林茂密,莽原展緩起伏,松塔沿溝擎柱,還有氈房點點,畜群雲移,是鞏乃斯草原的重要夏牧場。

那拉提風景區位於新源縣的那拉提鎮鏡內,位於楚魯特山北坡,以那拉提鎮旅遊接待站為核心,包括周圍草原、賽馬場等眾多景點。這裡充滿山村的寧靜與祥和。河谷階地發育明顯,山勢和緩,坡度約11—12度,生長著茂盛的細莖鳶尾群系山地草甸。其它伴生種類主要有糙蘇、假龍膽、苔草、冰草、羊茅、草莓和百里香等。6—9月,各種野花開遍山崗,紅、黃、藍、紫五顏六色,將草原點綴得絢麗多姿。據《新疆統計年鑑》(截止2003年12月31日)記載,那拉提草原哈薩克族人口15298人佔我國哈薩克族總人口的1.13%,是全國哈薩克族人口居住最集中的地區,因此被列入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中國之最)——哈薩克族人口最多的草原。

構成

在伊犁,無論是聲名在外的那拉提,還是後起之秀的唐不拉,抑或是傳統的牧場鞏乃斯,伊犁草原均展現出超然絕美的氣質與外表。伊犁河谷是如此的卓爾不群,逶迤千里,生機無限。

那拉提草原地處楚魯特山北坡,發育於第3紀古洪積層上的中山地草場,東南接那拉提高嶺,勢如屏障。西北沿鞏乃斯河上游谷地斷落,地勢大面積傾斜,山泉密佈,溪流縱橫。緣山腳沖溝深切,河道交錯,森林茂密。那拉提年降水量可達800毫米,有利於牧草的生長,載畜量很高。在歷史上,那拉提草原就有“鹿苑”之稱。這裡也是鞏乃斯草原的重要夏牧場。

唐布拉草原是尼勒克縣境內的喀什河峽谷草原景觀的統稱,得名於以唐布拉命名的大峽谷,是由森林、草原、急流、山石組合的自然景觀區。因為其山谷東側山樑上有塊碩大無比的岩石,恰似玉璽印章,故而得名唐布拉(哈薩克語意為印章)。

唐布拉風景秀美,有森林、草原、飛流、山石等,是伊犁頗負盛名的五大草原之一。著名影片曾在此拍攝外景,從此而聞名。

據說唐布拉有113條溝、113個景。喀什河東西貫通,南北山嶺高懸,斜流頻出,狀如羽翅,水轉景移,頗多秘谷。不少溝谷有天然溫泉,分佈密度是其他山系少見的,具有礦泉浴開發的美好前景。唐布拉因此有著“百里旅遊區”的稱號。這裡有蘊涵出19條溪流的孟克特草原;有小巧玲瓏,晶瑩剔透,素有“小天池”之稱的高山湖泊;有林茂古幽神秘莫測的狗熊溝;有奇峻挺拔,怪石林立的“小華山”;有水溫高、水質好、含多種微量元素、可治療多種疾病的四大溫泉。 巖畫、烏孫古墓群、石門、石橋、怪石點綴其中,讓人驚歎陶醉,而溫涼宜人的氣候更使唐布拉成為全疆聞名的避暑勝地. 在伊犁河谷的東端,則有世界四大河谷草原之一的鞏乃斯草原。

鞏乃斯,蒙語意為“太陽坡”,分佈在新源境內,是新疆細毛羊的故鄉,也是天馬-伊犁馬的著名產地。這裡不僅有地域廣闊、水草豐美,飛流急湍的河流和遮天蔽日的森林,還有中世紀遺留下來的亞歐面積最大、最密集的野生蘋果林以及野杏、沙棘等次生樹種和雪豹、銀狐、雪雞、馬鹿等多種珍貴野生動物。鞏乃斯草原地勢跌宕起伏,氣象萬千。山地草原,河谷原並存春夏秋冬牧場齊備,四季景色俱佳,尤以春色為最。距新源縣城3公里,恰合普河飛瀉而成的恰合普瀑布,呼嘯而下,為鞏乃斯重要的景點之一。

