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歲月:我的粉蒸肉趣話

粉蒸肉這一贛系名菜,在四川是非常受歡迎的。不論是高大上的宴席,還是尋常百姓的餐桌,都能見到它的身影。雖說巳無法考證它是何時傳入四川,但至少在清末民初它就已在四川盛行且非常受老百姓的喜好了,這到是有據可查的。

一九一四年,愛國將領馮玉祥將軍帶兵進駐四川,甫從陝西跨入四川北大門廣元時,就完全被四川的富庶及人們大吃粉蒸肉的場景震捍了。馮將軍寫到,在這裡常見轎伕以及其他苦力在小館子裡大吃米粉肉,勞動者有這種享受,在我們北方是極其少見的。在保定府,富有人家只能在喜喪年節的日子才蒸米粉肉,而且只限於招待貴賓,普通人家是吃不著的。由此可見四川天府之國的美稱絕非徒有虛名;四川人對粉蒸肉的喜好也可見一斑。

或許是受代代前輩人的影響,又或許受四川人傑地靈之薰陶。 四川人居家過日子的,大都能自己動手做出肥而不膩,香美可口的粉蒸肉來。 我父親做的粉蒸肉味道就很不錯。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豬肉定量憑票供應,我們家一星期打一回牙祭,每到週末兄妹幾人就眼巴巴地盼著父親的粉蒸肉。 父親把大米,幹辣椒,花椒,三奈,八角等原料配成合適比例,在鍋中炒香後,用石磨磨成米粉,再把肉拌和其中,上蒸籠,架上大火蒸四十分鐘後,熱氣騰騰的粉蒸肉就端上了桌子。揭開蘢蓋,誘人的香味撲鼻而來,喉頭如同伸出利爪急不可待,一場氣吞山河,風捲殘雲般的大會戰瞬間爆發,直到蘢內被掃蕩一空,戰鬥才宣告結束。時至今日,那粉蒸肉的香味,彷彿仍在舌尖縈繞,久久不能散去。

我下鄉後,有一次也學著父親的樣子做粉蒸肉。 院內的大媽聽說後,也端來一碗肉,搭個順風車。我趾高氣揚,胸有成竹的樣子,按照父親的步驟,炒、磨製成米粉,但接下來該怎麼做就搞不清楚了,於是想當然地先在鍋裡摻水,把碗放在鍋中,碗內第一層鋪墊磨製好的米粉,米粉之上,肉均勻排列,蓋上鍋蓋,架上大火蒸。估計時間差不多了,揭開鍋蓋一看,米粉還是乾乾的,肉是肉,米粉是米粉,並未見到預期的效果。覺得可能是時間不夠吧。又蒸,再看還是老樣子,我百思不得其解。

大媽看我半天做不出粉蒸肉,數落到:"你會不會做喲,算了,算了"把肉端走了,弄的我滿臉通紅,十分尷尬。

後來回家問過父親才知道,米粉與肉是要加水拌和均勻的。咳,真是一知半解害死人那。

這件事已過去很久了,但只要一想起來就會從心底裡發出會心的微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