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谍盯上原子弹之后(1)反特故事

1964年10月16日,新华社播发了我国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的消息后,举国上下为之欢欣鼓舞。却鲜有人知道,与此同时,我公安侦查人员与以美国为首的国际敌对势力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激战。

广州海关发现两只可疑的老鼠

1965年初,广州白云山国际机场。

正在机场海关出入境通道执行验关任务的海关工作人员林华,发现一名持英国护照的外国人携带了两只老鼠。情况可疑,林华随即向广州海关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贸部外事局作了电传汇报。

案件很快被落实到了北京市公安局,责成当时负责外贸系统敌特侦查的侦查员张文奇负责。

此时的张文奇虽然三十岁出头,但已被同志们尊为“权威”,因为他爱钻研、善计谋,深谙《孙子兵法》,对案子有一套独到的侦破之道,曾参与破获过多起大案、要案,已是一名富有经验、干练、成熟的侦查能手了。

张文奇立刻通知海关,将老鼠扣留,送有关部门进行检测,并查明老鼠的来源地。

检疫部门检测后确认,送检的两只老鼠身上沾染有不同程度的放射性物质,且放射性物质的数据与我国西北核工业基地放射性数据类同。据此分析,老鼠生活的地区有可能是我西北核工业基地。

同时很快查明,携带老鼠出境者系在我国兰州化工公司工作的外国专家乔治·瓦特,是持有英国护照的英国籍专家。

中国技术进口总公司提供了可疑情况:化工部和外贸部历时两年,先后五次赴英国和西德考察,于1964年11月25日由中国技术进口总公司与英国和西德V·G跨国公司正式签订了一套价值2000万英镑的化工成套设备合同(项目安装地在中国兰州)。按合同规定:V·G跨国公司向中国技术进口总公司提供最现代化的设计和技术、质量最优良的设备和材料,实现合同所规定的保证数据。但事实上工程进展缓慢,试验屡不成功。于是决定由化工部国外局成立一个考察组近期赴兰州进行技术考察。

面对复杂的敌情,张文奇决定以一个技术人员的身份随中国技术总公司、化工部等有关专家一行奔赴兰州化工基地进行技术考察,伺机主动出击。

考察组的到来,立即引起了外国专家们的注意,尤其是张文奇对他们来说,还是个新面孔。那位携带老鼠出境的V·G跨国公司的所谓“专家”乔治·瓦特先生,曾试探性地询问生活翻译周晓明:“为什么派考察组?那位张先生是政工人员还是技术专家?”

周晓明说:“你愿意和张先生交朋友就见见面。你是专家,和张先生盘盘道不就清楚了?”

外国专家组也有人试探地问兰化公司的另外专家:“他们这个考察组有特工人员吗?”“那位张先生是搞什么专业的?”……

为了在短时间内甄别出这些外国专家的身份,张文奇建议考察组与外国专家组举行一次会议,具体汇报引进设备中的技术问题,从中相机发现外国专家中是否有冒充技术人员的间谍分子。

很快,在兰化公司的副总指挥会议室召开技术会议。

瓦特被特别安排为这次会议的主讲人。

两大摞技术资料用很考究的文件夹夹着,摆在瓦特面前,使他显出一副极有学问、很权威的样子。

会议开始后,瓦特却照本宣科……

中方技术人员听得不耐烦,有的吸烟、有的眯缝着眼睛、有的翻看着自带的书籍……工程师赵少华愈听愈气,几次都想打断瓦特的讲话,又碍于面子,不好发作。他坐立不安的表情早已被坐在一旁观察他的张文奇看在眼里。

张文奇轻轻地走到桌前倒了两杯桔子水,他把其中一杯彬彬有礼地送到瓦特面前。

瓦特正在口干舌燥之际,对张文奇此举十分感谢,于是借机停下来喝水。

为进一步核实清楚瓦特的身份,张文奇决定主动接近瓦特。

这天,天气晴朗,张文奇邀请瓦特及其翻译周晓明到友谊宾馆的网球场打网球。休息间隙,张文奇与瓦特席地而坐,一边喝汽水,一边谈天说地——

张文奇:“你是尼龙专家,是吗?”