旅遊攻略

那拉提草原風景區現已初具規模,目前景區正在進一步開發,景區、景點的開發應挖內涵、依託自然風景資源優勢,提高旅遊度假的品位和檔次。

每年6月以後,大群的牧畜轉入,進入草原的黃金季節,草原人的各種集會也多在此舉行,所以有人說那拉提是草原集會的勝地。 那拉提哈木斯特滑雪場離新源縣城12公里,距那拉提機場只有兩公里。到了冬季,那一望無際的白雪,連綿起伏的群山與天空緊相連,山與天之間鑲嵌著排排墨綠色的松樹,儼然一幅天然水墨畫。滑雪場上人們或滑雪,或乘雪地摩托觀光,還有成群的孩子坐上雪輪,盡情嬉戲。

伊犁草原廣泛分佈的草原土墩墓、神秘多彩的伊犁巖畫與粗獷風趣的草原石人,堪稱伊犁草原上的“三大文物奇觀”。

草原土墩墓亦稱烏孫土墩墓,在伊犁廣闊草原上分佈著上萬座土墩墓,這些土墩墓大都呈半錐體,多數呈南北鏈狀分佈,或3、5一列,或10多20座一群。最大者底部周長350米,高20餘米。土墩墓封土高大,氣勢宏偉,令人矚目。伊犁河南岸分佈甚多、保存完好。分佈在伊犁的土墩墓群是活躍在伊犁河谷的古代民族的遺存。不僅是伊犁草原上奇特的人文景觀,而且也是瞭解伊犁古代民族的珍貴文物寶庫。

草原石人在水草豐美的伊犁草原上,發現多處大型石雕人像。千百年來,它們屹立在廣闊無垠的草原上,經歷著風風雨雨,被人產稱之為“草原石人”。這些石人,大都選用整塊岩石雕鑿而成。從石人的外形來看,有的雕鑿了全身像,頭部、臉型、身軀都生動逼真,全身穿著衣服佩飾件件可數,雕刻精細,栩栩如生。有的石人僅僅在一塊長圓石上淺刻幾條細線,粗略顯現出臉部的輪廓而已。據史籍記載,曾經顯赫一時的突厥人曾長期活動於伊犁河谷。突厥人死後,按照他們的習俗要停屍帳前,宰殺馬、羊等牲畜祭祀,擇吉日殯葬。墓前往往豎立死者石像。據此,散落在伊犁草原上的一尊尊石人,應該是我國古代突厥人的遺物。

哈薩克族的奶茶、酥油、奶酪、馬奶酒、納仁、燻肉、馬腸子、手抓肉、烤全羊、羊肉串等豐富的草原飲食,令人讚不絕口。只要你到草原來,好客的哈薩克人就會友好地向你捧出一碗香噴噴的奶茶,把你請進氈房喝上一碗馬奶酒,彈起冬不拉,放聲歌唱。

最佳出遊時間 7-10月[1]

交通

那拉提大草原處於218國道與獨庫公路交匯處,向北沿獨庫公路經獨山子至烏魯木齊460公里,行駛約8小時即到;若烏奎高速公路通車後,時間將縮短到7小時;向西走216國道300公里,4小時至伊寧市與312國道連通可達霍爾果斯口岸以及賽里木湖;向東沿216國道300公里直達南疆重鎮庫爾勒市;向南沿獨庫公路240公里到達龜茲古國庫縣,交通非常便利。

從伊寧出發,行車4個小時左右即可到達,或者從新源縣城出發,約110.0公里,2個小時也可到達。哈薩克風情的當地住宿、飲食將是旅遊不容錯過的。

住宿

那拉提渡假村有價格從100-300元的多類住宿條件。

最美草原

中國最美六大草原之一

伊犁草原 2005年10月23日,中國最美的地方排行榜在京發佈。此次活動由主辦,全國34家媒體協辦的“中國最美的地方”評選活動,歷時8個月,共評出“專家學會組”、“媒體大從組”與“網絡手機人氣組”三類獎項。“媒體組”與“人氣組”分別以媒體投票及網友、手機用戶投票的方式各產生12個獲獎地方。而由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濃墨重彩推出的“專家學會組”獎項則別具一格,分成了山、湖泊、森林、草原、沙漠、雅丹地貌、海島、海岸、瀑布、冰川、峽谷、城區、鄉村古鎮、旅遊洞穴、沼澤溼地等15個類型。其中,伊犁草原是被評為中國最美六大草原之一。


