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称史上最完美的杀人电影,该影片由事实改编,塑造了悬疑经典!

韩国真实事件改编,跟最近的白银事件差不多一样。

堪称史上最完美的杀人电影,该影片由事实改编,塑造了悬疑经典!

网上的对此片的高度评论到了夸张的地步,摘录几位电影界人士的观后感:

“史上最好看的韩国电影”

“毫无破绽的完美电影”

“这样的影片,放眼中国,无一导演有实力拍出。”

“看过这个片子,中国电影真的可以回家休息了。”

“在一流的商业技法中又能加载沉痛的集体反思,这也是韩国电影崛起并在亚洲称雄的重要原因之一”

……

观影是见仁见智的,每人的角度和体会都不会一样,怎样的高度莫衷一是,不过至少可以肯定一点,这确实是部难得的经典佳片。

下着雨的夜

红衣女子

电台缓缓播放着哀伤情歌

这样安静的夜——

一双柔滑细腻的手

导演出一场场变态的奸杀惨象

雨停了,尸体暴露在阳光下

凶手混迹于人群之中,消逝~~

没有人知道他是谁

直到——

下一个雨夜,歌声又响起……

玄而又玄,迷雾重重。

堪称史上最完美的杀人电影,该影片由事实改编,塑造了悬疑经典!

影片开始20分钟,秉承经典韩片风格,节奏缓慢,用悠扬的音乐把人们带回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故事背景中。

闲适的田间风光,大片金黄的稻田,细腻的不厌其烦的场景描写,甚至包括胖探员的家庭生活细节,来往农田的拖拉机,朴实的小镇人民,时有时无的游行示威,军政时期频繁的防空演习,像极了一部反映八十年代南韩军政统治时期的民众生活画卷,让初看的人很难联想到惊悚的连环杀人案。

小镇的2个探员没有接受过系统严格的司法训练,凭直觉和暴力刑讯逼供,原始笨拙的断案方式又好笑又可气,影片开始便弥漫着黑色幽默之风。直到汉城专业的苏探员到来,大学毕业的苏探员满怀着自信与理想,伴随两种冲突的办案风格相互碰撞,案情开始有所突破——

雨夜被害的红衣女子、女子学校的神秘传说、电台播放的悲伤情歌、匿名的点歌人……终于有线索可循,证据环环相扣,剥丝抽茧步步接近真相。观众的呼吸已经被导演控制,甚至到最后,若干巧合已经足以让所有人确凿不疑地相信那个英俊的点歌人就是凶手,虽然要靠证据说话,所以必须等待DNA化验结果,然而此案的真相似乎已呼之欲出。

这时,案情急转直下,高明的导演掌握了观众此时紧张、压抑的情绪,使出一招让情节跌宕起伏,使所有人从守得云开见月明的希望中,又重重地跌入到沉寂的绝望之谷里。

最后一个牺牲者是高中少女,选择青春和死亡这样鲜明的对比,实在来的残酷。少女凋零的生命,令人作呕的死状,未闭合的双眼,和苏探员不久前亲手为少女贴上的创口贴,如今附在一具毫无生气的尸体上,罪恶之手不放过青春的生命,大雨瓢泼而下。

理智冷静的苏探员终于崩溃了,他听到肮脏躲在黑暗中偷偷地冷笑,正义之手毫无力量。他宁愿相信久等的DNA报告只是一纸谎言,他要靠自己终结眼前的罪恶——掏出手枪愤怒的射向疑犯……

堪称史上最完美的杀人电影,该影片由事实改编,塑造了悬疑经典!

十七年后

2003年,成功转型为民主社会的韩国,田间宁静祥和,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昔日的警官已经成为商人,养儿育女,但当他路过当年的稻田时,又经不住走到当年发现第一具尸体的田垦排水管前。

从一个天真的女童口中得知,凶手不久前来过此地。

再继续追问,答案让所有人都为之绝望——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影片以中年朴探员闪着泪光、透着惊愕与茫然的复杂眼神结尾,留给观众的是一个没有答案的结局。

堪称史上最完美的杀人电影,该影片由事实改编,塑造了悬疑经典!

这几秒,被韩国影帝宋康昊诠释的非常精彩。

如果没有最后的十分钟,这部电影也许就没有这么出色。

很多人还是会追问谁是凶手,然而导演此片的重点不在于揭露真相,而给予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凶手就在每天与我们擦肩而过的普通人之中,人人都有可能——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而继续行走;而有一些真相注定无法大白于天下,被黑暗吞没。

如同那个片中经常出现的火车隧道,黑暗冗长,谁也看不到尽头是什么。

堪称史上最完美的杀人电影,该影片由事实改编,塑造了悬疑经典!

【什么是“杀人的回忆”】

《Memories of Murder》很奇怪的名字——缺少主语,或是探员,或是凶手本身。

至于前者,片中2位主角性格迥异。

汉城来的苏探员,思维缜密,善于推理,接受过良好的司法教育,相信靠证据说话。

小镇本土的朴探员,生性鲁莽,暴力逼供,敷衍断案,善于诱供,相信自己的直觉。

他们的情绪却都随着案情推进发生了转变:

当其拍档终因莽撞而被截肢,他凝视那剩下的空荡鞋子与鞋套之后;

当亲眼目睹关键证人被飞驰的火车撞死,他双手溅满鲜血之后;

原先只想草草结案,敷衍诱供的办案心态开始发生变化,开始接受苏探员的科学方式,学习理性教化与相信科学证据。

直到最后,大雨中的苏探员浸透了无助与绝望,举枪的瞬间,朴探员阻止了他。

这时,巧妙的——

二者的性格发生了戏剧化的调换。

所以,最后的视线落在转行从商的朴探员身上,年轻时的他善于为犯罪嫌疑人编造“杀人的回忆”,以取得口供得以破案,一场经历之后,他变换身份又回故地,十七年前的回忆永远不会抹去,同逍遥法外的凶手一起,保存着那些无法消逝的记忆。

这样说来,我便更倾向于后一种说法,即导演在帮助凶手陈述其回忆。

以这样的方式向安然坐于电影院里看这部片子的凶手挑战,来吧,来回忆你的杀人经历,就算你忘了十几年前那些被杀的人,我们没有忘记,更不会允许你忘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