瓦特点点头:“是的。”

张文奇把脚上刚刚脱下的袜子一抻一拉,看似无意地问瓦特:“尼龙丝没有弹性吧?”

瓦特说:“没有。”

周晓明插话:“真有趣!请专家给讲讲。“瓦特摇摇头:“我查查资料再告诉你吧!不,这是专利!技术保密。”

张文奇随手从运动裤腿中抽出同样长的两条线,先把一条搓成弯弯曲曲的搓绳,又把未搓的那一条编在一起,然后用手揪住两端抻拉便产生弹性。“尼龙袜子就是用这样的两条线织成的吧?”

瓦特看后伸出大拇指啧啧称赞说:“张先生太聪明了。”继而恭维地说,“张长先生一定能当大科学家!”

张文奇:“这是偶然发现,没什么了不起。”

瓦特:“张先生是博士吧?”

张文奇开玩笑地:“什么博士,是小学生。”

从此以后,瓦特真以为张文奇就是科技专家,解除了对张文奇的怀疑,又继续进行着自己的间谍行径。为了闯入我军事禁区,进一步猎取我重要情报,瓦特在兰州郊外北泉林区与境外情报机关发报联系。

有一次,瓦特在北泉林区的一棵古树上发报,滴答滴答的发报声掠过林区上空,被正在巡视林区的护林老人察觉,却辨不清发报方位,找不到发报处所,东西张望后继而鸣枪报警,举枪对着天空怒射两枪!林中之鸟四散而飞。站在古树上的瓦特用望远镜对准鸟飞处仔细观察,窥见护林老人俯着身子奔古树而来,于是他对准护林老人举枪连击两枪。

倒在血泊中的护林老人,正巧被那天去林区采集标本的考察组的两个专家发现并被及时送往医院,才侥幸得以抢救过来。

随后,兰州军区情报部截获的密码电报被破译:一国外情报机构催瓦特出去送货。

张文奇意识到所谓“送货”,实际上是瓦特携带情报要跑!

为了稳住瓦特,放长线钓大鱼,张文奇决定将计就计:既然国外情报机构催瓦特出去送货,那么,我们给他来个反其道而行之,让外面敌人进来取货。

同时,张文奇也在进行着把周晓明争取过来的工作。当然,心虚的瓦特也不会放过利用周晓明这一棋子。他让周晓明每天去医院核查护林老人的康复状况,并及时向他报告。良知的发现让周晓明决定打退堂鼓不再受瓦特支配。瓦特发现后要挟周晓明说:“周先生,我提醒你注意,如果护林老人死了,杀害他的猎枪是周先生的!如果政府追查,我将证明他是被周先生杀害的!”

周晓明浑身颤抖无言以对……

在张文奇的耐心劝说下,周晓明被争取了过来。但对外仍然是外国专家的生活翻译,工作一如既往,尤其是对瓦特。

张文奇不失时机地让周晓明将一张尸体照片给瓦特,以证明护林老人已经死亡。这一招果然灵验,瓦特第二天就头戴安全帽,在工地上煞有介事地检查设备,不时地敲打敲打设备,看看图纸;还时不时地哼唱几句,一副心安理得的样子。

瓦特在筹备着出境送货,张文奇也在积极地观察着对方的一举一动,寻找适当的机会。

这天,外国专家组组长费希尔举行生日宴会,中方的兰化公司赵岚副总指挥、考察组赵少华副总工程师、张文奇、翻译周晓明及外方的瓦特、米尔斯等所谓“专家”应邀出席。

张文奇意识到机会来临,于是将出席宴会的中方人员作了事先安排——赵少华对费希尔,赵岚对米尔斯,张文奇对瓦特,翻译周晓明全面协助应酬。

席间,当赵少华与费希尔、赵岚与米尔斯攀谈之际,张文奇与瓦特大谈特谈网球经,接着又谈起茅台酒的传说,引诱瓦特贪杯。

瓦特渐渐涨红了脸,舌头也变得短了,一口美式英语暴露无遗,完全不同于平日的说话语调。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张文奇对此很敏感。

于是,张文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问瓦特:“你生在美国吧?”