中國最美六大草原——領略草原的遼闊


六、科爾沁草原。

科爾沁是著名的蒙古族地域文化--科爾沁文化的發祥地,歷史上科爾沁草原是成吉思汗之弟哈薩爾的領地。蒙古語中,科爾沁的意思是"造弓箭者"科爾沁草原是中國四大草原之一,地處內蒙古東部,大興安嶺南坡,松遼平原西端。即從大興安嶺到松遼平原。

地理情況

地理位置

科爾沁,蒙語意為著名弓箭手。在歷代,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圖哈薩爾管轄的遊牧區之一,位於內蒙古東部,在松遼平原西北端,包括整個興安盟和通遼市的一部分地方。科爾沁草原西與錫林郭勒草原相接,北鄰呼倫貝爾草原,地域遼闊,資源豐富。

科爾沁草原現大部分已變為農耕地以及部分沙地,也有稱科爾沁沙地。它是沿用古代蒙古族科爾沁部落名稱命名。位於北緯42°5′~43°5′ ,東經117°30′~123°30′ 。海拔250~650米,處於西拉木倫河西岸和老哈河之間的三角地帶,西高東低,綿亙400餘千米 ,面積約4.23 萬平方千米 。屬中國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區、通遼市開魯縣、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左翼後旗、奈曼旗、庫倫旗、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突泉縣、科爾沁右翼前旗和赤峰市翁牛特旗、敖漢旗、黑龍江省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吉林省雙遼市、洮南市、白城市等地!

地質構造

地質構造上屬於松遼臺向斜、吉林準褶皺帶和內蒙古褶皺帶三大地質構造單元。第四紀以來草原西部緩慢上升 ,東部輕微下沉 ,由下更新世到全新世相繼沉積了厚達200 餘米的鬆散巖系,組成了坨、甸的物質基礎。

地貌形態

科爾沁草原坨、甸並存 。坨子地是指相對高度2米以上的流動、半流動沙丘和半固定沙丘,土壤為白沙土和黃沙土,植被主要有沙米隱子草、蘆葦、小黃柳、榆樹等。?甸是指相對高度在2 米之內較平緩的沙土地 ,土壤為黃沙土和慄沙土,植被主要有隱子草、羊草、冰草等。甸子地則指分佈在坨、甸地內部及其之間的低溼地,多由各類草甸土組成,植被主要由羊草、寸草苔、地榆、拂子茅、馬藺等組成。 科爾沁草原歷史上曾為河川眾多、水草豐茂之地。據記載,公元10世紀時自然條件是"地沃宜耕植,水草便畜牧"。直至19世紀初科爾沁大部分地區還留有大面積草植被以及森林 。但至19世紀中後期開始 ,因遼河上游地區濫墾、森林砍伐以及移民等諸多因素,導致下游水源嚴重破壞,生態平衡遭到嚴重破壞,曾號稱"平地松林八百里"的赤峰以北而今已成茫茫沙地。由於人類對草原的不合理利用,甸子地不斷縮小,坨子地擴大,沙化面積急劇增加,最終形成了大片沙地。坨甸兩者所佔相對面積為3∶1,生產發展和人類生活受到直接威脅。為防止沙化、草場退化和土壤鹽化,採取了草場封育,翻耕補播、人工種草、引洪淤灌、防止過牧及營造防護林等措施,取得了良好成效。

