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语境生存(杜课688期)

全文共1500字,阅读全文大约需要6分钟。

高语境生存

(师生对话)

提问人:莫迪

Q1

前几天有个同学以“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为题表达忠诚之心,老师推荐到网上后,引起了很多非议。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表达?为什么大家又会有那么强烈的议论?

杜骏飞: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这是鲍照的《代出自蓟北门行》。诗是好诗,历朝历代,这类主题都很常见,如果你觉得非常违和,那么,其主要问题是在当前语境的冲突上。


我们知道,广义的语境指一个事件所处在的环境,它既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例如时间、地点、场合、时代、对象,以及社会结构、文化背景、自然环境、语体环境等。


你的同学能写出此句,一定没有考虑到语境的影响。


在中国,不论是写作还是阅读,一定是要考虑语境的,它的价值远大于文本本身。我们的文化,一向是高语境文化,说和写,其真义多在诗外,读和听,也必然要考验神会心领。


对高语境文化的特点,路斯迪格(M.W.Lustig)等学者曾概括如下:

(1)内隐,含蓄;

(2)暗码信息;

(3)较多的非言语编码;

(4)反应很少外露;

(5)圈内外有别;

(6)人际关系紧密;

(7)高承诺;

(8)时间处理高度灵活。


这位表达忠心的同学,不太可能熟悉这类理论,如果今天我要做理论解释,也非长篇大论不可。但身处中国文化之中,就算没有理论修养,下笔之处,也自当意在笔先。至于读者,也不必有理论修养,感性的体验也已足够形成基本认知。


当然,也有可能,作者真心就是这么认为的。但如果是误写了,那么一定是因为学习不好,特别是语文没学好。


语文没学好也算正常,但老师把这样的作文作为范文是不应该的。


不过,还有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写这类作文的同学,语文都不太好?




Q2

浙江传媒学院有一位赵老师,发表了一篇文章《道义担当不能成为稀缺精神》,刊登在《钱江晚报》(2018-10-08),然后就听说他被那个学院处分了,大家都说,翻遍全文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这种情况是不是也是因为高语境所致呢?


杜骏飞:

你很有理解力。如果一篇文章,通篇词句没有问题,还被如此对待,那一定是因为有人认为字里行间有问题。这自然就是语境问题。


但问题在于,如果党报党网都没觉得有问题,人民群众也没觉得有问题,甚至还觉得充满着正能量,偏偏是这个学院领导看出了问题,看出了消极,那就只有一种解释:浙江传媒学院领导拥有着更奇特的高语境。


其实,过高的语境也不是关键问题,问题是所有那些语境里的过度敏感,全体现在消极因素、消极想象、消极意义里了,这就是审读者的语境偏好有问题了。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积极者见积极,消极者见消极,如此而已。

高语境生存(杜课688期)

相关资料


《道义担当不能成为稀缺精神》原文如下

高语境生存(杜课688期)

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副院长 赵思运

高语境生存(杜课688期)

- E N D -

作者:杜骏飞,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杜课”(ID:Dknju201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