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在講話時多跟孩子共情,寶寶從小不愛哭鬧,長大脾氣還好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老大女兒7歲,老二兒子馬上就六個月了。在撫養他們的過程中,我實踐出關於講話的小經驗,這麼講話很簡單,但效果卻很明顯:

兒子出生的第一晚時產房裡最愛哭的寶寶,那天晚上別的寶寶吃飽了就睡,他卻哼哼唧唧一晚上,把護工阿姨累壞了。現在進步很大,每天樂呵呵的,小區裡的叔叔阿姨給他取了個外號,叫“樂樂”;

女兒小時候動不動就發脾氣,大聲嚷嚷,現在卻能跟大人心平氣和講道理,姥姥姥爺都誇她長大了。

爸爸媽媽在講話時多跟孩子共情,寶寶從小不愛哭鬧,長大脾氣還好

我到底說了什麼?又是怎麼說的?先請大家看以下三個場景:

場景一:晚上寶寶使勁用小手揉眼睛,還把頭抵在我的胸口,在我衣服上不停蹭啊蹭。這明顯是犯困了,他半眯著眼,大聲嚷嚷,有要哭開的架勢。

我說:寶寶是想睡覺了,可是有些煩躁,睡不著,對不對?

邊說,我邊輕輕拍寶寶後背,寶寶咧咧嘴,不再出聲,歪在我肩膀上,不一會兒就睡著了。

爸爸媽媽在講話時多跟孩子共情,寶寶從小不愛哭鬧,長大脾氣還好

場景二:寶姥姥帶著寶寶從外面曬太陽回來,剛進屋,寶寶就開始哇哇大哭。

我走過去,看著寶寶的眼睛,說:寶寶在外面玩累了,現在覺得有點餓了,所以不開心,對不對?

這時,再把寶寶從小推車裡抱起來,他就安安靜靜地看著我做餵奶前的準備工作,等待吃奶。

爸爸媽媽在講話時多跟孩子共情,寶寶從小不愛哭鬧,長大脾氣還好

場景三:女兒在練習鋼琴曲,有幾個音符總是出錯,她開始用手使勁摁琴鍵,嘴巴里恨恨的,呼吸也重。

我說:“這幾個音你已經練了好幾遍了,可還是沒彈好,這是你完全沒想到的,你不甘心,也不開心,是不是?”

女兒聽完我這話,哇地一聲哭出來。我摟住她,她肩膀顫動了幾下之後,抬起頭,跟我說:“媽媽,我沒事了,我繼續練琴了。”

爸爸媽媽在講話時多跟孩子共情,寶寶從小不愛哭鬧,長大脾氣還好

這些場景相信您都不陌生吧?而我說的這些話,結構也基本相同——簡單陳述事實後,說出孩子當時的心情和感受,並且,跟孩子確認。為什麼孩子在我這麼講話後就不哭鬧了呢?心理學對此早有研究。

在心理學裡,我們把這種講話模式稱為“情感反應”,通過表述對方的感受和情緒,讓對方覺得自己是被理解的,從而達到“共情”的效果。共情,就是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理解對方的立場和感受,就是將心比心。

身為父母,我們的這一句簡單表達,就是在為孩子的情緒鋪路,就是在告訴孩子,我看見你了,我懂你。孩子從我們的語言中感受到自己是被理解的,被關注的,他們受阻的情感就得到了疏通,與之伴生的肢體反應比如哭鬧、發脾氣等就會隨之緩解或消失。

千萬不要覺得小嬰孩什麼都不懂。其實,孩子越早被共情,越能在與父母的互動關係中得到滋養,越能建立安全感。有了安全感的孩子,自然哭鬧就少。

好的父母就像是一個容器,能夠容納孩子的活力,以及各種敵意的情緒。孩子的敵意,破壞不了這個容器,同時,外界的敵意也破壞不了這個容器。這樣一來,孩子就能確信,他是活在一個安全的空間裡,而這個安全空間的內化,就形成了所謂的安全感。這樣的安全感,才會給孩子提供滋養一生的動力。

爸爸媽媽在講話時多跟孩子共情,寶寶從小不愛哭鬧,長大脾氣還好

也不要覺得,孩子哭鬧不就是因為孩子有需求嗎?我直接幫孩子滿足需求就好了。父母們最常犯的錯誤就是:直接越過情緒,給出做事的建議。比如,看到孩子彈琴不順利,上來就跟孩子說:你把速度調慢啊,你先分手彈啊;孩子說考試沒考好,直接跟孩子談學習改進方案。

錯了。在回應孩子的需求之前,請回應孩子的情緒。這樣,孩子才會覺得自己被作為一個真正的人被尊重,被對待,被重視。只有得到了這種尊重,孩子才會確認自己的重要性和價值感,才能真正接納父母有關做事的建議,讓做事變得更正確更有效率。

父母用真正關照孩子的方式來講話,先照顧情緒,後處理事情,這是讓孩子不哭鬧不發脾氣的最重要原則,也是讓孩子健康成長的優先原則。

爸爸媽媽在講話時多跟孩子共情,寶寶從小不愛哭鬧,長大脾氣還好

父母常常這樣講話,孩子會有什麼收穫呢?

首先,孩子能在父母的共情過程中學習識別各種情緒,給情緒正確命名。

情緒本身沒有好壞,但被情緒控制,說出很多傷人的話,做出很多非理性的事才是真正讓人追悔莫及的。要舒緩情緒,識別情緒是第一步。以下這些與情緒感受有關的詞語提供給您,看看,您是否教給過孩子?

爸爸媽媽在講話時多跟孩子共情,寶寶從小不愛哭鬧,長大脾氣還好

其次,孩子能習得舒緩情緒的方法。

是人就會有情緒。經常被父母照顧情緒的孩子,能夠清楚看見自己的情緒;也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比如,我的女兒在被我說中情緒後大哭一場,其實,這哭就是一種宣洩。她隨後迅速調整狀態,就得益於這種宣洩。

再次,孩子能跟父母建立比較深刻和健康的聯結,會更順利地度過青春期。

父母經常這樣講話,孩子就常常覺得自己被尊重被理解。因而也願意打開心扉和父母交流。這種聯結一旦建立,孩子就會把父母視為可以信任的人,即便是到了青春期,也能和父母保持有效的交流,父母會省心得多。

最後,孩子還能在耳濡目染中學會觀察他人的情緒,照顧他人的感受。

在如今強調合作、強調共贏的時代,能夠有對他人情緒的覺察力,懂得適時共情,無疑會讓孩子成為一個好合作、融入感強的人,為孩子的成功助力。

爸爸媽媽在講話時多跟孩子共情,寶寶從小不愛哭鬧,長大脾氣還好

陳述事實,描述感受,詢問孩子是這樣嗎?父母越早這麼跟孩子溝通,孩子從小嬰孩到逐漸長大的獲益就更多。這個簡單的說話模式,您快試一試!

我寫這篇文章花3個小時,您閱讀此文只需要5分鐘。如果方便,懇請您幫忙轉發,讓更多父母看到。也感謝您能關注我,給我繼續寫文的動力。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