科爾沁草原是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滿、朝鮮族等多民族聚居區。

歷史沿革

據史書記載, 成吉思汗稱帝后,把蒙古國的全部土地和屬民作為"忽必"份子分給諸弟和功臣時、哈薩爾分得今額爾古納河、海拉爾河流域呼侖貝爾大草原、外興安嶺一帶的廣袤土地。成吉思汗擴編帶弓箭的"豁兒臣"即科爾沁護衛軍。哈撒爾為兀勒都赤(指揮者),負責斡耳朵(大汗營帳)的警衛和警戒的重任. "科爾沁"由軍事機構的名稱逐漸演變成哈撒爾後裔所屬各部的泛稱,形成了著名的科爾沁部。蒙古族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嫩科爾沁、阿魯科爾沁、四子部、茂明安、烏拉特及青海和碩特等部族均屬科爾沁部分支。其中最著名的要數嫩科爾沁部。 是通遼市的駐地,科爾沁區於1999年在通遼市撤盟設市時成立。由此科爾沁也被世人矚目,享有草原明珠·科爾沁的美譽。

明嘉靖三年(1524年), 哈布圖哈薩爾14 世孫奎猛克塔斯哈喇一系為躲避戰亂,率部從世襲領地南遷遊牧於嫩江流域, 嫩科爾沁部名稱由此開始固定。

明崇禎九年(1636年)三月二十日,內蒙古24部49名封建領主與後金滿蒙漢文武官員百餘人在盛京召開大會。共推後金國主皇太極為"博克達徹辰汗",改國號為"大清" 。從此嫩科爾沁所屬四部10旗分左右兩翼會盟於科爾沁右翼中旗境內的哲里木山下。形成哲里木盟,又稱嫩江十旗.這十旗分別是:

右翼:科爾沁右翼中旗:俗稱圖什業圖旗。科爾沁右翼前旗:俗稱扎薩克圖旗 。科爾沁右翼後旗:俗稱公爺旗 。杜爾伯特旗。扎賚特旗。

左翼: 科爾沁左翼中旗,俗稱達爾罕旗 。科爾沁左翼前旗,俗稱賓圖旗 。科爾沁左翼後旗,俗稱博王旗。郭爾羅斯前旗 。 郭爾羅斯後旗。

為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圖哈撒爾後裔孛兒只斤氏,科爾沁有好兒趁、豁爾臣、胡洛真、火兒赤、爾填等多種漢語音譯名見著典籍。科爾沁部原居住在額爾古納河、海拉爾河和呼倫湖一帶。明代中期東遷至嫩江一帶。為區別於同族之阿魯科爾沁,稱為嫩江科爾沁,亦即嫩科爾沁。明正德年間,達延汗之死,導致漠北兀良哈萬戶反叛,發生戰亂。為避戰亂,嫩科爾沁部於嘉靖年南遷到已西遷的兀良哈三衛之地駐牧。明天啟四年(1624),科爾沁部首領與努爾哈赤於伊克唐噶哩坡刑白馬烏牛正式結盟。1626年,努樂哈赤封奧巴為土謝圖汗。1636年,皇太極即皇帝位,改元崇德,定國號為大清。清對蒙古部族實行盟旗制,其時嫩科爾沁又分為科爾沁、郭爾羅斯、扎賚特、杜爾伯特等部。嫩科爾沁按滿洲旗制編為10旗:科爾沁一部6旗,分左右翼各前中後3旗;郭爾羅斯一部2旗,分前後各1旗;扎賚特一部1旗;杜爾伯特一部1旗。這也就是人們所主的"嫩十旗"。旗上置哲里木盟。

歷史上,孝莊皇太后、孝端皇太后、福臨的皇后都是來自內蒙古科爾沁草原的。

東北是清朝的發祥地,也是其祖陵(其遠祖葬永陵,太祖高皇帝努爾哈赤葬福陵,太宗文皇帝皇太極葬昭陵)所在地。康熙皇帝於康熙十年(1671年)第一次到東北巡幸祭祖,從此定下大清皇帝要親自來東北謁陵的祖制。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三次(1671年、1682年、1698年)到東北來祭祖。此後,乾隆四次(1743年、1754年、1778年、1783年)來東北祭祖,嘉慶二次來東北祭祖,道光一次(1829年)來東北祭祖。從道光皇帝1829年到東北來以後,大清皇帝來東北祭祖也就成了"絕後"的一次。由於大清王朝內外交困,江河日下,各地農民不斷起義,外國列強入侵,國無寧日,財力匱乏,道光以後的皇帝很少巡幸,也就沒能把來東北祭祖的這個"祖制"遵從下來。

