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道文化|四合院:傳統合院式建築

門道提示: 農曆九月二十一

四合院,又稱四合房,是中國的一種傳統合院式建築,其格局為一個院子四面建有房屋,從四面將庭院合圍在中間,故名四合院。

門道文化|四合院:傳統合院式建築

四合院

四合院就是三合院前面又加門房的屋舍來封閉。若呈“口”字形的稱為一進院落;“日”字形的稱為二進院落;“目”字形的稱為三進院落。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進為門屋,第二進是廳堂,第三進或後進為私室或閨房,是婦女或眷屬的活動空間,一般人不得隨意進入,難怪古人有詩云:“庭院深深深幾許”。庭院越深,越不得窺其堂奧。

門道文化|四合院:傳統合院式建築

四合院

四合院至少有3000多年的歷史,在中國各地有多種類型,其中以北京四合院為典型。四合院通常為大家庭所居住,提供了對外界比較隱密的庭院空間,其建築和格局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尊卑等級思想以及陰陽五行學說。

門道文化|四合院:傳統合院式建築

四合院

古代盛行的四合院是廊院式院落,即院子中軸線為主體建築,周圍為迴廊鏈接,或左右有屋,而非四面建房。 晚唐出現具有廊廡的四合院,逐漸取代了廊院,宋朝以後,廊院逐漸減少,到明清逐漸絕跡。

門道文化|四合院:傳統合院式建築

四合院

元明清時期四合院逐漸成熟。元世祖忽必烈“詔舊城居民之過京城老,以貲高(有錢人)及居職(在朝廷供職)者為先,乃定製以地八畝為一分”,分給前往大都的富商、官員建造住宅,由此開始了北京傳統四合院住宅大規模形成時期。 1970年代初,北京後英房衚衕出土的元代四合院遺址,可視為北京四合院的雛形。後經明、清完善,逐漸形成北京特有的四合院建築風格。

門道文化|四合院:傳統合院式建築

四合院

正式的四合院,一戶一宅,平面格局可大可小。房屋主人可以根據土地面積的大小、家中人數的多少來建造,小到可以只有一進,大可以到三進或四進,還可以建成兩個四合院寬的帶跨院的。小者,房間為13間;一院或二院者,房間為25間到40間。廂房的後牆為院牆,拐角處再砌磚牆。大四合院從外邊用牆包圍,牆壁高大,不開窗戶,以顯示其隱秘性。從制式上來說,許多王府和寺廟也是按照四合院的佈局進行設計和建造的。

門道文化|四合院:傳統合院式建築

四合院

四合院雖為居住建築,卻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四合院的營建極講究風水學說,實際是中國古代的建築環境學,是中國傳統建築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也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出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嵌於門簪、門頭上的吉辭祥語,附在抱柱上的楹聯,以及懸掛在室內的書畫佳作,更是集賢哲之古訓,採古今之名句,風雅備至,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有如一座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