醉醺醺的瓦特毫无防备,误以为张文奇问他:“你是美国人吧?”他下意识地信口忙不迭地反问张文奇:“你怎么知道我是美国人?”

张文奇机警地也用美式英语回答瓦特:“我也生在美国。”

瓦特此时真的以为张文奇与自己是“同乡”,脸上闪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张文奇趁机与瓦特握手并说道:“我们二人是同乡!”并且还有意用美式英语说了一句感谢之词。

张文奇继而又追问瓦特:“你为什么拿英国护照来华呢?”

瓦特只好实讲:“以现在的中美关系,拿美国护照进不了中国呀!”(注:当时中美尚未建交,英国在北京设有代办处。)

瓦特此时颇为机警地问:“怎么,不欢迎吗?”

张文奇:“是朋友都欢迎。你是朋友,不但欢迎而且要对你无条件地提供技术表示感谢呢!”

这时候,周晓明适时插话:“考察组一到,我就向他们反映过瓦特先生对中国的友好情谊……”

瓦特忙向周晓明表示感激:“谢谢!谢谢!”并同时伸出“友谊”之手说,“张先生,让我们做朋友吧!”

张文奇迎上与瓦特握手。

席间继续敬酒交谈。

瓦特:“我可以去香港休假吗?”

张文奇:“当然可以,瓦特先生不是经常去香港吗?”

瓦特笑着点点头:“是的。”继而又问张文奇,“时间呢?”

张文奇转向兰化副总指挥赵岚:“根据工程进度,我想最好等安装告一段落。”

瓦特怔怔地喝口桔子水,点燃一支香烟。他已意识到自己出不去,便改变主意想叫外边的人进来,于是又问:“张先生,我请求让我的夫人来中国短期探亲可以吗?费用我可以自己承担。”

张文奇:“欢迎,欢迎!”继而转向赵岚说,“瓦特先生同意暂时不去香港休假,因此他要求夫人来华短期探亲。”

赵岚立即明白张文奇的意图,于是表示欢迎瓦特夫人来华探亲,并表示关于旅费问题可以帮助解决。

瓦特随即向国外情报机关发报。

当天,兰州军区情报部截获电台密码,破译内容如下:伦敦:

速派交通员来兰取货。理由:探亲。身份:夫人。时间:两周。

很快,兰州军区又截获从国外发来的电台密码,破译内容如下:

××小姐即日飞抵兰州,名义是你的夫人,携带一名六岁女孩。

然而,就在此时,张文奇接到从北京市公安局打来的长途急电,请务必速回北京参加文化大革命运动。张文奇对兰州军区有关方面作了一番交代后,便返回了北京。

疾风知劲草

此时的北京,正处在文化大革命的红色风暴中心,在不到几个月的时间里,党政瘫痪,“黑帮”“走资派”纷纷落马,一纸在谢富治(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公安部部长)授意下出笼的《关于整顿北京市公安局》的报告,使北京市公安局成了全国“砸烂公、检、法”的典型,局长冯基平、副局长邢相生被造反派隔离审查;84名处级干部遭到撤职、隔离、停职等处理。

在严酷的日子里,时间仿佛拖上了铁镣,走得很慢,很慢,而事件却像一发发射出的炮弹,很急、很急。

不久,北京市公安局院内的高墙上贴出了一张标题为《张文奇必须悬崖勒马!》的醒目大字报,内容如下:

——张文奇,时至今日,你脱离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意欲何为?

——张文奇,你忠实地执行反革命修正主义侦查路线,把《孙子兵法》背得滚瓜烂熟,你置毛主席革命肃反路线于何地?

