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

梅兰芳


《梅兰芳》电影由陈凯歌执导,该片2008年12月4日在中国内地上映。电影讲述了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传奇的一生。

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京剧大师,四大名旦之一,清朝光绪二十年出生,这一年,爆发中日甲午战争。 局势非常动荡。朝代更迭,没有对他的事业造成太大的影响,梅兰芳通过不断的努力,不断的更新,终于集京剧旦角艺术之大成,融青衣、花旦、刀马旦行当为一炉,创造出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唱腔,世人称“梅派”,影响很大。

《梅兰芳》电影经典语录

真正的好戏是人打破规矩

只有心里最干净的人才能把情欲表达的如此完美。

输不丢人,怕才丢人

只管一万,不管万一,才能不败

无论战争谁胜谁负,梅兰芳是不朽的。

他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他是座儿(观众)的

梅兰芳:“我的爷爷十三燕,让我给唱戏的争一点地位。”

福芝芳:“自从我进了梅家,就没有见过他做哪件事情是自由自便的。”

电影编剧:严歌苓,主演:黎明、章子怡、陈红等,电影播出后,得到人民群众好坏不一的评价,有人表示,黎明扮演的梅兰芳太胖,找不到哥哥扮演的那种感觉,还有人表示,本部电影拍的相当到位,将剧中人物表达的淋漓尽致。

梅兰芳


下面是部分网友观影后的影评:

1.前半部分拍得不错,少年梅兰芳与十三爷大唱对台戏,“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后半部分大失水准。

历经满清、北洋、民国、日寇、汪伪、中共,梅兰芳声誉日隆,用四川话来说,人对了,飞机都要刹一脚。

友人回忆,梅兰芳平常默默地在那里坐着,你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会觉得眼前一亮。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黎明扮演的青年梅兰芳偏胖,且太过压抑、拘谨,眼神都不对,没有梅兰芳不卑不亢、风神潇洒的味道。

蓄须明志,变卖家产也不同流合污、助纣为虐,日寇无可奈何,是梅兰芳传奇人生浓墨重彩的一笔。影片画蛇添足,虚构日军拔刀胁迫梅兰芳演出,表面上弘扬民族气节,实则不仅亵渎历史,还矮化了人物。

中外名流的名和姓,包括日韩精英五体投地的鲁迅,日本朝野均以“和音”(日语发音)称呼,唯有“梅兰芳”直接用汉语发音。日本人自己也觉得莫名其妙,“此实罕有之事”。

1919年4月,25岁的梅兰芳东渡扶桑,《天女散花》、《御碑亭》令岛国“万人空巷,争看梅郎”,京都大学狩野直喜、铃木虎雄、青木正儿等著名汉学家,一改京剧“鄙俗”的成见,出版《品梅记》,京剧自此在东瀛生根发芽。

其它剧团吃的都是开口饭,惟独梅兰芳1922年成立的承华社既养老又养小。

人对了,飞机真的都要刹一脚:1950年代周恩来特许梅兰芳保留自己的私人剧团(1960年4月改为“梅兰芳剧团”)。改开之前,梅兰芳是大陆独一无二的私营企业家。

忍辱负重、出污泥而不染,有太多的负担与无奈……

但凡对生活和艺术,一笑万古春的梅兰芳都讲究一个不争之争:你说你的,说的都是好的;我做我的,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不伤害人,不忘本。

2.《梅兰芳》这部片子看时也许没太多感受,但观后细细咀嚼,还是能品出许多味道来。只是由于我毕竟是个女人,我哭的最多是为情,想的、写的最多也是为情,时代的洪流、人性的挣扎、思想的闪光之处。。。那些就让旁人去写吧,我写不出来,也不想写。

另:《梅兰芳》和《霸王别姬》是完全不同类型的片子,没有任何可比性。

3. 电影《梅兰芳》分三段叙事,第一段讲梅兰芳如何一夜成名,这是影片最漂亮、最给劲儿的部分,王学圻的表演、余少群的扮相,绝对都堪称惊艳,有人说,单看这一段已值回票价,不算夸张;第二段梅孟之恋,我个人觉得抓住了七分神韵,但拍得还嫌单薄,戏没做足,尤其是把高潮放在一个只做了表面文章的美国之行上,更透出一股子欲震乏力的颓丧——梅兰芳、孟小冬的故事,以其天然的戏剧性和情感的丰富性,足可以单成一部电影,陈凯歌在这里手软,实在可惜;但最软的,还是第三部分的蓄须铭志,这部分与历史实情颇不相符,是硬要把梅兰芳推到一个悲凉神话的高度,结果适得其反,很难服人,且叙事上刻意放弃戏剧高潮的做法也相当不明智,是剧本的硬伤。

最后想借电影台词表达一下,输不丢人,怕才丢人。

梅兰芳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什么是成功,如果一个人活到60岁风光无限,到61岁的时候关进大牢,这是成功还是不成功呢。走好人生每一步,像大师梅兰芳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