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爲何稱「大蟲」?

“老虎”為何稱“大蟲”?

《水滸傳》中多處把 “老虎”稱為“大蟲”。很多人不禁要問,老虎和蟲子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為什麼把“老虎”稱為“大蟲”呢?

“蟲”,《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蟲子”。其實“蟲”字在古代還寫成“蟲”字,查《康熙字典》引《爾雅·釋蟲》等書注,這是個象形字。“蟲(蟲)”:“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豸”查《現代漢語詞典》意思是:“沒有腳的蟲。”

“老虎”為何稱“大蟲”?

可見在古代“蟲”是指有腳的動物(和現代“蟲子”的意思大不相同),《康熙字典》引書注也為我們作了清楚的解釋:“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為之長;有足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為之長;有鱗之蟲三百六十,而蛟龍為之長;有倮之蟲三百六十,而聖人為之長。”由此可見不論是“天上飛的、地上走的,還是水裡遊的,甚至於人”,只要是有腳的動物,古代都可稱為“蟲”。

因而, 《水滸傳》中的“老虎”就是“有毛之蟲”、“有足之蟲”。而“蟲”的前面為何又加上“大”呢?

“老虎”為何稱“大蟲”?

原來,自古以來“老虎”在民間就被尊為“百獸之王”。《說文解字》注:“虎,山獸之君。”其地位在百獸中可謂至高無上,堪稱老“大”。“大”字,在《現代漢語詞典》裡意思是:“敬辭;(古)同‘太’‘泰’。”可見,古人因對老虎的兇猛產生敬畏之心而尊之為“大”。

“老虎”為何稱“大蟲”?

由此, 《水滸傳》中老虎就因為是“百獸之王(大)”和“有足之蟲”而被稱為“大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