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傳統文化給良好家風、國風「奠基」

作者 / 童克震

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豐厚經典的國學文化淵源和國學精神支撐,在歷史上可謂幾度風雨、幾度春秋、幾度輝煌。絲綢之路把國學文化延伸至西亞、歐洲,鄭和下西洋把中華文明傳播至臺灣、日本和南亞地區,加之華人加盟世界各地,國學文化就成為世界各國文化元素重要組成部分;因而淮南市開展探討傳統文化與良好家風、國風關係,其意義多元。

國學是民族屹立世界之魂。五千年國學,三千年家國,自從有國那個年代,國學就成為國人的靈魂引領,經過數千年積澱、取精、豐富、弘揚,形成世界仰慕的國學淵源,被世界很多國家學習、研究、借鑑、融揚。西方的“孔子學院”,東方的“孟子學堂”,美洲的“唐人街文化”等,讓國家無上地榮光,讓國民無比地凝聚。從個人學習國學,到家風的塑造弘揚,再到國風的風清氣正,國學與家風有著不可分割的“聯姻關係”。有國才有家,有家更要保衛國,文化作為凝聚人心、智慧開發的軟實力,國學文化自然就成為“保家衛國”的“生產力”和“必需品”。所以,學習國學要從歷史的高度、戰略的高度、家國關係的高度,去保護,去學習,去弘揚,去做大做強。

國學雖“大”,但要從“小”做起。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它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中國歷史上“國學”是指以“國子監”為首的官學,自 “西學東漸”後相對西學而言泛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國學”概念產生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當時 “西學東漸”改良之風正值熾熱,張之洞、魏源等人為了與西學相對,提出“中學”(中國之學)這一概念,並主張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學習西方文明,同時又恢復兩漢經學。國人謂之國學,顧名思義就是立國齊家之學,是中國或華夏曆朝歷代學術文化之總稱。

國學立於國家,服務國家。國家屬於“大家”,個體家庭屬於“小家”,先有“小家”風清氣正人更好,後有國富民強業更旺。“小家”要從國學中“變好”,需從國學中懂得“榮辱知廉恥,道德法尊行,禮儀家國興”,有了良好家風不斷陳襲,家人才能高度“胸懷國學、放眼家國”,一個家庭或家族才能長期形成家庭成員精神、品德及行為的傳統風尚,成為一個家庭或家族靈魂的延續。而家庭是社會、國家的基本細胞,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庭、重視親情,注重家教、家風的養成和傳承,從而讓國家出現數度“繁榮盛世”,歷史上的“光武中興”、“貞觀之治”、“康熙盛世”等,就是國學助推家風、民風、國風純正強盛的歷史範例。

讓傳統國學文化給良好家風、國風“奠基”。時下,國學文化浩蕩世界,淮南作為國學文化高地,正走在弘揚傳統國學文化路上,“國學大講堂”在我市“朵朵花開”,學習國學從小做起正全面啟動,國學助力良好家風環境正在走向高、大、上,義務教育也在向國學發力,這都展現我市的“國學熱”和“家風盛”,以國學樹“家風”鑄“國風”,正在成為淮南文化靚麗名片,故此,學習國學,時不我待;弘揚國學,匹夫有責。

【作者簡介】童克震,男,1969年出生,建築專業畢業,曾進入河北新聞學院深造。是當今國內知名時評人,多家媒體專欄評論作者。現為淮南市作家協會理事、會員,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淮南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會員,鳳台作家協會理事、會員,淮南市收藏協會淮上研發中心鳳台辦事處秘書長等。1990年開始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各類詩歌、小說、散文、雜文等,尤其愛好雜文、評論寫作。自2005年以來,先後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工人日報、中國青年報、法制日報、《文化月刊》、《學習月刊》、南方都市報、南方週末、瞭望週刊、半月談、香港文匯報、香港大公報、美國僑報等300餘家國內外媒體發表評論5000餘篇。現為《珠江晚報》特約財經評論員、《成都網》特約評論員,新華網、人民網、中國網均有《評論專欄》。本地任職為鳳台旅遊局、茅仙洞風景區管理處宣傳部主任,鳳台新聞網、鳳凰臺特約評論員,《河南廣播電臺》、鳳台電視臺《文化生活》頻道特邀評論員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