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活動丨桃源九溪板龍燈,舞出千古風流

民俗活動丨桃源九溪板龍燈,舞出千古風流

民俗活動丨桃源九溪板龍燈,舞出千古風流

3月2日農曆正月十五,桃源縣九溪鎮的板龍燈表演隊伍走入縣城的大街小巷,為市民送去了歡笑和祝福。 


民俗活動丨桃源九溪板龍燈,舞出千古風流

“九溪板龍燈”——龍是漢民族最古老的氏族圖騰之一。遠古時期,人們敬畏自然、崇拜神力,於是就創造了這樣一個能呼風喚雨、法力無邊的偶像,對其膜拜,祈求平安。數千年來,龍在人們的心目中是神秘而又神聖的,並逐漸成為漢民族共同敬仰的圖騰代表。 板龍燈,不象平常所見的龍燈,它是用一塊塊楓木、楠木製作的長2米寬0.13米厚0.03米的木板聯結起來的木板經。上扎彩色燈籠三盞,內裝彩燈;板中下裝手柄,板的兩端各鑿一孔圓眼,相鄰燈板由木楔插入圓孔連接,短的可連數十節,長的可連數百節,便構成氣勢雄偉、千姿百態的板龍燈。

板龍燈表演——板龍燈既可單獨表演,又可與蝦燈舞、蚌舞、鶴舞、獅舞等配套表演。表演活動具有莊重、宏大與壯觀的特徵,把民間習俗與傳說故事融入民間舞板龍燈之中,具有久遠與獨特的藝術特徵。因道具製作的複雜,隊伍的龐大和表演的難度,加上地域的限制,使其門類藝術具有奇特稀有的特徵。

它形式多樣、風格多樣、隊伍可大可小,活動程式可繁可簡,具有多樣與靈活的特徵,可以舞出“福祿壽喜”、“雙龍出洞”、“游龍戲水”、“天鵝抱蛋”、“神龍戲珠”等技巧造型。

民俗活動丨桃源九溪板龍燈,舞出千古風流

近些年來,板龍燈曾多次參加桃花源遊園會、桃花節、福文化節和省第四屆農民運動會以及省八運會開幕式表演,參加縣城、市區春節鬧元宵活動等。1995年12月省文化廳授予桃源縣九溪鄉“(板龍燈)藝術之鄉”稱號。2012年板龍燈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

民俗活動丨桃源九溪板龍燈,舞出千古風流

板龍燈起源——桃源板龍燈初萌於東晉,興旺於李唐,火爆於宋朝,成熟於明初,鼎盛於滿清,完善於當代。

相傳元順帝橫徵暴斂,民不聊生,舉國民眾紛紛揭竿而起。桃源九溪一帶以官坪村蓮花禪寺為聚集點,羅、沙、黃、彭、何姓等族首領響應農民起義,議定以正月十五玩龍燈為名,稱谷龍和蓮花佛祖報夢,說是板龍出山,天下太平,凡十五歲以上男子皆舞龍板。板合則為龍,板拆則為兵器,並約定以燈籠、火銃為號,元宵舉事,後羅公黃公等十餘族長壯烈殉難。起義雖被鎮壓,板龍燈作為對先輩不屈風骨的紀念流傳至今並由此發揚光大。

據《湖南民間舞集成》載:“板龍燈流傳在桃源北部的漆河、九溪、雙溪口等地。傳說參加者可保人丁興旺,五穀豐登。抗日戰爭時,漆河等地耍過二百餘長板,在河灘上狂跑呼叫,勢如排山倒海,甚為壯觀。”

民俗活動丨桃源九溪板龍燈,舞出千古風流

板龍燈另外一個傳說——板龍燈起源於草龍燈。

相傳明永樂二年,羅鼎夫婦從江西吉安前往湖南桃源謀生途中拾得一顆大蛋,孵出一條金色小龍,頓時電閃雷鳴,風狂雨驟,只見屋內紅光一閃,小金龍冉冉飛昇。

當夜,羅鼎在客棧夢見金龍藏身於他家穀倉,大興造谷之事,倉內每日可出稻穀三十六擔。羅鼎非常疑惑,回家次日發現倉內果然出谷三十六擔,每日將滿倉稻穀救濟周圍貧苦農民,一夜便可復原,日後天天如此。明英宗八年,久早不雨,寸草不收,羅鼎開倉賒糧,百姓蜂湧而至,因出谷過量,龍體裸露,古歷六月三十日谷龍氣死於倉底。

為感恩谷龍,羅鼎率眾人裁龍八段,棺槨裝殮,大禮超度,厚葬於下山坪小山嘴上,造其墳,樹其碑,砌以墓圍,並在龍廟重修蓮花觀紀念。因傳說與現實的融合,從此,玩草龍燈便改為玩板龍燈。

明末,九溪鄉官坪村的上山坪專門修築佔地二千四百多平方米的“九層堂”,並請名師塑一龍頭人身老道,端坐於蓮花寶座之上,供奉谷龍影身神位與首領塑像,朝拜至今。據說羅家外甥、明末宰輔、兵部尚書楊嗣昌曾前來看望舅父羅為裳時,曾朝拜谷龍並親筆書賜“龍吟虎嘯”金匾,高懸堂上。

清末每條燈的龍板由八塊、十八塊、八十八塊、一百零八塊、二百八十八塊發展到一千零八塊。

民俗活動丨桃源九溪板龍燈,舞出千古風流

民俗活動丨桃源九溪板龍燈,舞出千古風流

景 觀 橋

板龍燈與桃源東城

為更好傳承桃源本土民俗文化,桃源東城將九溪板龍燈融入到了東城新區的設計當中。未來桃源東城“中國沙畫國際藝術廣場”濱水處,將打造一個可供市民遊玩、休閒的“海灣”休閒沙灘隔水相望的綠島上那座蜿蜒逶迤、氣勢恢宏的景觀橋它的設計靈感就是來源於我們“桃源九溪板龍燈”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