琯头英雄:连江县第一位在抗日战争最前线牺牲的年轻军官

我父亲有三个弟弟,四叔最疼我,他只比我大十岁,大名超军,而家里长辈都只喊他的小名逸生。四叔体格非常健壮,一餐要吃好几碗干饭,十五岁时大腿就有大钵头那么粗,两只大眼睛虎虎有神。我幼年时,总觉的四叔满用功念书,但他的成绩并不好。在福州开智中学念了三年初中,跟他一块念书的几个同乡董国启、倪师孔等都考上省立理工专科学校,得到公费求学的机会,就他一人没考取。他常对亲友说他不是念书的料,是当武将的材,将来要做个保卫祖国的模范军人。所以他经常耍刀舞棒,练机械操,跑步爬山。

四叔初中毕业没考上可得公费求学的学校,祖父很生气。那时候家道已中落了,四叔不想再向祖父要钱上普通中学念书,决心自找生活出路。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蔡廷锴、蒋光鼐统率的十九路军被调来福建驻防。第二年,十九路军将领就在福州发动倒蒋(介石)运动,成立了福建人民政府,换了黄绿各半,中嵌个大五角星的旗帜。只有十八虚岁的四叔,就在此时报名投进十九路军办的军事干部学校学习,走上了当兵的道路。那一年秋后,蒋介石发动大兵由张治中率领自浙赣攻入福建。年底,四叔跟随军部向南准备退回广东,才撤到泉州,即被蒋介石的中央军追上,蒋军兵多又有飞机助阵,就在洛阳桥附近一场血战:十九路军全垮了,四叔一伙学生兵全被俘虏了。蒋介石也不敢犯天下之大不韪,把这批青年人通通杀掉。乃施展笼络手段,下令把他们送到河南洛阳,中央军官学校第三分校学习,也就是押送到那里洗脑筋,然后收为已用。

第三分校原是冯玉祥将军创办的军官学校,后来被老蒋吞并了,学校的设备比南京总校还要完善。四叔在那里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很快过了三年,毕业后(军校第十三期)分配工作,好的位置当然不会摊到原是蔡廷锴学生的人,四叔被拨到陕西杨虎城西北军(17路军)当个少尉见习排长。

1936年旧历六月初七,祖父病逝,四叔远道赶回送葬趁机请假几个月在家休息,所以没来得及在参加双十二“西安事变”。

琯头英雄:连江县第一位在抗日战争最前线牺牲的年轻军官

左:张学良 右:杨虎城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背信,张学良将军被囚禁在南京,杨虎城将军被迫解除兵柄,下野出国游历。东北军、西北军都被整编改变了番号。于是,四叔无法返回原来的部队。1937年春,他来到南京找工作,由他从前的老师(三分校教官)的介绍进了中央工兵学校特训班学习,半年后派到驻防北平的,归宋哲元指挥的李默庵师(即中央军第十师),当个工兵连中尉副连长兼第一排排长,那时四叔才二十三虚岁。不久,日本帝国主义挑起“芦沟桥事变”,四叔就在宛平县投入保卫民族生存的抗日洪流。大战斗还没开始,他早就把多余的东西和钱款邮寄回家,并告诉家里人说,目前形势紧张,军队随时参加作战,吩咐不必为他担心。信一到家,二姑母马上出主意叫三叔写信,要他请假回家结婚。那晓四叔回信说,国家危险了,军人随时随地都有为国牺牲的可能,何必多牵累一个人。还说国家养兵千日用兵一日,既然当军人保卫祖国就是天职,那能临战逃跑!信仍由三叔念给大家听,一家人都为四叔担忧,二姑母即时大骂四叔是傻瓜,国家又不是他一人的!

琯头英雄:连江县第一位在抗日战争最前线牺牲的年轻军官

七七事变

战争初始,四叔十天八天就有一封信回来,每封信都写得那么慷慨激昂,勇敢无畏,一点也不怕死。他直截了当地对家里人说,他以身许国准备战死沙场。还跟二姑母讲了一长篇大道理。他在信上说:“目前我们中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保卫祖国为民族生存而战是炎黄子孙的天职。我们一家兄弟都是吃军队饭的,我们不跟敌人战斗,还叫谁去战斗……”还说,“哥哥们都有了妻子儿女有所牵挂,我没有结婚没有牵挂,正好让我在前线杀敌保国,这也算我们军人家族对国家尽了忠心,在这场捍卫中华民族生存的搏斗中流过血,贡献了力量!”

