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平邑街道村名的人文自然含義 姜曉彬

當前的平邑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各項事業蓬勃向上,北部旅遊片區建設風起雲湧,隨著城鎮化建設的不斷的深入,以及新舊動能轉換先行、高鐵平邑站片區等新區的建設實施,一批老地名又將消失,一些新區域又將命名。 為此,萌生了寫一寫漫談平邑街道村名的人文自然含義的文章。正所謂,大千世界,無處不文化,“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平邑縣平邑街道辦事處許多村名,都蘊含著深厚文化。

儒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平邑這塊熱土,素享“枕東山,襟泗水”、“聖人化行之邦,賢人鍾毓之地”的盛譽,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村莊是農村民眾聚居的地方,有固定的位置,有各自的名稱,這樣才便於人們交往和信息傳遞以及政府的行政管理。從村名的字面含義看,還是一種載體,反映了地域的歷史文化、民眾的思想信仰、道德倫理觀念和所處的自然環境等。以平邑縣為例,據1997年《平邑縣誌 村莊》載,平邑縣時有自然村1258個(劃為1058個行政村),其中以姓氏命名的村莊有455個,約佔村莊總數的36%,這些村莊多因原始住戶的姓氏得名。含有歷史文化因素的村名有140個,約佔總數的11%。這樣的村莊雖然少,卻反映了縣域的悠久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人們對崇高道德思想的嚮往追求。以山水林泉等自然因素命名的村莊有663個,約佔總數的52%,從中可以看出縣境的地理面貌和自然環境。

漫談平邑街道村名的人文自然含義 姜曉彬/圖文

鄉村汪塘 2005年8月11日攝於平邑街道晗哺莊

地域歷史的佐證

顓臾村,為顓臾國遺民所建居。顓臾,伏羲後裔,夏商時期為方國,春秋時為魯國附庸,其國土大致在今蒙陰縣南境、平邑縣北境一帶,蒙山主峰在其境內,周先王命其主祭蒙山。《論語?季氏》載,魯國權臣季孫氏要想討伐顓臾,當時孔子弟子冉有、子路為季氏家臣,將此事告知孔子,遭到孔子反對,孔子說:“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辯解說:“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嚴厲批評了冉有的強詞奪理,並講了一番道理後說:“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禍起蕭牆”這一成語即源於此。因冉有說過顓臾“固而近於費”,因此後人將顓臾城也叫固城,其附近之固城村即因此而得名。顓臾國被何人所滅,史無記載,有的說滅於齊,有的說滅於楚,也有的認為被季氏所滅。其故城遺址在蒙山南麓。

平邑,春秋時魯國城邑。平邑一名的來歷,相傳春秋時為魯國大夫季平子的食邑因而得名,但此說不見經傳,無可考稽。見於史籍最早的記載,是《漢書?王子侯表》,漢宣帝甘露四年(公元前50年)封劉孝王之子劉敞為“平邑侯”,是為平邑侯國。劉敞因殺人被誅,漢平帝元始元年又封東平思王之孫劉閔為平邑侯,八年後國滅屬南武陽縣,隋代改稱顓臾縣,唐代撤顓臾縣併入費縣,公元1946年人民政權平邑縣建立,始為縣駐地。

漫談平邑街道村名的人文自然含義 姜曉彬/圖文

鄉村理髮師 2011年11月8日攝於柏林鎮

東陽村、東陽店子,均因春秋時期東陽邑而得名。因缺乏史料詳情不得而知。故城遺址在今流峪鎮境內。

以上談到的古城邑,何時毀廢,是戰火,還是自然災害都不得而知。歷史陳跡,隨著時光流逝,逐慚淡出了人們的視聽,不絕如縷者,是這些因其而得名的村莊,仍在見證著它們曾經的存在。

民眾信仰的反映

平邑街道晗哺莊,也做含哺莊,其名顯然是道家思想的產物。“含哺”二字原於《莊子?馬蹄》:“夫赫胥氏之時,民居不知所為,含哺而熙,鼓腹而遊,民能以此矣。”這是道家所向往的遠古時代無為而治,人們自由自在生活的理想社會。以“含哺”名村說明民眾以儒家思想為主流意識的同時對道家思想的兼容幷蓄。

自道教和佛教傳入本地後,書院、義學和私塾與庵觀寺廟比肩而立,儒釋道三教合流,形成了民眾思想信仰的多元化。白龍泉村的白龍寺內有三教殿、儒釋道三教神祇同處一堂,共享人間香火,可為典型。

漫談平邑街道村名的人文自然含義 姜曉彬/圖文

攝於平邑街道辦事處民居莊村

村名的變更及得失

大凡村莊的得名都有一定的由來和含義。

如平邑街道紅泉莊。紅泉莊原名黑泉莊,因村內有黑泉而得名,所以叫黑泉,乃源於中國古代五行學說,古人認為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是構成物質世界的基本元素,彼此相生相剋。紅黃藍白黑五色與五行相配,其中黑與水對應,黑泉的意思是水深而清的泉,並無貶義。如東北的黑龍江,內蒙古的黑河,濟南的黑虎泉,泰山的黑龍潭,但人們由於長期受政治思想教育,幾乎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式,認為紅色代表革命,黑色代表反動。長征時的革命隊伍稱紅軍,革命老根據地稱紅區,黨旗國旗都是紅色,紅泉莊之名能夠保留下來,除了政治意識的原因,民俗崇尚也可能是重要因素。

漫談平邑街道村名的人文自然含義 姜曉彬/圖文

姜曉彬攝影於白龍泉廟會

上世紀80年代,在地名普查中,根據縣內村不重名的要求,改了部分村名,多是以姓氏命名的村莊,有利於信息傳遞、郵件投送和社會活動,群眾稱便。對個別生僻字的村名也改了,如大三陽、小三陽,陽的原始來歷不得而知,但歷史悠久,是縣內的古鎮,元代曾在此設巡檢司,為縣的派出機構。《康熙字典》載:“三陽鎮在沂州費縣”,即此三陽,改稱三陽後,雖避免了誤讀誤寫成“三陽”或“屯陽”的現象,但字面失去歷史文獻出處,免不了留給後世考證的麻煩,且兩村名與肝病的“大三陽”、“小三陽”病情名詞巧合,令人心理上產生反感。

如今,隨著經濟的發展,舊城要改造,農村要逐步城鎮化,行政機構有的城鎮改稱街道,政府改稱辦事處,村莊改稱社區,村委會改成居委會,冠名也有相應的改變,這是必然趨勢,但原變動中一些有歷史文化意義的冠名繼續使用,不被廢棄。

綜上所述,村名不僅是一個村的符號,透過它還可折射出本地區人文、自然、歷史、現狀的一些情況,是值得研究的一門“村名學”。如果各村都能編寫村史或村志,讓民眾瞭解當地的歷史文化,對於熱愛家鄉的教育、經濟文化的發展是大有禆益的。

關注家鄉地名故事 弘揚優秀地名文化系列報道之一 來稿寄送:[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