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9 驚豔了時光,傳承著文化,這一座隱藏在深山裡的“四合院”有點意思~

驚豔了時光,傳承著文化,這一座隱藏在深山裡的“四合院”有點意思~

驚豔了時光,傳承著文化,這一座隱藏在深山裡的“四合院”有點意思~

經歷80年滄桑風雨,卻舊顏未改,靜居在雲開大山山脈謝仙嶂山下的四合院建築。走進位於陸川縣沙坡鎮仙山·山仄村裡這座具有典型南方風格的四合院,耳聽目聞,你會被這所四合院的建築風格和故事折服......

惊艳了时光,传承着文化,这一座隐藏在深山里的“四合院”有点意思~惊艳了时光,传承着文化,这一座隐藏在深山里的“四合院”有点意思~

陸川縣沙坡鎮仙山·山仄村四合院外景。

建築蘊含著數理玄學

惊艳了时光,传承着文化,这一座隐藏在深山里的“四合院”有点意思~

四合院蘊含著數理玄學。

這座坐南向北的鄉村四合院佈局中後有靠山謝仙嶂,前有榕江河似羅帶環繞,左右為護砂,中間部分堂局分明,地勢寬敞,且有“羅帶水”曲流環抱,形成了一個前方略顯開敞而又相對卦閉的環境。

從事多年建築工作的阮瑞海介紹,山仄村阮家的四合院從平面佈局到內部結構、細部裝修都具有南方特有的風格。阮家的四合院由門庭、照壁、天井、前廳、正廳、正房、周圍廂房等構成。整個建築的各個部分,都是依著一條中軸線對稱排列的,大門從中間進,左右對稱。

四合院粉牆黛瓦的顏色搭配顯得高雅、素淨,指尖劃過土坯粗獷原始的紋理,歲月彷彿也成了觸得著的東西。這座面積並不大的四合院,居然有五個天井。據說這這些天井作為排水和採光之用,從風水格局上來說,就是“四水歸堂”,意為各屋面內側坡的雨水都流入天井。四合院第一進院正房為大廳,院子略開闊,廳多敞口,與天井內外連通。靜靜地站在四合院的天井裡面,抬頭看著那一方靜謐的天空,感受著充滿靈性的時刻。

來源從80年前的一個故事說起

惊艳了时光,传承着文化,这一座隐藏在深山里的“四合院”有点意思~

粉牆黛瓦,80年的時光沉澱,喃喃低語的是人的故事。

四合院的第一個主人叫阮英元,1938年建這座四合院時,他已經50多歲了。他出生於一個貧困農戶家裡,從小在地主家幫放牛,跟人去挑鹽賣。但他的記性極好,心算能力強。村裡有人出外做生意,他也跟著出去。先後去過雲南、貴州等地去做生意。在外奔波十幾年東奔西走做生意,31歲時依舊未成家。

31歲的他掙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回到老家後第一件事情,就是請江西的一位地理先生千里迢迢來到陸川縣沙坡鎮仙山·山仄村幫他找適合建設四合院的地方,之後才娶妻生子。此後,二十多年的時間,他為家庭生活奔波,一邊籌備建設四合院的材料。1938年,阮英元選好日子開始建設四合院。據說下地基的時候,連續燒了十幾捆柴火,火光長時間映紅了當時的仙山·山仄村。

阮英元在山仄村老家建四合院,設計和裝修基本上按照南方四合院模式來建。他設計的四合院有20多間房間,分前後兩座,按照門庭、照壁、天井、前廳、正廳、正房、周圍廂房等構成,整個四合院建築的各個部分,都是依著一條中軸線對稱排列的。結構講究,佈局精巧,房間工整對稱,選擇的建築材料堅固耐用。四合院裡砌牆的泥磚裡有稻穀的穀殼,石灰坯在牆壁上從不開裂。

據阮英元的子孫回憶,阮英元是個心地很善良的人。當年,跟阮英元一起到貴州做生意的一個阮姓兄弟,病逝在他鄉。3年後,阮英元專程到貴州,把這位兄弟的屍骸裝入俗稱“金盎”的缸狀陶甕裡,背在身上,爬山涉水,走了幾個月的路,把屍骸送回這位兄弟的老家埋葬。

阮英元為人豪爽。聽到村裡有人家生孩子,他會叫家人馬上拿家裡最好的食品雞蛋和大米過去問候,好像是他家生孩子一樣重視;看到有乞丐在路邊,他會叫家人拿食品給乞丐吃;看到有人從家門口經過,都會招呼熟悉的或者是陌生的人進來喝水吃飯。在他眼中和心裡,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是可以親近的,無論是誰有困難,他知道了,都會盡自己的能力來幫助。

這座四合院建成20年後,也就是1958年,他離世了。

家風在四合院的歷史中傳承

令人稱奇的是,雖經80年的滄桑歲月,無論是自然災害,還是時代變遷運動中人為的破壞,都沒有能將四合院的結構和格局改變。多年來,四合院僅有過一些簡單的維修外。有人評價說,僅從外觀上看起來,仙山·山仄村四合院更像一個景點。

惊艳了时光,传承着文化,这一座隐藏在深山里的“四合院”有点意思~

阮群生(右)在回憶四合院的點滴。

據瞭解,四合院建好之後,阮英元和家人住進了四合院,他言傳身教,要求子後世孫們不要輕易改變四合院的佈局和結構。後來四合院住的人口多了,房子不夠住了,阮英元的子孫們就到四合院左右兩邊起房子,而原來的四合院一直保持原有形狀和模樣,被當作公共的祖屋來保護。家中有大事要操辦,會先回四合院的祖屋舉行祭拜儀式。

一直以來,阮英元的言行舉止潛移默化影響著兒孫們。他的兒子阮群光曾在村裡當過生產隊長,為人樸實勤快,每天早上5點鐘起來打掃衛生,義務把家裡的四合院和村裡的公共場所打算得乾乾淨淨。阮英元的孫子阮瑞海繼承了家裡的良好家風,讀書出來參加工作後,團結兄弟,帶頭一起闖蕩做生意,互幫互助,家風和睦。到了阮英元的曾孫輩,也常以長輩為榜樣,繼承和發揚光大良好的家風。

如今的四合院,已經變成阮家的祖屋。在他們看來,完好的祖屋、族譜,在一個家族中,是無價的歷史。同根永茂,濃濃親情,他們願意慷慨解囊,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時時維護修繕祖屋,上慰祖先,下撫耆老。

惊艳了时光,传承着文化,这一座隐藏在深山里的“四合院”有点意思~

在四合院中,青苔已悄悄爬上了門。

今年已經81歲的 阮群生是阮英元最小的兒子,如今是這個家族輩分最高的長輩。他認為一個家庭,只有打好了價值觀的底色,才能走得遠。他們阮家的四合院喚起了他們家對於家族、家庭和家風等的美好記憶。保護好這座四合院,也就是秉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阮氏家庭家風的文化情感、講述一段段精彩的家風故事、體現一代代傳承不息的精神堅守,傳遞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惊艳了时光,传承着文化,这一座隐藏在深山里的“四合院”有点意思~

這篇文章太有用了,必須點zan!

採寫:詹麗萍

攝影:張翔

主編:宋建州

你還想知道的這些事

玉林新聞網 玉林日報社新媒體中心 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