僞滿洲國當時憑什麼成爲亞洲第一大經濟體?

錢包空了怎麼辦


民國時期和滿洲國時期的東北與現如今的東北不一樣,那個時候的東北蘊含著我們很難以想象的能量,在東北最繁榮的時候,它一度成為了亞洲工業經濟的領頭羊、超過了日本本土的發展。


民國工業經濟的繁榮主要與兩層因素有關,其中東北早期的繁榮是張氏父子憑藉著他們的經營鑄就下來的,而東北後期的繁榮則是由於日本重心的轉移打造出來的。

張作霖早期對東北的發展

第一個使東北進入繁榮時期的人物非張作霖莫屬,他這個人是江湖的草莽出身,身邊的大多數跟隨者都是從草莽時期就一直追隨在他左右的兄弟們。

最開始只任用這些草莽兄弟的張作霖相比於民國其他軍閥還沒有太多的不同之處。

但是隨著他起用楊宇霆等有著非凡經營能力的人物之後,他的東北開始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楊宇霆等人給東北注射入新鮮的血液,深深地改變著當時的東北。

而那時東北的繁榮其實也與日本人脫不了多少關係,張作霖和楊宇霆是非常懂得借勢的人。

他們在一邊利用著俄國人、蘇聯人與日本人周旋使得日本人不敢輕易對東北動手的同時,也開始不遺餘力地利用起了日本人先進的技術以及工業能量,發展起了早期的東北。




日本人因為怨恨炸死了張作霖

東北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由張作霖和日本人進行利益交換髮展起來的,當然在這雙方的利益交易中,張作霖還是很有原則的。

交易過程中,張作霖極力地守住東北的利益,使得日本人常常像偷腥的老鼠一樣很難以在他的手中揩到一絲油水。

正因為張作霖所做的這些事情,為他後來被日本人炸死埋下了伏筆。

從我們的角度上來看,張作霖確實是一個很能守得住地方利益原則的人。

但是對日本的人來說,他卻是一個很難纏的交易對手以及經常會反悔的可恨之人。

因此在各種怨恨的增長下,日本人最終再也沉不住氣了,所以他們就選擇了皇姑屯這個地方為設伏點,在這裡埋下了大量的炸藥,在張作霖從北京回到東北的過程中,把張作霖和他所乘坐的那節火車都給炸翻了在地。

張學良時期對東北的發展

張作霖死在日本人手下後,東北的大權轉換,張學良成為了東北的新主人。

張學良在主政東北後,他先是帶領著自己的軍隊和蘇聯人打了一仗。

那一仗張學良敗得很慘,而也正因為這一仗,使得張學良對列強產生了極度的恐懼。

因此在和蘇聯人打完一仗三年後,在日本人突然爆發九一八事變的時候,他才會因為恐懼於日本人的實力而把自己的所有軍隊都撤出了東北。

不過張學良主政東北後,雖然他在兩次面對外國列強時都表現得極為一般,但是在發展經濟和工業方面他還是有著不錯手段的

主政東北後的他繼續延續了自己父親時期的發展,我國第一輛自主生產的汽車就是在張學良時期生產出來的,還有其他各方面的成就也是不言而喻的。

日本人主政東北後的第二春

不過這種狀況並沒有持續多久,在張學良主政三年後,東北就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中,落入了日本人的手中。

日本是一個國土很狹小、資源非常貧瘠的工業國家,雖然他們有著很強的工業水平,但是因為種種原因的限制,他們卻始終沒有積攢出他們強大的力量。

這個時候得到東北的他們就如同得到了一塊稀世珍寶一般,被他們極為看重了起來。

他們除了向這裡派遣上百萬武裝開墾團的農民之外,還通過自己國內的力量,在這裡建設了很多的工廠,在以前東北的基礎上建造了各種張作霖時期所沒有的設施。

在東北發展的最巔峰,東北的工業經濟甚至一度超過了日本的本土,成為了當時亞洲工業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東北在當時就是一塊蓬勃發展的新生土地,而日本則因為他們輸出戰爭力量太過於超壓的原因,所以是有點類似於一塊快要被壓榨乾所有水分的海綿,這才是東北當時會超過日本本土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洗劫下東北工業經濟的崩塌