——张文奇,你把黑帮邓拓的《燕山夜话》保存得完好无损,至今你同“三家村”反党集团划清界限了吗?

面对复杂的敌情及国内动荡的时局,张文奇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继续办案还是就此终止?他的脑海里不时地闪现出经办过的一桩桩、一件件案子。最令他难忘的是中央交办的保卫导弹专家钱学森的案子,那是在周恩来总理直接批示下侦破的。

联想到眼前的案情,最终占据张文奇心胸的是坚定的党性原则和爱国情怀!他决定继续办案,哪怕困难重重。

张文奇决定采取紧急措施,在机场扣留瓦特。

但不巧的是1967年8月11日中央文革小组再次策动批判外交部长陈毅的大会,8月22日晚,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及北京第一机床厂的造反派组织成立了“首都无产阶级革命派反帝反修联络站”,在英代办处召开大会,紧接着发生了“火烧英代办处”的严重外交事件。中英关系恶化,像一块巨石坠入深潭,掀起了浪花,泛起了涟漪——英方限制了我驻英代办处人员的活动,我方亦采取了对等措施……

张文奇遇到了外交上的麻烦。怎么办?他推断,如果瓦特是间谍,在中英关系紧张、敏感的情况下,他不敢贸然走“大路”转送情报,惟一的途径就是走夫人来华探亲后回国的“小路”。现在,距其夫人探亲两周时间已然不多,瓦特也申请去香港“休假”。

情急时迫,真是到了“骑虎难下”的地步。因为如果放走了“老虎”,就是对人民犯罪,国家的机密就会泄漏;但如果扣住了“老虎”,将会引起外交风波。更难办的是,全公安局工作都处在瘫痪状态,找谁决断呢?万般无奈,张文奇决定去找一位熟识的老同志程诚(原任公安部原子能保卫局局长)拿主意。程诚一听案情,难得直搓手,突然他眼睛一亮:“文奇,你去公安部找杨奇清副部长直接请示吧,这时候只能找他了!”又沉吟了一下,他又补充道,“不过,他现在也遭‘炮轰’哪!”

什么?张文奇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让一个普通侦查员直接找公安部副部长?而且是一位自身难保的侦查员去找一位被“炮轰”的副部长!

思前想后,严峻的形势已容不得张文奇再犹豫。1967年8月的一天,他“冲”进了戒备森严的公安部,来到了杨奇清副部长的家——8号平房。这是清王朝翰林院中的一处住宅,室内陈设简洁朴素。

张文奇终于走近了这位令他敬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第一任常务副部长。

杨奇清,湖南平江人。1928年,他参加了由彭德怀领导的著名的平江起义;1929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5年,他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40年,他任八路军政治部部长;1946年,他任中共中央华北社会部部长。解放后,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情报部部长,后又被任命为公安部第一位、也是当时惟一的副部长。

搞核武器工程,杨奇清副部长是清楚的。因为中央对研制原子弹是下了最大决心的,并将此工程列为国家的最高核心机密。早在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席就亲自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针对霸权主义的核威胁和核讹诈,作出了发展新中国核工业的战略决策,决定加紧核武器的研制,并将核试验基地定点在西北。毛泽东还特意将此命名为“596”工程。1959年7月,外交部长陈毅曾激动地说:“典当了裤子,也要搞出核武器,那时我这个外交部长就能挺起腰来了!”

眼下,正是我西北核亥工业基地准备正式试爆氢弹的时刻,外国间谍居然敢涉足这个“禁区”……

这位年过半百还遭“炮轰”的老部长,听完张文奇的汇报,像一匹老战马听到了冲锋号,连请张文奇喝水都是快速而连贯的“你讲!渴了,喝水,水在那边!对,你再讲!”

张文奇哪里顾得上喝水,又急急切切地说:“我掌握了证据,瓦特肯定有问题,工作到了这个程度,可不能放啊!”

杨奇清快节奏地说:“不能放!不能放!放走就是犯罪!你自己有什么办法?”