清朝皇帝來東北祭祖,很少從山海關直接走,多是經過驛道繞到內蒙古、吉林,然後到盛京(今瀋陽)。祭祖活動完後,從山海關返回京師,不走"回關路"。當時出關到內蒙古的驛道有五條,即經喜峰口、古北口、獨石口、殺虎口、張家口出關。喜峰口驛道關外設十六個驛站,經二十個旗,哲里木盟的十個旗全包括其中。古北口驛道關外設有十個驛站,經扎魯特左右翼、巴林左右翼、翁牛特左右翼等和哲盟臨近的九個旗。喜峰口驛道和古北口驛道往往是大清皇帝來東北祭祖的首選線路。因為這兩條線路都經過蒙古部落,通過皇帝的巡幸能夠進一步加深清廷與蒙古各部的感情,同時驛道所經過的克什克騰、翁牛特、喀喇沁、敖漢、科爾沁蒙古諸部地區是天然的圍場。大清盛世的兩位帝王---康熙和乾隆都酷愛行圍打獵。康熙曾經對侍衛說,他一生共射虎135只、野豬132只、鹿數百隻。乾隆一生行圍次數更難以統計了,他最後一次參與指揮打獵時已經是80歲的老人了。他們把祭祖省親、稽查地方、瞭解民情與遊樂狩獵結合在一起,科爾沁草原也就成了他們的必經之地。

乾隆皇帝在位六十一年,四次到東北來祭祖,三次路經科爾沁草原。

乾隆第一次巡幸科爾沁草原。

乾隆繼位後,於乾隆元年(1736年)對東北三祖陵及瀋陽故宮進行了修繕。乾隆二年(1737年)十月工程告竣。乾隆三年(1738年)十一月,乾隆皇帝降旨,決定於乾隆四年(1739年)秋到東北來祭祖。皇帝巡幸很多工作要提前一年準備。皇帝出行不僅有嚴格的護衛制度,而且途經御路也很講究。清代規定,皇帝所經之路的路幫寬三尺,中心正路一丈六,兩旁馬路各七尺,路面要堅實、平整,路面要灑水除塵,排場很大,扈從人員一般不少於一萬二千。乾隆四年,因為風雨不調,收成不好,乾隆改變了主意,"雖行營一切所需,俱系官辦,絲毫不以累民,而沿途經過地方,預先籌備,如米糧草束之類,恐致價值高昂,於民間未便,俟豐稔之年,朕另降諭旨,前往展謁"。這一拖就拖了四年。

乾隆八年七月七日(1743年8月26日),乾隆皇帝帶著皇太后鈕祜祿氏、皇后富察氏及隨員等共一萬二千多人從北京的圓明園起駕,經懷柔、密雲,從古北口出關。名義上是乾隆陪同皇太后來祭祖。十四日到達承德避暑山莊,休息四天後就帶著巡幸隊伍浩浩蕩蕩向內蒙古草原走來,經敖漢旗、奈曼旗、扎魯特左翼旗(今開魯縣一帶)。當時正是禽獸肉質最肥美的秋圍好時節。一路上,草原花香四溢,美景醉人。乾隆興致很高,數百名蒙古王公也前來一路護駕,陪同行圍打獵,八月上旬,到達科爾沁左翼中旗達爾罕王府(舊址在今科左中旗花吐古拉鎮浩日彥艾勒嘎查附近)駐蹕。

乾隆在達爾罕王府駐蹕期間的八月十三日(陽曆9月30日),適逢乾隆皇帝三十三歲生日。清朝有三大節日,即:萬壽節(萬壽節是皇帝的生日,為人君之始)、冬至(冬至為一陽之始)、元旦(清時稱春節為元旦。元旦為一歲之始)屆時要舉國同慶。中國是以孝道治天下的,作為"民之父母"的封建帝王的生日,歷朝都非常重視。在我國,祝壽的風俗開始的也很早,金文中關於"壽"字的寫法就有多種。這說明商周時期已有了祝壽之風。在清代,皇帝的威嚴高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清代諸帝王的生日慶賀禮儀繁瑣、規模盛大,更是前所未有。