不過這樣的繁榮並沒有持續多久,在二戰結束前,蘇聯人在美國投下第二顆原子彈的當天,出動100多萬大軍向日本關東軍開戰了。

在他們強大的力量以及日本天皇后來已經投降的情況下,他們很快就擊敗了駐紮在東北的70萬關東軍,佔領下了當時已經先後被張作霖、日本人經營多年的東北。



而蘇聯人在佔領下東北後又做了什麼呢?

他們首先以他們對外的說法搬走了日本人留下的各種軍工業機器,不過在搬走這些軍工業機器以後,他們的貪婪還沒有遏止。

他們繼續以其它東北民間工廠也曾經為日本人服務過的藉口,搬走了東北散落在各地的民間工廠機器。

在蘇聯人的洗劫下,東北曾經輝煌的工業時代開始遠離歷史而去,雖然這個過程中,他們也並不是完全把所有地皮都給鏟走,但是他們僅僅留下的一部分東西,卻使得東北再也無法支撐起其曾經亞洲第一繁榮的稱號了。

而蘇聯人之所以這麼做,除了他們本身對這些工業機器的渴求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們怕在東北留下這些這些機器,會使得我們的力量增長起來對他們造成一定的威脅。

所以說這就是偽滿洲國之所以能成為亞洲第一經濟體的原因,不過這裡面的輝煌只是曾經的輝煌,隨著二戰的結束、隨著蘇聯人的洗劫,東北曾經的輝煌開始變成了如同黃花一般枯萎的過去。


孤客生


1931年,日本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後,東北地區的政權建設與經濟建設提上日程。清末帝溥儀與日本軍國主義者、清遺老遺少等聯合成立了“滿洲國”。“滿洲國”的評價至始至終都被認定為日本軍國主義扶持下的傀儡政權。這一時期的經濟被認為是日本殖民侵略的大後方,完全服務於日本戰爭需要,經濟發展並不被普通民眾認可。然而,整個偽滿洲國時期的經濟發展水平遠遠超出人們的認知。無論在金融、交通運輸、鋼鐵、礦產開發、城市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驕人成績,甚至一度成為亞洲第一經濟體。

當然,偽滿洲國經濟發展是“日滿經濟協同下”有針對性的重點推進工程,它必不可少地帶有鮮明的殖民色彩。可以說是“殖民”與“建設”的雙重奏。這種雙重奏造就出偽滿洲國經濟體的強大,主要體現在頂層規劃設計、重點行業遍地開花、科技教育的鼎力支持、基礎建設的奠基。

一、頂層規劃設計——統制經濟(就是變相的計劃經濟,它不僅是偽滿洲國經濟迅速發展的制勝之道,也是戰後日本吉田茂計劃經濟體制的核心,推進日本經濟騰飛)。1932年日本通過《日滿經濟統制方策要綱》、《滿洲經濟統制根本方策案》、《第一次滿洲產業開發五年計劃》等法案強化“滿洲國”工業發展與日本經濟與軍事需要的“協同發展”。偽滿洲國政府在日人控制的國務院總務廳指導下,制定了《重要產業統制法》、《關於一般產業的聲明》、《鋼鐵類統治法》、《價格等臨時措置法》、《總動員法》、《糧谷管理法》、《特產物專管法》等具體法令,實現從工業結構調整、勞動力資源分配、工業原料供給、工業成品價格保護等方面的全方位統制。1936年至1937年,日本改變日滿經濟統制的“一業一社”制,實行以滿洲重工業開發株式會社(簡稱“滿業”)主導下的“康采恩”制。1937年10月《滿洲重工業會社確立綱要》奠定了滿業綜合經營的“康采恩”制。

