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 其六》,待业人员也如此硬气

不知不觉,这唐朝以前的古诗系列已经写到了近末篇了。

现在社会竞争激烈,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也有处于低谷的时候。

一时失意怎么办?

让我们来看看千年前鲍照的自勉吧!

《拟行路难 其六》,待业人员也如此硬气

《拟行路难 其六》 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拟行路难 其六》,待业人员也如此硬气

《拟行路难 其六》赏析

本篇是《拟行路难》中的第六首,全诗通过失意闲居的生活描述,反映了门阀统治下,出身低微的才士仕途的失意和坎坷,内心的苦闷与彷徨。表现了诗人被压抑的激愤之情以及对当时不合理社会的强烈不满。

全诗分三层。前四句集中写自己仕宦生涯中倍受摧抑的悲愤心情。一上来先刻画愤激的神态,从“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这样三个紧相连结的行为动作中,充分展示了内心的愤懑不平。这一开头劈空而来,犹如巨石投江,轰地激起百丈波澜,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关注。接着便叙说愤激的内容,“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可叹的是大丈夫人生在世,青春易失,有才却不能为国家效力;有翅膀也只能在地上小步慢走,却不能在蓝天上展翅翱翔?

中间六句是个转折。退一步着想,既然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不如丢开自己的志向,罢官回家休息,还得与亲人朝夕团聚,共叙天伦之乐。“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早晨与亲人告别,傍晚再回到亲人身边。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与小儿在床前嬉戏,看妻子在机上织布,尽享天伦之乐。

然而,闲居家园毕竟是不得已的做法,并不符合作者一贯企求伸展抱负的本意,自亦不可能真正解决其思想上的矛盾。故而结末两句又由宁静的家庭生活的叙写,一跃而为牢骚愁怨的迸发。“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自古以来多少圣贤、志士困顿终身,壮志难酬,大多都能甘守贫贱,忍受得了寂寞,何况我辈身世寒微,又是孤高而刚直的人呢?——这两句诗表面上引证古圣贤的贫贱以自嘲自解,实质上是将个人的失意扩大、深化到整个历史的层面,这足以证明现实生活本身的不合理。于是诗篇的主旨便由抒写个人失意情怀,提升到了揭发、控诉时世不公道的新的高度,这是一次有重大意义的升华。

全诗感情慷慨奔放,词采新鲜流丽,音节激昂多变。格调悲怆而不颓唐,失望而不消沉,沉郁中流露洒脱,悠闲中透出不平,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自尊而孤傲的精神状态,堪称鲍照杂言诗的代表作。

《拟行路难 其六》,待业人员也如此硬气

阶层固化?听听来自最讲究门第的南北朝人的说法吧

“寒门难再出贵子”、“阶层固化”之类的说法,近年常出现在国内的各类媒体和网络上,似乎是这十余年来才出现的社会问题。对此,写出了“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这一千古名句的诗人鲍照可有不同意见。

鲍照并非无名之辈。他在他所在的时代,就与当时的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南朝宋世的“元嘉三大家”之一。然并卵,由于鲍照出身寒门,一直仕途蹉跎,官始终是当不大(最大时也只不过是个县令)。——这跟当时的政治制度有关,官场用人的原则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像鲍照身为农民的儿子,继承父业务农是必然的,尽管他又聪明又勤奋又有才学,但做到县级领导也算是到头了。但鲍照不服气啊!私下里经常发泄不满。比如在《拟行路难之四》有“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在《拟行路难之六》里又说“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为啥鲍照就不能当大官呢?前面说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又是怎么回事呢?这得从汉朝以来的门阀和举荐制度说起。

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士族、势族、世家、巨室等。从西汉开始,一些大地主、大官僚和诸侯王,利用家族的力量,世代把持权利和地位,形成了门阀。一直到唐代,门阀都是掌控中国社会上层权力的主要力量。门阀世家在政治和经济上都居于绝对优势地位。

例如你想当官,但两汉时期实行的是察举制,就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很显然,这种方式极易造成人才垄断,地方官员会推荐自己家族的人,以便“抱团取暖”、一荣俱荣。你如果不投靠那些大家族,你连被举荐的机会都没有。

三国时期,曹操为了发掘更多的人才,曾颁布了“求贤令”,但这只是权宜之计。门阀不会容忍底层人才上来撬动他们的跟脚的,所以曹丕继位后,退而求其次,与陈群一起推行了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一直沿用到隋唐科举的确立,这期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大体是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中正产生后,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此表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将各地人才登记其上,表内详记年藉各项,分别品第,并加评语。小中正襄助大中正审核后将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因此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直到隋唐时期,当政者发现门阀已经严重影响了皇权,为了巩固国家政权,大力打击门阀士族,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在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试策”取士的基础上,完善科举制度,这才使寒门之士得到了向上的通道,同时促使了门阀制度的没落。

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余年,是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

14世纪,欧洲来华人士便将中国通过科举,即统一考试的选拔人才模式,向本国做了详细介绍和推荐。此后、法国、美国等许多欧美国家不但把中国的考试制度“拿了过去”,还对科举进行了改造,纳入了智力水平、知识结构、实用技能、心理素质等内容,形成了现代的考试制度。

不可否认,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下层民众要实现阶层的跃升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底层社会的人往往为生计所迫,没办法高瞻远瞩,只能变得目光狭隘,眼界狭窄。但互联网的到来,进一步消除了信息的垄断,扩大了个人信息的传播渠道,给普通人足够的机会让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个时代,虽然出名还是需要金钱与人脉,但比起封建社会,尤其是鲍照所在的时代,普通人“露脸”、发挥才能的机会简直是爆炸式的增长。

所以,与其老是抱怨社会不公、“阶层固化”,还不如自己好好想想如何利用现有条件拼一把,“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拟行路难 其六》,待业人员也如此硬气

《拟行路难 其六》,待业人员也如此硬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