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作用的深透解析

风物长宜放眼量

——透析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

武汉一中 高尊平

环境是指人存在的物理空间和人文背景。包括自然环境(景物)、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孕育了人类,人类改造着自然,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文化,自然和文化一起构造了人类的总体环境。对于生命个体而言,自身以外的周围世界都构成环境。人和环境紧密相连,一刻也不能分离:自然环境是生命个体存在的前提条件,离开了土地、水源、植物、空气、阳光等自然要素,生命便不能存活;人工环境是生命个体成长的基本条件,起居离不开房屋,教育在学校完成,到商店购物,进医院治疗,找单位工作,等等,失去人工环境,人就只能重新回到山居穴处、茹毛饮血的时代;社会环境是生命个体完善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条件,在赞美中学会自尊,在批评中学会自省,在关爱中学会宽容,在助人中学会快乐,抛开社会环境,人格发育便没法完成。环境不仅孕育了人,而且雕琢了人。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离不开环境描写,那么,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描写有那些作用呢?

一是表现人物性格。人工环境是人加工改造过的自然环境,它留下了人活动的痕迹,折射出人的审美趣味,反映着人的文化教养,可以说,环境是人格的外化。因此,从环境描写中可以窥测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修养、志趣、性格等等。《红楼梦》这样描写秦可卿的卧室环境:

说着大家来至秦氏房中。刚至房门,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袭人而来,宝玉觉得眼饧骨软,连说“好香!”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其联云: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

从秦可卿的卧室布置中,可以看出她的奢华风流。同样,林黛玉的潇湘馆一定要有溪流,有竹子,这竹子最好是湘妃竹,如此才能显出她的清雅忧郁。从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可以看出他的卫道者身份。《荷花淀》开篇描绘“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从中可以看出水生嫂勤劳、会收拾、爱整洁的特点。

对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作用的深透解析

二是抒发作者情感。著名文艺理论家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因为景物的选取、剪辑、调配、着色等环节无不打下了作者情感的烙印,因此景物描写必然融合了作者的情意。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是景物描写的第二方面的作用。融情于景的如宋代张舜民的《村居》:“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作者全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习见的田园景象,传达出闲适自得的情意,对村居生活的满足感。如盐化水,虽不见盐的踪迹,却知道盐的存在;同样,全诗纯粹写景,无一抒情的字眼,却融会了作者的情愫。借景抒情的如梅尧臣的《鲁山山行》:“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诗歌开篇点出一“惬”字,表明作者游历山水的惬意之情。接下来借用景物描写来充分展开,将惬意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作用的深透解析

村居

三是烘托人物心情。人是自然的产物,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与自然之间有同构、共振等机制在起作用,如朝阳让人兴奋,黄昏让人沉静;春光明媚让人心旷神怡,雨雪霏霏让人郁闷伤感;海潮汹涌让人心潮澎湃,湖面平静让人情绪安定;等等。因此,景物描写能烘托人物心情或引发人的某种情绪。前者叫以景衬情,后者叫触景生情。《诗经·采薇》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便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的好例。《边城》描写渡口黄昏的景象,起到了烘托人物凄凉心情的作用。《荷花淀》中的景物描写:“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烘托了水生嫂对生活的愉悦感和满足感。“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这段描写则烘托了人物兴奋又心神不定的情绪。触景生情的如王禹偁的《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作者骑马观景,本来兴致很好,后来心生惆怅,因为看到村边的小桥,平地上的树木和自己家乡的格局十分相似,自然引动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对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作用的深透解析

马穿山径菊初黄

四是渲染气氛。环境本身是驳杂的,但作者却可以对环境加以选择、过滤,使环境描写凸现某种特征,传达某种情意。环境描写便具有渲染气氛的作用。如《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选取“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等意象,突出了景物昏暗、寂寥、清冷的特点,渲染了一种清寂、寥落的氛围,有力的烘托了失意、愁苦的心境。又如《祝福》将祥林嫂之死安排在除夕之夜,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凄冷、沉寂的氛围,暗示社会的沉闷、冷漠,蕴含了作者对祥林嫂的同情,对吃人社会充满愤激的情感。

对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作用的深透解析

五是推动情节发展。人的活动往往受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形象地道出了环境条件对事情成败的作用。战争中的火攻、水淹、口袋阵、背水一战、十面埋伏、瞒天过海等无不要借助一定的天时、地利条件。另一方面,人又具有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能动性。蚩尤作雾而有黄帝发明指南车,蜀道至难而有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这两方面交相影响,使环境描写具有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荷花淀》先有对白洋淀盛产芦苇的描写,接下来写一群妇女驾船遇敌时躲进芦苇荡才不觉得突兀。景物描写起到了伏笔和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陈奂生上城》写“上两趟寒流来,就缩头缩颈,伤风打喷嚏,日子不好过,非买一顶帽子不行”,便直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多次描写雪景,反复渲染“雪下得紧”,使沽酒、两间草厅被雪压倒、林教头夜宿山神庙等情节显得顺理成章。景物描写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对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作用的深透解析

芦苇荡

六是衬托人物形象。按照基督教的观点,上帝创造了人,让人来统治万物,人是万物的灵长,地球的主宰,宇宙的中心。所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往往处在主体地位,而自然则构成背景,起映衬主体的作用。所谓“马上观英雄,花下看美人”就是这个道理。王昌龄的《采莲曲》有“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有“去年曾经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都是以景衬人的好例。

对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作用的深透解析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七是环境描写还能介绍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和活动舞台,暗示文章主题。《荷花淀》写白洋淀的丰饶物产,表现人物对家乡的热爱,这种情感是白洋淀人民保家卫国的不竭动力。

对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作用的深透解析

白洋淀

八是景物描写还能起到暗示象征、照应串接等作用。前者如《爱莲说》《白杨礼赞》等。后者如《诗经·氓》,该诗三写淇水,对应爱情发展的三个阶段:热恋——变心——破裂,清晰地显示了情节脉络,起到了串接全诗的作用。

对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作用的深透解析

淇水汤汤

九是景物描写本身可以成为审美对象。《边城》《荷花淀》之所以脍炙人口,与成功运用景物描写密不可分。很多山水诗令人激赏不已,也可证明这一点。

对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作用的深透解析

湘西风景

总之,环境和人紧密相关,对人的理解必须结合周边的环境,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也必须联系环境因素。重视环境,才有人与自然的和谐;透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才能准确解析人物,理解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