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池上楼》,他是作死能手,李白也是他的死忠粉

今天要讲的这首诗,作者是李白的偶像。

你没看错,是李白的偶像而不是偶像是李白。

他是史上最牛的驴友,也是NO ZUO NO DIE的小能手。

猜出来的同学不要剧透,我们先来看看他的诗。

《登池上楼》,他是作死能手,李白也是他的死忠粉

《登池上楼》 谢灵运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登池上楼》,他是作死能手,李白也是他的死忠粉

《登池上楼》,他是作死能手,李白也是他的死忠粉

这首诗由于典故比较多,所以有必要翻译一下了。

《登池上楼》译文

龙潜于渊,游动的身姿幽闲美妙;雁飞于天,嘹亮的鸣声响彻天地。

冲上云端,却愧对于鸿雁的清越;栖息深川,又怯面于潜龙的英姿。

做官修德,却感觉缺乏官场智慧;退隐耕田,又难以胜任繁重劳力。

为了俸禄,我来到这偏远的海边;因为生病,只能卧看光秃的树林。

倚枕蒙被,不知季节气候的变化;揭帘开窗,暂且一窥春天的来临。

侧耳细听,流水波澜激荡哗啦响;举目远眺,山岭巍峨险峻绿意生。

初春阳光,消除冬季残留的寒风;新生阳气,更替去年积存的阴冷。

池塘春草,不知不觉已渐渐茂盛;园中柳梢,又响起另一种鸟叫声。

看到豳风,忆往昔让我感到伤悲;吟招隐士,伤怀今日隐居的孤寂。

独居生活,容易让岁月无比漫长;远离人群,反让人难以安心静气。

坚持节操,谁说只古人才能做到?避世无忧,如今我已经亲身验证。

《登池上楼》,他是作死能手,李白也是他的死忠粉

《登池上楼》,他是作死能手,李白也是他的死忠粉

《登池上楼》赏析

《登池上楼》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前八句为第一层,主要写官场失意后的不满与当时矛盾的处境。“潜虬”一句喻深藏不露、孤高自赏的生活,“飞鸿”一句喻奋进高飞、声名动世的境界;下面两句说无论前者还是后者,自己都不能做到,深感惭傀。四句中,第三句紧接第二句,第四句远承第一句,诗意连贯而有变化。以上四句用形象的比喻写出自己的困境,但为何会这样,并未交代清楚,所以又有后四句把前四句加以落实。“进德”谓进取功业,施恩德于世人,与“飞鸿”一句相应。——但虽有此志,却是才智不及。这句实际的意思,是说自己耿直守正,乃至受人陷害。“退耕”谓退隐田园,以耕作自资,与“潜虬”一句相应。——自己颇有退隐之心,只是为形势所格,无法实现。如果拒绝赴任,就是公开表示与当权者对抗,极可能招致更大麻烦。下面进一步写自己于无奈中来到这偏僻的海隅,入冬后久卧病床,所对唯有萧索枯瑟之空林。全诗由虚入实,由远及近,气氛渐渐降到最低点。

自“衾枕”以下八句为第二层,写登楼所见满目春色。“衾枕昧节候”紧承前一句“卧疴对空林”而来,写卧病中不知不觉,已是冬去春来,同时自然而然引出下旬“褰开暂登临”。“暂”谓短时间,有抱病强起之意。“倾耳”、“举目”两句,写出诗人对自然风光的极度喜爱。池塘水波轻拍,在倾耳细听之际,令人虑澄意解;远山参差耸立,于放眼遥望之中,使人心旷神怡。眼前是一派景色:“初景”即新春的阳光,正在革除“绪风”即残冬的余风,“新阳”即春代替了“故阴”即冬的统治。“初景”、“新阳”写出总体的感受,是虚笔,下面“池塘”、“园柳”两句,转为近景的具体描绘。诗人捕捉住清新的色彩,清脆的音响,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把欣欣向荣、生机盎然的初春景象展现在我们面前。全诗写到这里,情绪渐渐转向开朗欣喜的暖色调。

最后六句为第三层。开头两句由登楼观春联想到古代描写春景的诗,借用典故表示自己的感慨,情绪又转向感伤。“祁祁伤豳歌”的“豳歌”,指《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是周公在遭受流言、出居东都以避谗害时作的,谢灵用此暗喻自身遭遇。“萋萋感楚吟”的“楚吟”,指《楚辞·招隐士》,其中有“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所谓“感楚吟”,是说有感于隐士的生活。这两句回复到第一层的内容,但并非单纯的重复,而是表示要从困窘的处境中摆脱出来,决心走隐居的道路。接着“索居”“离群”两句,典出《礼记·檀弓篇》。子夏说:“吾离群索居,亦以久矣。”意思是离群索居的生活,使人容易感到岁月漫长,枯索无味,难以安心。这两句指常人想法,也隐约反映了他自己的矛盾心理。最后一句“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中“无闷”语出《周易·乾卦》,意谓大德之人,避世而无所烦忧。坚持节操哪里仅仅是古人才做得到呢?所谓的“遯(遁)世无闷”今天在我的身上已经验证、实践了。这样,诗的情绪便从进退维谷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坚定了走隐居的道路。

全诗以登池上楼为中心,抒发了种种复杂的情绪。这里有孤芳自赏的情调,政治失意的牢骚,进退不得的苦闷,对政敌含而不露的怨愤,归隐的志趣等等,虽然语言颇觉隐晦,却是真实地表现了内心活动的过程。

《登池上楼》,他是作死能手,李白也是他的死忠粉

《登池上楼》,他是作死能手,李白也是他的死忠粉

《登池上楼》,他是作死能手,李白也是他的死忠粉

史上最牛“驴友”——谢灵运

他,是“驴友”中最牛的山水诗人;他,又是山水诗人中最牛的“驴友”,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官二代——谢灵运!