“通过海关可以查获证据,可是现在没有人做主,搞不了。”张文奇无奈地说。

杨奇清同志沉默了一下,说:“海关……可以,可是如果瓦特提出去香港怎么办?”

张文奇:“我们可以找借口。他不是挺‘左’挺‘友好’吗?就说工作需要,让他暂时留下来。”

杨奇清点点头:“好!一定要婉转,不要打草惊蛇,要拖住他,给他开一条通道,让他把‘东西’给夫人,我们就在机场海关张网!”

一锤定音。像一位老练的渔翁,轻轻抛出了“钓饵”。

就在张文奇推门告辞时,杨奇清又叮嘱了一句:“你最好和外交部联系一下,听听他们的意见。”

“我知道!”张文奇应了一声,骑上车子就蹬。一路上,他的心情一半是喜悦,一半是急切。

因为,离瓦特夫人出境的时间越来越近了。

北京张网

1967年9月5日。

一辆小轿车向首都机场驰来。

机场检查站,瓦特手擎小红书,一路喊着“万岁!毛主席万岁!”向关口走去。

已经调到北京海关工作的林华彬彬有礼地指着瓦特夫人的手提箱说:“您好!请您打开手提箱验关!”

瓦特抢着说:“我们是友好外宾,入境是免检的!”

陪同翻译周晓明也将出入境免检证明递给林华阅视。

林华例行公事地又重复了一句:“请您打开手提箱进行验关!”

瓦特夫人只好打开箱子。箱子内装有毛主席检阅红卫兵大镜框一个,几个儿童玩具:洋娃娃、小熊打鼓、小汽车及几件衣服。

瓦特:“这些东西也检查吗?”

林华点点头,一手拿毛主席检阅红卫兵大镜框,一手从衣袋里掏出一把小钳子,啪、啪几下,把像框背后的三合板启开,三合板一脱落,隐藏的数十张打印情报顿时如雪片般飞出!

瓦特夫人惊呆了!他们的女儿也惊呆了。瓦特就地抓起一张,用手指着签字位置连忙辩解“看,这是彼德·迪卡特的签字,是他托我夫人为他带出国的,根本没说里面装的是什么……”

几名海关人员拾起散落在地上的打印情报粗略浏览后,拿进办公室审查。

随后林华提着瓦特夫人出境的皮箱进入办公室。

此时,张文奇已将藏匿在毛主席检阅红卫兵大镜框里的情报审查完毕——正是有关我军事、政治方面的资料。见林华提着箱子进来,于是,接过箱子迅即打开,把箱子里的洋娃娃用手撕开后,从中掏出了藏匿在洋娃娃娃皮内的胶卷。

张文奇对林华等人说:“林华,你们谁检查谁通知,可以这样宣布:‘请瓦特夫人和女儿登机,这箱子的物品全部扣留检查,检查结果如何处理,请瓦特先生听候通知。’”

此时,机场的广播正发出最后通知:“巴航班机马上就要起飞了,未登机的乘客请您赶快登机!”

心惊胆战地一直担心被捕的瓦特,听到广播及林华的通知后,佯装镇静地连声回答:“YES,YES!”

瓦特夫人神情紧张地领着她的女儿匆匆奔向登机处,狼狈地钻进飞机。

肩负使命的周晓明陪着如同霜打的瓦特,回到北京新侨饭店,并安慰他:“这事跟你没关系,都是彼德·迪卡特惹的祸!”

两面受敌

令张文奇想不到的是,不等他和瓦特的第二场较量开场,军代表倒和他先唱起了“对台戏”。

当他把瓦特拍的可疑胶片洗出小样,经分析鉴定后,准备冲洗放大时,进驻市公安局的叶姓的军代表发话了:“洗这么多,放这么大干啥?”

张文奇哭笑不得:“您不懂侦查,不放六寸不行啊!”

叶代表气愤地问:“什么?我不懂侦查?我在部队是侦察参谋!”

