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平邑街道村名的人文自然含义 姜晓彬

当前的平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项事业蓬勃向上,北部旅游片区建设风起云涌,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的深入,以及新旧动能转换先行、高铁平邑站片区等新区的建设实施,一批老地名又将消失,一些新区域又将命名。 为此,萌生了写一写漫谈平邑街道村名的人文自然含义的文章。正所谓,大千世界,无处不文化,“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平邑县平邑街道办事处许多村名,都蕴含着深厚文化。

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平邑这块热土,素享“枕东山,襟泗水”、“圣人化行之邦,贤人钟毓之地”的盛誉,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村庄是农村民众聚居的地方,有固定的位置,有各自的名称,这样才便于人们交往和信息传递以及政府的行政管理。从村名的字面含义看,还是一种载体,反映了地域的历史文化、民众的思想信仰、道德伦理观念和所处的自然环境等。以平邑县为例,据1997年《平邑县志 村庄》载,平邑县时有自然村1258个(划为1058个行政村),其中以姓氏命名的村庄有455个,约占村庄总数的36%,这些村庄多因原始住户的姓氏得名。含有历史文化因素的村名有140个,约占总数的11%。这样的村庄虽然少,却反映了县域的悠久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人们对崇高道德思想的向往追求。以山水林泉等自然因素命名的村庄有663个,约占总数的52%,从中可以看出县境的地理面貌和自然环境。

漫谈平邑街道村名的人文自然含义 姜晓彬/图文

乡村汪塘 2005年8月11日摄于平邑街道晗哺庄

地域历史的佐证

颛臾村,为颛臾国遗民所建居。颛臾,伏羲后裔,夏商时期为方国,春秋时为鲁国附庸,其国土大致在今蒙阴县南境、平邑县北境一带,蒙山主峰在其境内,周先王命其主祭蒙山。《论语?季氏》载,鲁国权臣季孙氏要想讨伐颛臾,当时孔子弟子冉有、子路为季氏家臣,将此事告知孔子,遭到孔子反对,孔子说:“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辩解说:“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严厉批评了冉有的强词夺理,并讲了一番道理后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祸起萧墙”这一成语即源于此。因冉有说过颛臾“固而近于费”,因此后人将颛臾城也叫固城,其附近之固城村即因此而得名。颛臾国被何人所灭,史无记载,有的说灭于齐,有的说灭于楚,也有的认为被季氏所灭。其故城遗址在蒙山南麓。

平邑,春秋时鲁国城邑。平邑一名的来历,相传春秋时为鲁国大夫季平子的食邑因而得名,但此说不见经传,无可考稽。见于史籍最早的记载,是《汉书?王子侯表》,汉宣帝甘露四年(公元前50年)封刘孝王之子刘敞为“平邑侯”,是为平邑侯国。刘敞因杀人被诛,汉平帝元始元年又封东平思王之孙刘闵为平邑侯,八年后国灭属南武阳县,隋代改称颛臾县,唐代撤颛臾县并入费县,公元1946年人民政权平邑县建立,始为县驻地。

漫谈平邑街道村名的人文自然含义 姜晓彬/图文

乡村理发师 2011年11月8日摄于柏林镇

东阳村、东阳店子,均因春秋时期东阳邑而得名。因缺乏史料详情不得而知。故城遗址在今流峪镇境内。

以上谈到的古城邑,何时毁废,是战火,还是自然灾害都不得而知。历史陈迹,随着时光流逝,逐惭淡出了人们的视听,不绝如缕者,是这些因其而得名的村庄,仍在见证着它们曾经的存在。

民众信仰的反映

平邑街道晗哺庄,也做含哺庄,其名显然是道家思想的产物。“含哺”二字原于《庄子?马蹄》:“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含哺而熙,鼓腹而遊,民能以此矣。”这是道家所向往的远古时代无为而治,人们自由自在生活的理想社会。以“含哺”名村说明民众以儒家思想为主流意识的同时对道家思想的兼容并蓄。

自道教和佛教传入本地后,书院、义学和私塾与庵观寺庙比肩而立,儒释道三教合流,形成了民众思想信仰的多元化。白龙泉村的白龙寺内有三教殿、儒释道三教神祇同处一堂,共享人间香火,可为典型。

漫谈平邑街道村名的人文自然含义 姜晓彬/图文

摄于平邑街道办事处民居庄村

村名的变更及得失

大凡村庄的得名都有一定的由来和含义。

如平邑街道红泉庄。红泉庄原名黑泉庄,因村内有黑泉而得名,所以叫黑泉,乃源于中国古代五行学说,古人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元素,彼此相生相克。红黄蓝白黑五色与五行相配,其中黑与水对应,黑泉的意思是水深而清的泉,并无贬义。如东北的黑龙江,内蒙古的黑河,济南的黑虎泉,泰山的黑龙潭,但人们由于长期受政治思想教育,几乎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认为红色代表革命,黑色代表反动。长征时的革命队伍称红军,革命老根据地称红区,党旗国旗都是红色,红泉庄之名能够保留下来,除了政治意识的原因,民俗崇尚也可能是重要因素。

漫谈平邑街道村名的人文自然含义 姜晓彬/图文

姜晓彬摄影于白龙泉庙会

上世纪80年代,在地名普查中,根据县内村不重名的要求,改了部分村名,多是以姓氏命名的村庄,有利于信息传递、邮件投送和社会活动,群众称便。对个别生僻字的村名也改了,如大三阳、小三阳,阳的原始来历不得而知,但历史悠久,是县内的古镇,元代曾在此设巡检司,为县的派出机构。《康熙字典》载:“三阳镇在沂州费县”,即此三阳,改称三阳后,虽避免了误读误写成“三阳”或“屯阳”的现象,但字面失去历史文献出处,免不了留给后世考证的麻烦,且两村名与肝病的“大三阳”、“小三阳”病情名词巧合,令人心理上产生反感。

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旧城要改造,农村要逐步城镇化,行政机构有的城镇改称街道,政府改称办事处,村庄改称社区,村委会改成居委会,冠名也有相应的改变,这是必然趋势,但原变动中一些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冠名继续使用,不被废弃。

综上所述,村名不仅是一个村的符号,透过它还可折射出本地区人文、自然、历史、现状的一些情况,是值得研究的一门“村名学”。如果各村都能编写村史或村志,让民众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对于热爱家乡的教育、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大有禆益的。

关注家乡地名故事 弘扬优秀地名文化系列报道之一 来稿寄送:[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