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e家親」:細說兩岸新媒體大陸行的「三新」

“两岸e家亲”:细说两岸新媒体大陆行的“三新”

10月31日,首屆海峽兩岸網絡新媒體大陸行聯合報道團記者抵達廣州,參訪科大訊飛。

自1987年臺灣《自立晚報》李勇得、徐璐兩位記者邁出臺灣記者到祖國大陸採訪的第一步始,兩岸媒體已然漸行漸近、漸行漸通,並擔當起加強兩岸,溝通對話、促進兩岸認知認同進而消除誤會達成互諒的重任。

三十餘載,兩岸媒體間的交流不僅進一步打破了兩岸封閉隔絕的狀態,推動了兩岸關係的發展,使兩岸民眾得以重系同胞情感、拉緊精神紐帶、加速心靈契合;兩岸媒體及時傳遞雙方社情民意的工作,也為兩岸經濟、社會進一步融合發展搭設了堅實的橋樑。

今年恰逢改革開放40週年,站在歷史的節點上,由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新聞局舉辦的兩岸間重要新聞交流活動“海峽兩岸網絡新媒體大陸行”於10月啟程。此次活動繼往開來,既是對兩岸媒體人一代又一代努力的承續,又在參訪行程設置、媒體團隊選擇以及群體面向方面體現了別樣的新意。

“新”行程

在大陸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偉大成就的40年中,來自海峽對岸的臺商,也是重要的參與者、建設者、貢獻者和見證者。“海峽兩岸網絡新媒體大陸行”由兩岸50多家網絡新媒體和100多位記者組成聯合報道團,以北京為起點,依序前往天津、上海、江蘇、浙江和廣東等地進行採訪,時間長、地域跨度大,不僅有利於隨行媒體人從經濟、社會、民生等多角度全方位感受大陸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成就,還有利於發現更多兩岸同胞在四十年來風雨同舟、守望相助最終結出豐碩果實的精彩故事。

此外,參訪行程別出心裁,誠意滿滿地向兩岸媒體人展示了大陸的新興產業,包括大陸互聯網企業、高科技發展企業、人工智能和大數據、載人航天、泛娛樂產業、特色民俗文化,以及兩岸經濟文化交流、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和示範點等。此種安排,也體現了希望兩岸媒體人近距離感受並向島內傳遞大陸發展的最新趨勢、最新面貌後,臺灣同胞得以率先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的美好期許。

“新”媒體

此次“海峽兩岸網絡新媒體大陸行”的亮點之一在於對“網絡新媒體”的重視。相對於傳統的報刊、廣播、電視等媒體,以互聯網、手機等為代表的數字化媒體門檻更低,傳播效率更高,且具有靈活性、交互性、專題性等特點。過去信息技術不發達的時代,兩岸媒體追蹤熱點、合作報道、經驗交流的方式不外乎互相派員駐點、內容交換、共同舉辦活動等,比較單一與線性,故時常被臺灣當局的消極應和、甚至粗暴阻撓而打斷。但在“互聯網+”時代,新媒體的特性則有望協助兩岸媒體跨越藩籬,延展交流合作廣度與深度。以2018年8月5日福建晉江向金門供水工程正式通水的報道為例,雖然民進黨當局強行降低通水典禮規格,限制人員前往,試圖淡化通水影響並塞入“反中”宣傳,但兩岸新媒體的網絡直播、視頻放送以及社交平臺的即時發佈卻將金門居民對於“兩岸共飲一江水”的喜悅與期待第一時間、零距離地呈現在了人們面前,使民進黨人的說辭不攻自破。相信在大陸對兩岸新聞交流一貫的支持下,利用發達的信息科技,兩岸媒體人將進一步為兩岸同胞撥開雲霧,實現兩岸完全無需外人帶話、傳話,直接公開、透明對話的局面。

“新”世代

事實上,對網絡新媒體的重視,也代表了兩岸媒體人對主流群體——年輕世代的關注。年輕世代最富有朝氣,最富有夢想,是未來的建設者和領導者。兩岸青年作為互聯網世界的“原住民”,對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的接觸十分有限,認為資訊的表達方式與資訊內容本身同等重要。因此,傳統媒體如何向新媒體轉型,新媒體如何借鑑傳統媒體內容打造的經驗進而吸引更多年輕人的關注,引導兩岸年輕人瞭解對方、理解對方,彼此欣賞、包容,也是“海峽兩岸網絡新媒體大陸行”中兩岸媒體人亟需思考的議題之一。

此次活動廣泛運用互聯網新技術,是兩岸新媒體的首度大規模合作。網絡,一向被稱為“信息高速公路”,那麼兩岸新媒體的合作是否能為我們帶來兩岸間的“高速公路”,從“兩岸e家親”走向“兩岸一家親”呢?還請拭目以待!(作者系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研究生袁樂)

(本文為投稿作品,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