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廁所英雄》,一部有味道的愛情影片

《廁所英雄》,一部有味道的愛情影片

《廁所英雄》改編自真人真事,探討印度農村家庭普遍沒有廁所,婦女必須在野外如廁的現象。

無廁所,不結婚

凱沙夫和人民教師賈耶是相當恩愛的一對,兩人從自由戀愛一直到步入婚姻的殿堂。可當賈耶嫁到凱沙夫家才發現,這是一個沒有廁所的農村,沒有廁所就意味著她必須要在凌晨起床,和村裡其他女人結伴一起去往野外如廁。

無法忍受野外如廁的賈耶對丈夫下了最後通牒,凱沙夫為了賈耶想了諸多解決辦法,從蹭廁所、偷公廁到自己建,但因為家人以及村民的反對,統統以失敗告終。

《廁所英雄》,一部有味道的愛情影片

“沒有廁所就離婚”,聽起來相當戲謔的一個故事,卻改編自真人真事。早在2012年,印度一位名叫安妮塔·納利的新娘,因無法忍受戶外如廁,婚後第四天就從丈夫家出走了,並堅持“沒有廁所就離婚”。一家慈善機構得知此事後,專門為安妮塔·納利建了一間廁所,啟用之日,她才回到了丈夫身邊。

關於這部片子中涉及到尊重女性地位的部分網上評論已經夠多了,今天小編想從另一個角度來聊一聊這部電影。

愛情片裡的社區營造

整場“廁所革命”其實是一次艱難的社區營造。男主所生活的行政村裡,從來沒有人覺得“露天上廁所”“婦女只能半夜結伴去野外上廁所”是一個問題。女主的來到帶來了對這種文化的另一種意見,從而拉開了這場革命的序幕。

在早期社區(印度村落社區應該屬於早期這個範疇)與民眾生活改善的計劃中,社區政策總脫離不了基礎建設方面的意見。然而影片中政府已為各村落規劃好了廁所,村民卻並不領情,為什麼?

因為觀念,而觀念的核心在於文化。

《廁所英雄》,一部有味道的愛情影片

男主提出建設廁所時,他的父親和奶奶都怒斥他“違反傳統文化”。男主在向村委會提出公共廁所的提案時,村長用經文反駁他。

影片中男主弟弟曾經說:文化是什麼?文化是人們口口相傳的東西,沒有實體,卻被大家遵守。

反觀現實中的社區營造,最難的地方在於改變本地居民的老舊觀念,最核心的價值在於塑造社區文化,這是一個環環相扣的行動,每一個設施的改造,每一個活動的舉行,都直指這個部分。

電影前期,男主因為愛情而首先覺悟,成為了“社區積極分子”,努力去改變這一現象。他和女主的一系列行動在中期雖然未能一時得到成效,卻引起了社會輿論的關注。外界的廣泛討論終於打動理所當然墨守陳規的居民,在一大群憤怒的反對者中,有少部分的婦女思考起了“為什麼制定這些規則?為什麼只針對女人?”。

《廁所英雄》,一部有味道的愛情影片

到這一步,社區的居民開始關心自己社區的公共事務,男主和女主不再是孤軍奮戰。這不再是一個村的事情,上升到了整個國家。社區營造立足於社區,關注人的改造,但往大的方面來看,它就是社會改造的排頭兵。我們從小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背景下長大,“修身”是個人,“齊家”是家庭,“治國”是國家層面的,而“齊家”和“治國”之間還有一塊地方公共領域,也就是社區營造。它在培養社區公民,沒有公民,就不會有社會和諧。男主所面對的一開始只是家庭矛盾,而後注意到他的周邊,關注他所居住的故鄉,最後他所解決的是一項國家重大議題。

《廁所英雄》,一部有味道的愛情影片

皆大歡喜的是,向來冥頑不化的凱沙夫父親也轉變觀念,同意在家中修建廁所,這讓飽受相思之苦的凱沙夫和賈耶終於苦盡甘來,破鏡重圓。

《廁所英雄》,一部有味道的愛情影片

在影片最後,片花的部分,影片借男主之口說:修建廁所改造的是我們自己的生活,並不需要政府出錢。

這倒是和我國致力推廣社區自治,鼓勵社區基金的思想如出一轍,畢竟社區營造的最終目的是形成這麼一種社區意識:居民發現問題後自己想辦法解決,而不是等政府來幫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