张文奇解释道:“可你不懂反间谍侦查!军事侦察和反间谍侦查是两码事。”

叶代表恼羞成怒:“你执不执行最新最高指示?你服不服从军管?”

“砰”的一声,叶姓军代表摔门而去。

张文奇的脑子在飞快旋转,这段时间发表什么“最新最高”了呢?怎么才能和侦查工作联系在一起呢……

哭泣声打断了张文奇的思索,他转向女助手,见她正伤心地抹泪,他却一时找不出安慰的话语,只能无助地说:“干吧,出了事,我负责。”

照片洗好后,迅速送往有关部门鉴定。张文奇以焦灼的心情等待着,等待着……

鉴定结果表明,这些外国间谍表面身份是高分子专家,实际上是专搞放射化学,拍的是我核工业基地地形图。

他们通过海关往境外携带老鼠,是通过老鼠身上的微尘,测试我西北核工业基地放射性物质的试验数据,由此获取中国核工业的发展机密。

事不宜迟,马上向杨副部长汇报。

张文奇冲破阻力来到杨奇清副部长的8号平房,将在北京机场缴获的间谍罪证——胶卷和大量打印情报,以及又一个军事、政治双重间谍——彼德·迪卡特的情况向杨奇清副部长当面汇报,并把洗照片受阻一事也对杨奇清副部长讲了。说到气愤处,他的声音禁不住升高了几度:“事实证明,洗这么多是必要的,这些底片经过特殊拼接,已经显示出的不仅有原子弹机密资料,而且还有兰州地形图(由7张拼接而成)和兰州军用机场地形图(由3张拼接而成)。完全可以断定瓦特是个训练有素的国际间谍。”

杨奇清仔细审查着缴获的间谍罪证,频频点头,满意地微笑着,最后他提高了声音说:“嗯,干得漂亮!”

张文奇感慨地说:“北京海关机场检查站配合得很默契!”

杨奇清斩钉截铁地说:“证据确凿!你现在就在这里,给中央写请示报告!”

张文奇:“同时逮捕瓦特和彼德·迪卡特?”

杨奇清:“对,一并呈请逮捕。但在总步骤上,可先执行逮捕彼德·迪卡特,瓦特放一下,再做点文章!逮捕方式可以灵活些,比如‘软禁’。”顿了顿又问,“你知道怎么办吗?”

张文奇:“不把敌人关进监狱,在饭店就地审讯,限制其一切自由,生活给予适当照顾……”

杨奇清点点头说:“对头,但要记住两点:第一、严防逃跑;第二、防止自杀。审讯贵在攻心为上,要向敌人晓以利害,要指明出路,要讲究斗争艺术!抚顺战犯管理所的成功经验,就可以借鉴嘛!”

张文奇:“杨部长,我明白了。”

杨奇清提高嗓门,再次叮嘱:“逮捕鬼子,证据确凿,你现在就在这里给中央写请示报告。”

张文奇迅即展纸写报告,刚刚写上“呈谢富治副总理……”杨奇清把手一挥,制止道:“不,呈总理批!”

最后,杨奇清拿着张文奇写的报告细读之后,在室内踱步,随即一把抓起直通中央的红线电话,要通了周总理办公室。

杨奇清:“我是公安部杨奇清,要向总理汇报一个外国间谍的案子。”

很快电话中传出了周总理清晰、亲切的声音:“我是周恩来呀……”

张文奇睁大了双眼,双手禁不住激动地紧紧按住沙发扶手,凝神屏气,侧耳倾听。

杨奇清副部长简明扼要地汇报了案情,周总理边听边问。电话的声音很清晰,张文奇都听呆了。

放下电话,杨奇清兴奋地说:“小张,听见了吧?总理说这个案子大有可为!一定要搞到底,要配合好外交和外贸斗争。对两个外国间谍,在他们的住地施行软禁审讯。对外严防泄密,防止自杀。”

张文奇激动地连连说:“听见了,我听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