二、重點行業強勁發展(日本通過國家直接資本投入方式引導水泥、礦產開發、鋼鐵、鐵路、銀行等重點行業飛躍式發展)。偽滿洲國經濟發展的重點行業是依據偽滿經濟統制政策而新設企業的核心,是具有壟斷性質的特殊公社和準特殊會社,而這類企業即是滿鐵重點投資對象。截止1935年底,設立特殊會社16個,實收資本總額約為27 100萬日元。1941年,滿業直接投資達117,500萬元,統制企業超過30個,基本確立了以滿業為中心的企業體系。日產資本大舉入侵東北,刺激了日本私人資本再次投資熱。到1939年末,奉天工礦業公司共有197個,公稱資本51197萬日元,實繳34312,6萬日元。

上述資本的重點投入極大加快偽滿洲國水泥、交通、煤礦等重點產業的發展。水泥工業由1932年大廠1家,1944年增至14家;1932年水泥產量為10. 879 2萬噸,1937年為86萬噸,1944年更增至114萬噸。從產量來看,各家工場水泥產量在1943年達到峰值,該年東北水泥總產量為150萬噸。鐵路方面主要是由滿鐵直接管理。1935年滿鐵掌握原來分屬9箇中國路局的18條鐵路,總長2,939公里,以及葫蘆島港和營口河北碼頭。、後接辦中東鐵路干支線1 ,7 32.4公里,連同新建鐵路在內,鐵路總局管轄的國有鐵路總長6,857.3公里。到1937年底,錦承、圖佳、虎林、濱北、北黑、京白等各線完成,總長達3500公里。1938年9月,東邊道開發株式會社設立,滿鐵即修築鴨大等路線,從鐵路開發上予以積極援助。鋼鐵方面主要集中在西安(遼源)、北票、阜新、鶴崗、昭和制鋼所、本溪湖煤鐵公司、滿洲制鐵會社等重點公司。

礦工業資本額從1931年的9 400萬元,增到1935年的58 100萬元,5年增加6倍多。從1932-1939年,僅滿鐵經營的撫順、煙臺、蛟河、老頭溝、瓦房店等煤礦,就產煤共達5607. 6萬噸。滿炭在1934年一1937年產煤636.2萬噸。昭和制鋼所的生產能力,1935年至1937年.共生產鋼1 092 226噸鋼片,957 524噸、軌條163 934噸、薄板5 022噸。

三、科技教育的鼎力支持。(偽滿洲國經濟的發展與高等科研院所的前沿性科學實驗密切相關,這些實驗、發明成果也夯實了建國後東北工業基地在共和國中的“長子”地位。) “九一八”事變後,關東軍直接監督指導中央試驗所,其科研也被納入軍備擴張的軌道。科研重點“轉到液體燃料和輕金屬方面。”

科研的主要項目有“繼頁岩油之後的以第二人造石油為目標的煤炭液化,用東北地區南部埋藏的大量礬土頁岩,通過水冶法提煉鋁,利用大石橋的菱苦土生產金屬鎂等。” 滿鐵中央試驗所在煤炭液化、特殊鋼冶煉和輕金屬製造三項科研領域獲得成功,其科研成果也實現了企業化。1934年,滿鐵設立煤炭液化委員會,加抉了研究的步伐,次年在撫順煤礦開設液化工廠建設事務所按中央試驗所方式建設。

1939年初第一期建設竣工投產,煤炭一次加氫液化油試產成功。1941年,一次液化輕油和二次加氫液化油生產工藝獲得成功,生產出汽車和飛機燃料。194 3年6月,滿鐵合併吉林人造石油會社和滿鐵液化工廠,建立滿洲人造石油會社。

