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是講什麼?

普賢行願是講什麼?

普賢菩薩的普賢行願,跟一般的修法不同,至少你能夠簡單地提出來。人家假如問你說“普賢行願是講什麼?”普賢講願,地藏菩薩也講願,他們兩個差別在哪裡?我們是講“大願地藏王菩薩”,你怎麼講,我“普賢十大願王”,你一個,我十個,我比你大,不是這樣講,這樣講就沒有意思了。

普賢十大願王,他主要講的就是,第一個特點:一即一切,一個完成,一切完成。十個不是十而已,是講一切,他這個修法是這樣的修法,一成一切成。第二個,在所有的法界因緣當中,或者所有的願力當中,互為主伴,所以我們叫主伴圓明,主與伴,主人跟客人互相的增輝。主人存在,主人怎麼存在?一定有客人,不然不叫主人;這是客人,那就一定有主人。那這一點告訴我們一個很大的特色。

我們一般的概念是指對立。華嚴普賢行願裡面,不講對立,而是講和諧、圓融,可事實上有兩個,我們兩個是分左右、能所、人法,這樣分的對立法。那麼普賢行願也是這樣分,可是這樣分的時候,普賢行願的解釋不同。譬如人法,以人為主,法為輔;或者以法為主,人為輔,都可以。一個主,一個輔。

一般的定義是,人法對立的時候,法是所修,人是能修,以「能修」修「所修」。是這樣的情況。在普賢行願裡面它不這樣講,普賢行願講的是圓融。它怎麼圓融,到底先有法,還是先有人?我們有沒有常這樣問過?到底是我要修法,還是法本來就在一直扣著我?有沒有這種感覺?這個法,我一看就好喜歡,那是法先存在,還是我先存在?

你可能沒有去留意到,在這個時候你會發現,我們可能以法為主,我為輔,然後兩個結合。有些人可能以我為主,以法為輔,兩個去結合。可是一般的說法,人為能修,法為所修,用「能修」思修「所修」,然後達到境界。

華嚴不這樣講,華嚴在人法當中,因為眾生根器有種種差別,有些人要以法為主,有些人要以人為主。你去注意看看,我們學佛當中,有的人是自己在家裡看經,有的人是到處亂跑的。這是兩個極端,在家裡看經的不對嗎?不是,在家裡看經的人,以法為主;在外面跑的人,以人為主。這兩個,你不能說哪個對,哪個錯。但是他們能夠結合的話,一定對!他假如不能結合的話,你會發現,他們會產生痛苦,一定會退心。

你假如說,我在家看的時候,譬如說華嚴,我們讀疏鈔,讀合論,或讀探玄記,華嚴三大部來講,你假如能夠以法藏為指導老師,或清涼為指導老師,或李通玄為指導老師,三個任選一個,這個時候你會發現,學的不是我在學,而是有那麼一個人跟這個法相應,很奇怪,成就的就是這個人。

你到外面去跟人家學也一樣,因為有些人經書一翻開,就暈頭轉向了,那麼你就要出來聽人家講了。你出來聽人家講也是一樣,你要跟他能夠相應,跟他相應之前,對這個法我能不能接納?從接納當中去跟那個人來相應。這樣相應的時候,你是人與法相結合,而不是什麼我修,還是所修,不是那個問題了。

所以它沒有對立性,它只有主伴,以人為主,還是以法為主的情況。你從這裡去下手,就能夠成就。所以以人為主,是以我為主,以法為輔;或者以法為主,以我為輔。你用這種立場去看看,兩者相得益彰。但是你用對立的情況,就不會相得互彰了,你有主客的狀況,對立性很強。所以華嚴講的是主伴圓明。

普賢行願定義相當廣,簡單的我是想說,提這兩個給各位作參考。不是說人家問你,什麼叫做普賢行願?普賢行願很好,我們都是普賢行者。人家問怎麼好啊?很好,我不會講,你去聽師父講就知道了。那講了等於沒講。就像有人問你們學華嚴,華嚴怎麼修?很好,學華嚴就修華嚴啦。你到底有沒有講?你要簡單講一下,我們華嚴怎麼修?你不要講不出來,幾個基本的立足點你把它肯定下來。

擷自《世界成就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