乾隆三十三歲的生日慶典在科爾沁草原的達爾罕王府舉辦,這在科爾沁草原有記錄的歷史上,還是唯一的一次。這天,京師與各直隸省都"各建道場,誦經祝壽"京中百官分隊而列,"望闕叩頭"。但乾隆八年萬壽節的"主會場"是在科爾沁草原的達爾罕王府。在這裡,乾隆皇帝大宴蒙古王公。據說慶典的序幕從半夜子時就開始了,折騰了半宿一天,個個都精疲力竭方結束。在這次萬壽節上,科爾沁蒙古王公聯合向乾隆皇帝進獻了"九龍盒"即九九八十一盒食品。食品有:萬字餅、壽字酥、福字餅、祿字酥、吉祥餅、如意酥、福壽餅、鶴年酥、長春餅、百花酥、七星餅、桃花酥、三桃餅、松仁酥、松壽餅、蘋果、百合、鴨梨、廣橙、蜜餞桃脯、蜜餞杏脯、蜜餞果脯、蜜餞雜脯、燻豬肉、燻雞肉、燻鴨肉、燻雜肉,計二十七種,每種三盒,共八十一盒。"九龍盒"的喻意在於九字,九是數目字中最大的數,古人說"天地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焉"蒙古王公以最大的數字向乾隆帝進呈食品,以表示祈祝皇帝萬壽無疆,永久統治。

乾隆選擇在達爾罕王府駐蹕,除體現大清皇帝對科爾沁蒙古的厚愛外,也帶有對第四代達爾罕王羅卜臧袞布家族考察的性質。因為羅卜臧袞布的第三子色布騰巴勒珠爾,九歲時作為備指額駙(皇帝女婿的候選人),正在宮中讀書。色布騰巴勒珠爾聰明伶俐,讀書用功,很受乾隆皇帝的喜愛。這次在科爾沁草原巡幸期間,達爾罕王給乾隆皇帝留下了深刻的美好印象,因此也鑄就了達爾罕王與乾隆皇帝的兒女親緣。乾隆十二年(1747年),也就是乾隆第一次巡幸科爾沁草原之後的第四年,乾隆為三女兒定下了終身大事。把十七歲的固倫和敬公主(孝賢純皇后所生第一女)指嫁給色布騰巴拉珠爾。色布騰巴拉珠爾與固倫和敬公主的婚禮是在皇宮舉辦的,乾隆皇帝親自為他們主婚。

乾隆在達爾罕王府過完生日後,即往東行進,八月下旬,經克爾蘇邊門進入吉林界,九月十六日(陽曆11月1日)才到達他的祖陵去祭典,十月二十五日(陽曆12月10日)返回北京。乾隆第一次東北祭祖總共用了一百零五天。

乾隆第二次巡幸科爾沁草原

乾隆第二次來東北祭祖是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所經路線與第一次的基本相同,也是途經科爾沁草原。這年乾隆四十四歲。同來祭祖的有皇太后鈕祜祿氏和皇后烏拉那拉氏。皇后富察氏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去世後,烏拉那拉氏由皇貴妃晉封為皇后。乾隆名義上也是陪同皇太后來東北祭祖,五月五日(陽曆6月25日)從北京啟駕,經古北口出關後,到承德避暑山莊避暑兩個月。七月五日(陽曆8月22日)從承德出發向蒙古方向進發,在《乾隆帝御製詩》卷五十二、《蒙古風土雜詠·序》中,乾隆是這樣記述的"甲戌(乾隆十九年)東巡,由熱河出中關,即入喀爾沁境,經敖漢、奈曼、土默忒、科爾沁諸部、匝月乃至吉林"。

