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部「日批」網約車,滴滴的「求生欲」是不是過了頭?

交通部『日批』網約車,滴滴的『求生欲』是不是過了頭?


交通部「日批」網約車,滴滴的「求生欲」是不是過了頭?


在通往真正商業『獨角獸』的路上,與建立護城河、上市融資相比,滴滴更應該明確平臺的責任邊界在哪。目前來看,滴滴正在與『人民的獲得感』漸行漸遠。

『空姐乘坐順風車遇害』的案件隨著兇手被發現逐漸進入了尾聲,但因此引發的關於網約車的討論卻愈演愈烈。

當Uber在中國市場『繳械投降』的一刻,包括滴滴創始人程維在內,所有人都認為滴滴贏了,且很難再有同等量級的競爭對手出現。然而,『太平盛世』的日子僅維持了一年,攜程、高德、美團等後來者對獨角獸滴滴發起了局部反攻。


交通部「日批」網約車,滴滴的「求生欲」是不是過了頭?


和與競爭對手的纏鬥相比,更令滴滴頭疼的還有來自交通部對『網約車』的表態,未來政策對網約車將會加強監管,從嚴處理。此外,由於司機抽成過高』以及頻發的安全問題,讓滴滴深處輿論漩渦的中心。對面這些危機,滴滴的『求生欲』顯然是過了頭,甚至拋出『100萬元的懸賞令』,結果引發了更大聲量的質疑。基於以上,所有人不禁會問,滴滴的問題到底出在了哪?

公關救火淪為了火上澆油

一起血案,讓滴滴徹底成為了眾矢之的。

關於事件壹哥不想過多闡述,既然已是悲劇,在裝睡的人面前,再多的憤怒與譴責都是徒勞,只是滴滴的公關救火變成了火上澆油。一紙『100萬的懸賞令』並沒有挽回企業形象,反而再度點燃了民眾的憤怒。

大家譴責滴滴的原因無外乎兩點:第一,在某種程度上講,滴滴作為平臺提供者並沒有做到監管到位,讓不法分子有利可圖。第二,在事件發生後,雖然滴滴有著不可推脫的責任,但發出『100萬的懸賞令』是否有失妥當,網友公開發帖炮轟滴滴,『誰給你的權力在警方還未定性之前就發佈懸賞令?』

面對這場失敗的救火行為,壹哥認為滴滴的槽點主要是因為,當事件發生後,平臺不該試圖將自己定位為『第三方』,真誠的道歉和對『bug』的修補遠比懸賞令更能服眾。

隨後,滴滴也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於5月12日正式下架了順風車業務,宣佈該業務停業自查整改一週,並且再次向受害者家人以及公眾道歉。

上市路或遇波折

自查整改一週後,滴滴順風車業務能否剔除安全隱患暫不知曉,但這次悲劇讓滴滴的形象大跌,在大眾面前如何挽回顏面成為企業亟待解決的問題,因為它還關乎資本市場對滴滴的態度。


交通部「日批」網約車,滴滴的「求生欲」是不是過了頭?


消息人士對《車壹條》透露,日前多部委正在商討出臺網約車的具體管理細則,其中將建立信用積分,如果發生重大安全事件甚至將影響企業的融資與上市。這對於剛剛傳出年內上市的滴滴來講,顯然是極為不利的,安全問題頻發或將成為其上市路上的最大阻礙。

交通運輸部的官網上最近一週幾乎每天都在對網約車問題發表評論。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其措辭極為嚴厲,並且表態非常明確:包容審慎監管不是放任不管、不要把約談當『耳旁風』。在最近的一篇評論《檢驗網約車發展的標準是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一文中,交通部指出『一些網約車平臺公司在發展壯大之後,不是將必要的社會責任扛在肩上,而是挖空心思地侵害司機和乘客利益』,其背後含義令人深思。


交通部「日批」網約車,滴滴的「求生欲」是不是過了頭?


據專業人士分析,交通部的多次表態說明政策層面將會對亂象叢生的網約車行業從嚴治理,而始終處於風口浪尖的滴滴將成為其主要目標,這對於高度依賴市場的滴滴而言,政策的規範或將限制企業的野蠻生長,這也是網約車行業必須要面對的普遍問題。

後來者的分流

如果將政策與自身發展問題視為滴滴的內憂,那麼後來者的分流則成為這個獨角獸的外患。

網約車作為流量平臺催生出的新鮮事物同樣遵守著互聯網行業的規律:行業老大與老二相爭,老三出局。如今在滴滴一家獨大的背景下,後來者們看到了壟斷格局下的市場縫隙。


交通部「日批」網約車,滴滴的「求生欲」是不是過了頭?


依賴補貼與兼併重組建立起的互聯網巨頭,最終丟掉了其賴以生存的“用戶體驗”。超過20%的車費抽成讓滴滴車主對其抱怨深重,『打人事件』以及此次悲劇也讓消費者對滴滴的好感度直線下滑。更加重要的是,補貼催生出來的『潮汐用戶』對品牌忠誠度極低,後來者也可以通過補貼的方式迅速搶佔市場。

比如,美團打車在上海市場迅速崛起的背後就是憑藉比滴滴更高的補貼金額,『前一萬名註冊司機前三個月免抽成』的政策讓許多滴滴司機迅速倒戈。數據顯示,美團打車在正式進入上海市場的第三天,市場佔有率達到了30%,對於亟待收割市場的滴滴最擔心的恐怕就是資本巨頭的湧入。

『雖然滴滴與許多租賃公司簽署過獨家合作的協議,但是一旦其他公司進入北京市場採取更為激進的補貼制度,那麼司機同樣不會排斥,因為市場需求一直都在。』一位網約車行業投資人分析。其實,在滴滴與Uber合併之後,就曾有人建議滴滴為平臺司機提供勞動合同,但過重的資本投入顯然是企業和背後投資人不願意看到的。


交通部「日批」網約車,滴滴的「求生欲」是不是過了頭?


不過,滴滴作為行業的領頭者也在構建自己的競爭壁壘。北京車展前夕,滴滴出行與31家汽車產業鏈企業發起成立『洪流聯盟』,共建汽車運營商平臺。隨後,有外媒曝出,滴滴將與傳統車企大眾成立合資公司。這些都被外界視為滴滴建立護城河的具體操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