四、基礎建設的奠基。(偽滿經濟體的繁榮離不開整個國家內的基礎建設,包括市政建設等)偽滿洲國經濟體的輝煌離不開國內基礎建設的內需拉動,尤其是首都“新京”內大同公園、八大部、宮內府等當下長春市典型旅遊勝地的建設,不僅直接拉動鋼鐵、水泥等供給產業的消費,而且吸引日本、朝鮮、臺灣等不同地區的建築師、工程師、技術師等人才投入工程建設當中,甚至將日本國內無法實施的前瞻性理念、設想都在偽滿洲國內進行實踐、推出了影響全球性行業的變革。例如,風靡世界的“亞細亞”號"特急"快車(就是世界排名第一的高鐵)。全車為了抵禦滿洲地區的大陸性天氣而採用密閉式雙層車窗,全列車配備美國開利公司(Carrier Corporation)製造的空調裝置,以及電動按鈕控制的可調節自動式座椅。

1934年3月1日,亞細亞號首次運行,創造了以7個半小時跑完新京到大連全程701.4公里的紀錄,途中停車只有大石橋、鞍山、奉天、四平4個車站。牽引亞細亞號的太平洋7型機車(當時也叫"パシナ"型)是當時世界上時速最高的蒸汽機車之一,車頭外部呈流線型,動輪直徑達兩米,可裝載37噸水和12噸煤炭,。機車的最高測試時速為130公里,遠遠領先於最高時速95公里的日本鐵道省的機車。


參考文獻

1、肖炳龍:《滿鐵與偽滿經濟研究的若干問題》,《抗日戰爭與中國歷史》;

2、衣保中:《論偽滿時期的殖民地區域經濟一體化》,《吉林大學學報》(社科版),2001年,第4期;

3、解學詩:《評偽滿的經濟“統制”和五年計劃》,《社會科學戰線》,1981年,第3期;

4、關心:《日偽經濟統制與偽滿洲中央銀行的資金籌支》,《求索》,2016年,11期。

5、董長芝:《日本帝國主義對東北工礦業的掠奪及其後果》,《中國經濟史研究》,1995年,第4期。

6、趙士見;《“滿洲國”工業史料概論》,《東北史研究》,2018年,第1期。

朱言論史問答團隊·趙士見撰稿


朱言論史


這是因為東北918事變淪陷之前在張作霖的統治下就已經有了超過南方長江流域的經濟規模,要知道長江流域從洋務運動開始已經發展了三十多年了。東北在張作霖手上已經建立了以鋼鐵煤炭機械製造為主的重工業,以及紡織和農產品加工主為的輕工業體系,並且擁有了國內最先進和完整軍工產業和體系。張作霖還有當時民國最強大的海軍,擁有大小軍艦26艘,甚至用商船改造了中國歷史上第一艘航空母艦——雖然只能起飛兩架艦載機。還有一個很多人不知道的事情,那就是918前的東北還造了中國的第一輛國產汽車“民生牌”汽車!而且這輛汽車的零部件的國產化率高達70%。當時的東北因此也被稱作“中國的魯爾區”(德國的魯爾區是當時世界上工業最發達的地區)。當時瀋陽和大連也是遠東地區最大的國際貿易中心。可以說東北在918之前已經是中國最富庶的地區之一,可惜張大帥苦心經營的這麼大一份家業,被張學良沒兩年就敗完了。而日本人之所以一定要吞併東北,最重要的原因恰恰就是看中了東北的工業基礎,可以用來作為全面侵華的準備基地。

當時東北軍除了海軍外,還有擁有300架飛機空軍,陸軍擁有國內其它軍閥所沒有的60輛FT17雷諾坦克,這些基本在後來都落入了日本人之手。同時一併落入日本之手的還有包括軍用車輛在內的約5000輛各種車輛,約1500門的各種火炮和2000門迫擊炮,4000挺各式機關槍,12萬支各式步槍,還有不計其數的彈藥。但在戰爭時期,再多的物資也很快會消耗完,對中國人來說最大的損失是東北的兵工廠全部落入日本人手裡,這些兵工廠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來的武器,裝備了大量日軍和皇協軍,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日本人把東北當作準備永久佔領的領土和全面侵華的跳板來經營的,到1945年投降前夕從日本來到東北的拓殖者就超過百萬。可以說日本正是利用東北的資源,人力,才得以在六年之後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所以,慘痛的教訓告訴我們,任何時候面對外侮,一寸土地都不能丟。