紧接着,日本又在上海发动“八一三”事变,全面进攻,战火愈来愈剧烈,四叔的信也少了,他最后的一封信写很短,沉痛地告诉家人,那位曾经一手提拔他的恩师(那时在第十师担任团长)在宛平县的太子墓阵亡了。还说日本兵的坦克、骑兵很厉害,我们缺乏大炮,尤其没有反坦克的平射炮,只能靠工兵上前埋地雷,破坏道路桥梁来阻挡敌军的冲击。九月以后,我们一家人都因没接到四叔的家书而深感焦虑不安。大人们好像已预料到四叔已遭不幸,乡里邻居以及四叔的老同学非常关心四叔的命运,经常上门来查询情况,我们一家人总存着侥幸的心理,早晚为四叔祈求上苍庇护他逢凶化吉,平安无事!可是,祝愿抵不住敌人的炮弹和刺刀。十月底,四叔死讯才辗转到家。那是四叔生前服役连队的连长给我们寄来一封长信,诉说四叔英勇牺牲的详细经过。信又是由三叔读给大家听,其中重要情节我虽历尽坎坷但至今仍记得很清楚,有关四叔的死一段大意这么说: “因为南口失守,八月中旬我第十师即陷入重围,为要冲破日寇的包围圈,全师官兵无不奋勇冲杀,与敌短兵相接,倪君就在宛平县桃花村附近血战中,指挥工兵埋地雷阻击敌人坦克追袭,掩护大部队突围南撤,不幸头部被敌炮弹片重伤,战斗结束连上士兵把他背回临时宿营地时,已不会说话了,最后只用手摸摸衣袋,同志们从他衣袋里找出一只信封……”

琯头英雄:连江县第一位在抗日战争最前线牺牲的年轻军官

原来四叔抱定必死的决心,早写好一只信封,家庭通讯处和收信人三叔的姓名都写好了,背面还写了几个字:“为国捐躯是光荣的,请不用悲伤”。那位连长就用这只信封寄信通知我们家属的。

噩耗传来,一家大小哭哭啼啼,我更是因为又失去一个疼爱我的亲人,几天吃不好饭!不过,四叔是为民族的生存而流尽最后一滴血,又是连江县第一位在抗日前线献出生命的年轻军官。在当时国共合作,全民抗战的形势下,为了激励民众抗日的情绪,国民政府还算重视阵亡将士。1938年元月,连江县抗日后援会特地在琯头镇为四叔举行极其隆重的追悼大会。县长莫润薰亲临参加,省里的头面人物如省长陈仪,福州警备司令一百军军长陈淇,闽浙监察使陈肇英以及海军宿将萨镇冰,马尾要港司令李世甲等都送来了用白布条幅写的挽联表示哀悼,学校、机关单位的悼辞挽联更不用说了。会场就设在今天琯头粮站处,当年那地方道路两旁都是被火烧了房子留下的大空埕,就在西北向尽头处中间搭起一座大戏台做主席台,空埕四周高墙上重重叠叠挂满挽联,通道两头都以树枝扎成的门楼,前来参加追悼的群众挤满大空埕和整条游贤街,大会开始时,各界代表争着上台讲话,无不赞颂四叔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慨,借以鼓励群众踊跃投身抗日救亡工作。最后大会主持人还特地当众宣读几封四叔生前由前线寄回的家书和给他好友董国启的信件。四叔的豪言壮语和炽热的爱国精神感动了台下多少人流下眼泪!

四叔短暂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他是抗击日本侵略者而壮烈牺牲,他不愧称号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和保卫祖国的抗日烈士。不是吗?毛主席在许多篇文章提过,国民党的军队也有一些积极抗日的,尤其是许多下级军官和广大士兵是爱国的。不过,冠冕堂皇的文章是怎么说,下面地方政府怎么执行则另一问题,特别到了文革期间,青红皂白不分,道理讲不清!就因为四叔是个头戴国民党帽徽的军人,他的遗产物连同那几封可以激励后辈舍身卫国的遗书,通通被抄没烧毁了。我三叔是个胆小老实人,他被批斗挨打怕了,更怕四叔留下的东西会惹祸,甚至把四叔戎装的全身遗像也上剪去军帽,下剪掉全身军装,单剩下一只脸庞!

“七七事变”距今已六十多年,四叔和所有为国捐躯的无名英雄一样默默无闻地埋骨疆场也已六十多个春秋了。四叔虽无彪炳显赫的功勋和惊人突出的事迹足以标名青史。然而,史册上寥寥无几的功臣名将的丰功伟绩,哪一点不是无数四叔这样的无名英烈的鲜血共同谱写成篇的!中华民族今天之所以尚能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安然无恙,难道不正是千千万万四叔这样的无名烈士的尸骸为之奠定坚实的基础!现在和平环境里长大的青年人不会有战争年代艰苦岁月的回忆,青芝山上的抗日战争阵亡将士纪念碑更难勾起青年人对当年烽火硝烟的想象,即使偶尔来游山玩景,凭吊一回抗日纪念碑,有谁来过问琯头地区曾有几人为这场神圣的战争献出自己的生命!因此我谨记下四叔行状以示后人。

琯头英雄:连江县第一位在抗日战争最前线牺牲的年轻军官

青芝山“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琯头英雄:连江县第一位在抗日战争最前线牺牲的年轻军官

青芝山“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本文乃倪孔铮老师所写的纪念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