谢灵运出身东晋望族“陈郡谢氏”。八岁时袭承祖父的康乐公,世称谢康乐。

20岁的时候,他已任琅琊大司马行参军,一时声名在外。他是流行的风向标,平时总是穿着非常华丽的衣服招摇过市,这些衣服往往是他自己改进的绝版货。所以,只要他一出现,人们总能看见夹杂着狗仔队的粉丝群疯狂追逐。

他的文才又使他成为一台强力吸粉机。只要他文章一出炉,必定是粉丝大涨,然后大涨的粉丝疯狂点赞,一发不可收拾!

刘宋代晋后,谢灵运爵位由康乐公降为康乐县候,任太子左卫率。他仗着他粉丝多、文才好,又是太子(当时已是宋少帝)的红人。经常在权臣徐羡之面前耍酷、批评攻讦。徐先生一怒之下,把谢灵运踢出了京都(今南京),赶到偏僻的永嘉(今温州)做太守去了。——这让谢灵运卧病一冬。但到了第二年春天病愈,他又写下了一首点赞爆屏的《登池上楼》。

宋文帝刘义隆即位后,谢灵运作为皇帝的故友兼偶像,被顺利地召进了宫。宋文帝有多迷谢灵运?他亲自认证谢灵运的书法和诗文为“二宝”。受此隆恩,谢灵运爆炸了。有一回他在酒后狂言:“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独占八斗,吾占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这就是成语“才高八斗”的由来。虽然他主要是说对曹植的崇拜,但这样等于说“在座的全是辣鸡”,把同事都得罪光了。

那段时间,谢灵运还经常请假,理由是生病了。但他带着家奴们招摇出城,四处闲逛,有时一走上百里,十多天下落不明。文帝被他搞得很没面子,最后忍无可忍,暗示他回家,谢灵运二话不说,立即打了辞职报告。挥一挥衣袖,回到了老家会稽郡始宁县,这里有谢家建的豪华庄园,称为始宁墅(今浙江嵊州市三界镇)。

天高皇帝远,这下谢灵运可以彻底放飞自我了,接下来他展开了一名资深“驴友”真人秀。

谢灵运酷爱登山,但他的目标不是平淡无奇的小山,而是那些幽静险峻的山峰,甚至是高达数十丈的岩峰。他发明了一种木制登山鞋,上山取掉前掌的齿钉,下山取掉后掌的齿钉。这种鞋子便于蹬坡和走泥路,给旅游活动带来极大的方便。这一次又引得粉丝们竟相效仿,他们亲切地称之为“谢公屐”。他的后世粉丝李白也为这双鞋子所倾倒,有诗为证:“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谢灵运是一名探险家,他的探险方式不是背上背个包包,手里拿根手杖,然后找三五驴友闷头小步前进——那样简直low爆了。他就像德军入侵波兰一样,浩浩荡荡集结几百人,逢山开山,遇水则填水。总之,向最密的林前进,向最高的山攀登,一时间无人能够阻挡。他的这种凿山挖湖的推进方式,着实让地方政府伤透了脑筋。有一次,他率领几百壮士,从始宁县的南山伐木开道,直到临海。临海太守王琇闻讯,以为山贼来袭,立马拉响警报、组织兵壮严阵以待。后来得知是谢队长举着小旗在率队游玩,才松了一口长长的粗气。

谢灵运的这种任性终于给他带来了麻烦。有一回他写信给文帝,要把会稽城东的回踵湖放水造私田,皇帝给足他面子,立马签字盖了章。但会稽的孟太守顾及百姓利益,死活不给。这让谢灵运很没面子。于是他又求始宁县的岯崲湖,老孟又没给他面子,气得他到处说老孟坏话。

考虑到两人的矛盾,文帝把谢队长调到了江西去做内使。到了异地,谢队长依旧那么牛。当他的旅游事业正欲席卷江西的时候,他的种种不文明行为被人举报投诉,于是,临川司徒刘义康派人前去捉拿谢队长。俗话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谢队长不但武装拒捕,还不忘写诗发个朋友圈:“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这种直接称颂造反的张良(子房)和不事二君的鲁连的句子也敢写,足以让他被诛九族。谢灵运真是牛到了极点!但谢灵运被捕获后,文帝念于旧情,还是对他网开了一面,发配他去了广州。

谢灵运在广州居住在今海珠区中山大学一带(那里现称康乐园或康乐村,相传便是因他曾居于此而得名)。入广州不久,又被人告发说谢灵运暗中令人购买兵器,结交武士,意图在夺取三江口后反叛——这一次文帝再也忍不了了,宣布判他死刑。临刑前,美髯公谢灵运自愿把自己的长须施舍给广州祇洹寺,用作寺中佛像的胡须,这束美须为僧人所珍视,保存了270多年,直到唐中宗时,才被皇帝的女儿安乐公主毁掉了。

毛泽东评价他道:“此人一辈子矛盾着。想做大官而不能,‘进德智所拙’也。做林下封君,又不愿意。一辈子生活在这个矛盾之中。晚节造反,矛盾达于极点。”很中肯,可以说谢灵运就是仗着自己出身豪门、才华出众,一路花样作死,终于把自己搞死的典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