這次乾隆東巡在科爾沁達爾罕王府"駐蹕數日"。乾隆十七年(1752年)第四代達爾罕王羅卜藏袞布病逝後,由他的三兒子色布騰巴拉珠爾承襲爵位,任科爾沁左翼中旗第五任扎薩克。色布騰巴拉珠爾是乾隆的"乘龍快婿",來到了女兒家,乾隆喜不自勝。面對皇室姻親的科爾沁蒙古王公,乾隆龍顏大悅,詩性大發,覺得這莽莽蒼蒼的草原,綿延萬里的邊陲,由這些皇室姻親的蒙古王公駐牧,屏藩溯漠,是大清最安全的屏障;深感這道"情感長城"比以往歷代統治者用石頭築起的長城要堅固得多。因而,他對太祖高瞻遠矚,制定的與蒙古王公世結國姻的"基本國策",讚歎不已,並寫詩歌頌:

塞牧雖稱遠,姻盟向最親;

嗣徽彤營著,綿澤礪山申。

設候嚴喧沓,清塵奉狩巡;

敬誠堪愛處,未忍視如賓。

乾隆是歷史上詩詞歌賦最多產的皇帝。他在位六十年,做詩四千多首。乾隆說:自己一生最大的習慣就是寫詩,政務以外,用詩"託興寄情,朝吟夕諷"。

乾隆從科爾沁草原經吉林九月五日(陽曆10月20日)到達永陵拜祭。十月十一日(陽曆11月24日)返回京師,共用五個多月時間。

乾隆第三次巡幸科爾沁草原

乾隆第三次到東北來祭祖,是在乾隆四十三年七月二十日(1778年9月10日)在北京起駕,經山海關去,九月二十六日(陽曆11月14日)又原路返回京師,沒有到科爾沁草原來。這次巡幸往返僅用了66天,是來東北巡幸時間最短的一次。

乾隆第四次來東北巡幸是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當時乾隆已是73歲的年愈古稀的老人。乾隆在第三次祭祖時敕命在盛京修建的太廟已經告竣,乾隆要親去盛京主持慶典。《四庫全書》也已修完,乾隆要把它放入盛京故宮的文淵閣收藏。

五月二十四日(陽曆6月23日)乾隆帶皇十五子(即後來的嘉慶皇帝)、皇十一子(成親王)皇十七子(慶親王)從北京啟駕,經古北口,三十日(陽曆6月29日)到承德避暑山莊。乾隆在避暑山莊住了二個多月後,八月十七日(陽曆9月12日)向喀喇沁旗進發,二十三日(陽曆9月18日)到哈那達大營駐蹕,在這裡接見了喀喇沁郡王喇特納第。二十九日(陽曆9月24日)在五里屯大營駐蹕,在這裡乾隆會見了科爾沁左翼中旗的和碩卓哩克圖親王恭格喇布坦、巴林部郡王巴圖。九月一日(陽曆9月26日)乾隆在四堡子東大營駐蹕時觀賞了隨從扈員和蒙古王公子弟們的聯合騎射表演。演武、閱兵、騎射是乾隆歷次巡幸中的主要活動之一,認為這是鞏固政權的必要手段。他時時教誨皇子和官員要重武備,勤騎射,並將此作為嘉獎、擢升官員的條件。我們知道,清王朝在入主中原以前,基本上是個遊牧民族,善騎射,靠武備開國。當年的清軍是一支訓練有素,騎射嫻熟,威力強大的鐵流勁旅。乾隆在巡幸中進行騎射演練,決不單純是遊玩取樂,而是帶有加強武備、檢閱邊疆部隊素質的政治目的。他把三位皇子帶到科爾沁草原既有尋祖認親的想法,也有讓他們走出宮禁,觀察社會,瞭解下情,磨練意志,增長才幹,心繫國家,不耽於安樂,以便日後擔當起治理國家重任的良苦用心。乾隆通過巡幸對皇子進行武備教育,是一種開放式的教育,不是書齋式的教育。它強調親和自然,親身實踐,重視素質的培養和提高。今天看來,仍然不失借鑑意義。

在東大營搞完演武表演後,九月五日(陽曆9月30日)乾隆就直接東行向盛京進發,十日(陽曆10月5日)到達永陵祭拜。在盛京祭拜完祖陵,主持完太廟落成大典後,十月五日(陽曆10月30日),乾隆返回京師。