鹹魚學院


這裡先做一個對比吧,在1932年的時候,東北三省已經開闢了空中航線1.5萬公里,而1949年中華民國全國的空中航線才只有1.14萬公里。1943年,東北三省也是當時的偽滿洲國,公里總里程為6萬公里,而1949年中華民國公路總里程為5.09萬公里。



1945年,東北三省擁有鐵路15479公里,而中華民國全國在1949年擁有的鐵路不過22000公里,是否有人記得,大連機車廠在1940年就造出了運營速度達到130公里的SL-7客運列車,該車常年往返大連和長春之間,其速度與今日中國鐵路線上的特快列車不相上下。

1927,瀋陽就開通了直達歐洲和北美的通訊業務,當時,由北京和上海發出的國際電報都需要先抵達瀋陽,在從瀋陽發往歐美。


1928年,哈爾濱就已經開始出售前往歐洲各國的火車票和飛機票,當年,哈爾濱已有外國商業機構1809家,巴黎,紐約均開設與哈爾濱的直接商業往來,1932年,包括德意志銀行,巴黎銀行,瑞士銀行,美國銀行等在內的34家外國金融企業在東北三省設立分支機構。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局檔案記載,1942年,東北三省城市化率達到23.8%,比1990年中國城市化率高4.84個百分點。1931年,東北三省工業生產總值佔工農業總產值的59.3%,比2003年新中國工業產值佔工農業總產值的比例高1.8個百分點。


根據滿洲國統計,到1943年秋季,東北三省依靠佔中國12%的土地和10%的人口,生產了佔中國93%的鋼鐵,66%的水泥,69%的化工品,95%的機械,78%的電力。

令人遺憾的是如此雄厚的家底,在蘇聯幫助滿洲國人民獲得解放的時候,主要的工業設備被蘇聯當做老大哥帶回蘇聯了。

我想以上數據足以說明當時東北三省是多麼的發達,也是當時亞洲的第一大經濟體,日本也只是由於佔領了東北三省,才有那麼多的底氣和實力去進行四處的侵略。


雯雯聊熱劇


一個重工業發達,資源極其豐富的東北,現在被弄成這個樣子!誰應當對其負責?你們對得起黑土地上純樸的東北人嗎? 大量的煤碳木材石油資源拼命往南方運,對東北的掠奪,反倒培養出了一大批噴東北的二貨們


春之韻華之初


很多人說偽滿洲國之所以能夠成為亞洲第一經濟體,依靠的是日本人佔領以後的建設,觀點是錯誤的,日本人帶給東北同胞的只有苦難,帶給東北的只有災難。東北能夠成為亞洲第一經濟體依靠的是張氏父子主政東北期間的種種措施,日本人無非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罷了。


讓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1932年,東三省開闢的空中航線達到1.5萬公里,而1949年,中華民國空中航行里程除去東三省以外,也只有1.14萬公里。在張作霖,張學良先後掌管東北期間,東北先後修了錦朝,打通,開豐等10條鐵路,張作霖之死也正因為如此觸犯了日本人的利益。俗話說“要致富,先修路”,東北交通如此發達,其經濟發展可見一斑。

張作霖主政東北期間,是民國時期東北發展最快的時候,尤其是任命王永江主東北財政的時候,東北經濟快速發展起來了。當時東北的GDP佔了全國的70%以上,日本的一半。



當然日本人對東北的發展自然也有幫助,可我們要意識到日本人為什麼要發展東北?日本受制於自己的國土面積,優先發展東北是為了更好的吸東北的血。日本人佔領東北以後,把日本本土居民大量遷往東北,數量高達百萬之多,新幹線的前身大連到瀋陽的特快列車甚至日本國內當時都沒有安裝。