乾隆通過三次到科爾沁草原巡幸,進一步鞏固了和科爾沁蒙古的姻親和盟好關係,使科爾沁蒙古王公不僅在政治上、經濟上,而且在血統上、心理上都與滿洲貴族建立了牢固的依從關係,科爾沁蒙古為大清王朝的建立、鞏固和發展也做出了重要的歷史貢獻。清王朝對科爾沁蒙古也特殊優禮,位"列內扎薩克二十四部之首",這也是理所應當的。

旅遊資源

科爾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右中旗東北部的新佳木蘇木(鄉)境內,它是一個以保護科爾沁草原,溼地生態系統及棲息在這裡的鸛類、鸛類等珍稀鳥類為對象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可以說,保護區濃縮了科爾沁劃原典型生態的代表類型,較為完整地保留了科爾沁草原生態系統的基本結構,使得人們在保護區內就能夠充分領略整個草原的風貌。

向海自然保護區

它位於白城西南100公里處,是尋找草原和仙鶴的必經要道,到向海自然保護區僅有2個小時的客運班車。去草原深處則要換乘白城到阿爾山的普客列車,午夜1時左右在索倫站下車,再由索倫乘小公共汽車前往滿族屯就可以了。

科爾沁區

科爾沁草原現大部分已變為農耕地以及部分沙地,也有稱科爾沁沙地。它是沿用古代蒙古族科爾沁部落名稱命名。位於北緯42°5′~43°5′,東經117°30′~123°30′。海拔250~650米,處於西拉木倫河西岸和老哈河之間的三角地帶,西高東低,綿亙400餘千米,面積約4.23萬平方千米。屬中國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開魯縣、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左翼後旗、奈曼旗、庫倫旗、原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科爾沁右前旗和赤峰市翁牛特旗、敖漢旗以及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即蒙古貞地區)等轄區。

地質構造上屬於松遼臺向斜、吉林準褶皺帶和內蒙古褶皺帶三大地質構造單元。第四紀以來草原西部緩慢上升,東部輕微下沉,由下更新世到全新世相繼沉積了厚達200餘米的鬆散巖系,組成了坨、甸的物質基礎。

氣候冬寒冷、夏炎熱,春風大。年均降水量360毫米,年際變化較大,年內分配不均,多集中6~8月份,冬季以西北風為主,春秋則為西南風,年均風速3.5米/秒,最大風速可達21.7米/秒,大風日數常達30天左右。大風是沙地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全區日照2900小時,日照率達67%,10℃以上活動積溫3160℃,無霜期140~150天。

科爾沁草原坨、甸並存。坨子地是指相對高度2米以上的流動、半流動沙丘和半固定沙丘,土壤為白沙土和黃沙土,植被主要有沙米隱子草、蘆葦、小黃柳、榆樹等。?甸是指相對高度在2米之內較平緩的沙土地,土壤為黃沙土和慄沙土,植被主要有隱子草、羊草、冰草等。甸子地則指分佈在坨、甸地內部及其之間的低溼地,多由各類草甸土組成,植被主要由羊草、寸草苔、地榆、拂子茅、馬藺等組成。

科爾沁草原歷史上曾為河川眾多、水草豐茂之地。據記載,公元10世紀時自然條件是"地沃宜耕植,水草便畜牧"。直至19世紀初科爾沁大部分地區還留有大面積草植被以及森林。但至19世紀中後期開始,因遼河上游地區濫墾、森林砍伐以及移民等諸多因素,導致下游水源嚴重破壞,生態平衡遭到嚴重破壞,曾號稱"平地松林八百里"的赤峰以北而今已成茫茫沙地。由於人類對草原的不合理利用,甸子地不斷縮小,坨、地擴大,沙化面積急劇增加,最終形成了大片沙地。坨甸兩者所佔相對面積為3∶1,生產發展和人類生活受到直接威脅。為防止沙化、草場退化和土壤鹽化,採取了草場封育,翻耕補播、人工種草、引洪淤灌、防止過牧及營造防護林等措施,取得了良好成效。

科爾沁草原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朝鮮、回族等多民族聚居區。


中國最美六大草原——領略草原的遼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