一樹梅花一放翁



綠色中國3


真搞笑,我們今天的經濟成就成了執政黨自我吹噓的資本,成了它們一貫正確的證據,滿洲國經濟發展得好算什麼呢?算康德皇帝的政績?算日本鬼子的功勞?所以說以經濟發展的好壞來證明執政黨的正確是完全扯淡的,執政黨是不是又一定的正義性,就看他是不是人民投票選出來的,如果一個執政黨是靠槍桿子、槍口對內來維持自己的統治,那就是暴政,是獨裁者,要被人民和歷史淘汰的,沒有一個能例外,包括它們。


老財家的


問這問題就是瞎幾把扯淡,當時東北才多少人口?亞洲第一大經濟體?東北充其量也就是3000萬人口,中國4億多人,東北的人均產值是中國其他地方的10多倍?可能嗎?日本一億人口,所有的主要工業都在日本本島,東北的經濟總量比日本還高?那人均產值是日本的3倍多,比美國還高一倍?小便你說話能不能經過大腦?先不說當時東北有大量的貧困農村人口,在偽滿洲中國人吃大米都是經濟犯,而日本來東北的開拓團也就是100多萬人,卻創造了比日本本土1億人還高的經濟總量,小便你腦洞還能不能更大?


痕跡48703106


鼓吹偽滿洲國的所謂經濟成就,基本上是日本右翼學者愛乾的事。例如,日本獨協大學有一個名叫中村桀的人,就不遺餘力地鼓吹15年間的“滿洲國”得到的發展和繁榮,他甚至說今天“日本的企業在大連受到歡迎”就是因為“滿洲曾經的繁榮”。

在日本右翼支持下,篡改歷史所編成的《新歷史教科書》中,也對偽滿洲國的經濟建設大加鼓吹和肯定,書中說“滿洲國在五族協和、建設王道樂土的口號下,由於日本重工業的進入,取得了經濟的成長,中國人口顯著的流入。”

實際上,偽滿洲國作為當時日本軍國主義的殖民地,其所有的經濟活動全部是以服務其侵略戰爭為根本目的。現在真正理性的中日學者,在討論偽滿洲國不斷攀升的經濟指標時,都不能認同這是偽滿洲國經濟發展的體現,而認為這更多地是偽滿洲國殖民化程度加劇的體現。

當時日本控制了偽滿洲國的一切經濟資源,銀行、交通、郵電、礦山、海關等等重要資源全被日本人操控。同時,日本人從一開始就在偽滿實行“統制經濟”政策,所謂統制經濟實際上就是計劃經濟。資本主義的計劃經濟基本上就是資本對產業的壟斷,“滿鐵”、“日產”等財閥壟斷著偽滿的一切重要產業。

在推行“統制經濟”的過程中,日本先後制定了《滿洲經濟統制方策》(1933年)、《重要產業統制法》(1937年)、《棉花統制法》(1937年)、《貿易統制法》(1937年)、《鋼鐵類統制法》(1938年)、《米穀管理法》(1938年)、《毛皮皮革類統制法》(1938年)、《物價及物資統制法》(1940年)等等政策,基本上牢牢管控著偽滿的一切經濟活動。

所以說,在這樣的體制下,經濟建設的所謂成果僅僅只有數字上的意義。偽滿的經濟指標越好看,就說明當時生活在偽滿的中國人被壓榨的越嚴重、偽滿地區的資源被掠奪的越嚴重。

很顯然,當時的偽滿洲國只是日本法西斯的戰爭資源的來源,所謂的當時“亞洲第一大經濟體”不過是日本人建設的最為成功的戰爭工廠。當然,偽滿也就當仁不讓地成為當時亞洲中被日本人掠奪最徹底的地區。

日本史學家岡部牧夫就曾清醒地指出:“東北的資源和產品,大批地被日本所掠走。由於強行增產使產業設備老化,民眾的勞動力被無止境地榨取”,“滿洲國所留下的所謂‘近代經濟的基礎’,對新中國來說,只不過是往往起副作用的基礎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